四功从字义上比较费解,因为“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讲法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发之于心”是讲练拳时,一切发动在“心”,故要求“心静”。“心不静则意不专”,练拳时不“刻刻在心”,则内外的形与气尽皆散乱。
“达之于神”,指精神要贯注。精神提起则周身举动自然轻灵。故传统理论中有:“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说。
“行之于意”,是说练拳要以意运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能如此,则自然能够气遍周身,达到内养的目的。
“想之于念”,主要讲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的意思。一招一式刻刻留心,则自然能练到“便利从心”、“完整一气”了。
“四功”就是心、神、意、念。意动神随,我想怎么做,动作是什么样的图形,心念一想,身体就跟上了,你没跟上就没有自如。也就是在练拳过程中要由“意”所在的统一思想引领全身,完成预定的动作,是“意识引导动作”。是说练拳时要以意运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能如此,则自然能气遍周身,达到内在修养的目的。所以拳论中才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太极拳从起势一起,首先静下来,达到心平气和,从哪里开始先动,动作过程是怎样,完成时的状态是什么,也就是起点、过程、终点三要素都要在意念中很明晰,动的感触是什么,是轻轻飘飘的飞舞,还是稳稳地前进,这都是神、意的内容。“四法”还比较好理解,“四功”看不见摸不着,有的人不太容易体会。对于“四功”过去拳论上有几句话讲解, “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发之于心”,就是练拳的一切源起,发动都在于心,“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主帅”,所以练拳你一定要心先静下来,打仗司令部得冷静,不浮躁。
“达之于神”,就是精神要充沛,要贯注,拳论上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精神固达了,周身才能实现一举动皆轻灵。
“行之于意”,就是一切行拳均在于意的运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没有意,只是形,就是体操了。 “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一身的统纲,练拳要 “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所谓“用意不用力”。
“想之于念”,就是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势势存心揆用意”,不泄怠,“变转虚实须留意,虽然放松但不随便,这样才能做到“势正招圆”。我认为意念活动要从开始动作起,一直灌到收势完成,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外精神全力集中在你的动作上。四法、四功内容的掌握就是老师口传心授的重点。教学者要因人施教,好的老师懂得怎样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解决具体问题。每个人外形动作不一样容易看出来,脑子里想的不一样就不太容易看出来了,这恰恰是要纠正的关键。这就是练拳“百人百样”。
总之,四法是指外练四肢百骸的,四功是指内养精、气、神的。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并修,神形兼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