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套路的奥秘——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8-07-31 3324 次查看

        在此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练传统太极拳决不是练气功。至所以我想说这句话,原因是总看到有太极拳理论家在其著作中,从头到尾大谈“以意领气,气运全身”;或者不厌其烦地宣扬“用意不用力”。但是,我翻来覆去地看遍了大师的著作,却只字没见大师提及究竟如何“以意领气”,或者到底怎样“用意不用力”地练太极拳。

        大师把我们领进了十里云雾,自己却跑去国外走穴挣钱去了。于是,有一位太极拳爱好者就很认真地跟我说,据他的师傅讲曾经亲眼看到师傅的师傅身上有个气泡在跑,跑到哪就用哪打人。这位朋友对他师傅的话深信不疑。就好象我们的太极拳家的身体是一根浇花用的水管子。我想即使用高压气泵打人,恐怕也难把人打出丈八远,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气泡了。这让我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

        当我越过那些还在世的太极大师们,去查看古代太极拳家的文字。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只说了一句“气沉丹田”。而武禹襄也只说了一句“气宜鼓荡”。只字未提气运全身。也许是我还远没有练到家吧,只知道气应该是无形无像的,如同空气一样,大师又是如何感知并且运用自如来的。

        我罗嗦了这些,决没有想贬低当代太极拳家的意思。我相信传说中的那些威镇四方的武术前辈,的确是有那种神奇的功夫轻易发人于丈外。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用常人难以企及的吃苦耐劳书写的神话。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气功”可以解释的。

        我在想,《太极拳论》里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所说的招熟并不是简单地指拳架套路练得熟,而是指拳架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熟练地运用。从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踢、打、摔、拿等拳架套路中的外在劲力入手,用心揣摩每一个招势的技击用意和劲路变化,才应该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第一步。

        我们跟师傅学过传统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当师傅演示一个招势的技击用意时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学生看得也很明白,但是让学生照样一试,则完全不灵。这个学习揣摩的过程就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当你真正达到了懂劲的时候,就如同眼前豁然打开了一扇门,那是一个质的升华。

        在网上有一位年轻的朋友问:练太极拳套路有什么用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也在问我自己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传统太极拳套路里有很多重复的式子。甚至有的式子名称不同但是动作大致相同。我总在想,前辈们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地在一个套路里重复这些,究竟是要向我辈传达一个什么深刻的用意。有一句老话讲:拳打万遍,拳理自现。就是说太极拳功夫的全部秘密都在套路里。但是,如果每天只是跟在师傅身后重复地练,一旦离开了师傅自己就不会练了,那样恐怕就是练上十万遍也还是入不了门。好的师傅不应该只是一个领练人。换句话说,并不是说练不上一万遍就不能懂得太极拳。如何正确地练才是真正懂得太极拳功夫的关键。

        有很多热爱太极拳的年轻朋友在苦心钻研,苦苦求索。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把师傅的演练视频和自己的演练视频都存放在手机里,有时间就拿出来放在一起比对着看,看自己跟师傅练得象不象。自己认为都很象了,但是让我一看完全不象。明明师傅的动作走出来的是个圆,而他画出来的就是一条直线。说明他对圆的用意丝毫都不理解,只是在画道道。就是照葫芦画瓢。也有的年轻人爱说某某人教的拳架是实战拳架,某某人教的不能实战。让我说即便是广播体操的动作也能用于打人。人只要一抬手就有实战用意。真正的实战是不可能按照你的演练而发生。懂得招势的技击用意并不是练习太极拳拳架的最终目的。拆拳讲劲的最终目的是懂劲。因此,以展示技击为乐的师傅也并不见得就有高深的太极拳功夫。

        我曾经见到有一个练陈式太极拳的学生去向一位教杨式太极拳的师傅讨教,摆出一个陈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动作,师傅看了摇头说不对。接下来师傅就用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来纠正学生。师傅讲得也让人心服口服。学生却茫然了。让我说哪一种练法都没有错,是招势的用意有所不同。陈式太极拳从招势的应用上看,更强调抢步卡位,手引肩靠。就象杨式太极拳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一样,它们在技击讲解上也大相径庭。当练到了懂劲之后,应该是无论千变万化都能够运用自如。

        常和我们在一起练陈式太极拳的老陈,自己看视频学会了一路二路;让我帮他纠正动作。我花了将近二年的时间,其他人都已经学完一路拳了,而他的动作我还是改不过来。当我几近崩溃的时候,他又来了,再一演练就让我眼前一亮。总结起来,老陈每一次见面总是带着问题,总要讨教一两个招势的应用,然后就抓住拳友去试一试。好用不好用,自己都要仔细琢磨琢磨。在家里睡觉,睡梦中无意间自己的肘碰了一下儿子,都能够若有所悟。日久天长,痴迷不悔,自然就逐渐地开窍了。

        就是说,太极拳套路里的每一个细小动作或变化,你都要仔细地揣摩它在招势里的要点。只要丢掉了一个细节,其招势就运用不灵。我的师傅就非常讲究细节,真是受益非浅。很多人在练习时不在意细节,任意简化,一心只求内功,最终一事无成。因此,我也不赞成有的人,喜欢自己去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苦练。不与人交流恐怕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招熟。自己跟自己叫劲,永远也不可能懂劲。须要跟拳友之间相互交流、试招,在反复地揣摩中方能懂劲。这首先就是心态的平衡、放松。自己心态不平必然叫劲。只有心理和肢体都松静下来,让周身的肌肉跟骨关节达到了默契运动,才是练出太极拳功夫的首要条件。

        例如人人都知道的“棚”劲。最初可能只知道双手往前推即为棚,一心只想发敌于三米开外。往往在实战中其结果是自己被发出三米开外。且不知棚还可以是“问”劲。给敌手一个欲发放其于三米开外的假劲。

        前辈们留下一句话:练拳时无敌心中若有敌,实战时有敌心中若无敌。正是对“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注解。对于招势,不能够只是身上明白了,或者只是心里明白了;要心里身上都整明白了才是真的明白了。这就是悟和用的问题。要善悟,也要善用。

        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技击特点就是步法、身法、手法的精准卡位。若想达到在千变万化之中的精准,则须心到手到,周身一家。这个周身一家就包括了心意。当你听懂了对手的劲路,就可以知道对手在何处滞住了,从而打击其滞点。所以这个懂劲,首先是指懂自己的劲,同时也是懂敌手的劲。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

        太极拳慢练并不是迟钝,而是为了动作更精准无误。是为了用心去感悟劲路变换。要能够做到速度快慢不影响劲力大小,速度快依然可以恰倒好处地把握劲力。例如一位工艺大师可以把一件工艺品做到精妙之处,令人称奇,叹为观止;常人难以做到,即为神奇。而太极拳家就是将把握敌手的劲路以制敌这一技巧运用到了精准的程度。劲力只用在一点上,无须多一分少一分,拨动对手千斤之力,即为太极拳功夫。因为一些误导宣扬,个别的太极拳家被人们神话了。其实只是比一般人略微懂劲罢了。神就是比一般常人更精确地把握一种能力。

        借用前辈太极拳家的一段话:“功夫纯粹者,一举手,一投足,圈转、柔和、轻灵地控制对方的劲路,即可使对方失机失势,无从转变,即可发劲;或一待放任转变,即顺应转变之点而发劲,这是拿住对方劲路的高级技术。”——摘自《陈式太极拳》(顾留馨、沈家贞著)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