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下盘的基本规律——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8-07-17 3477 次查看

        下盘:

        从小腹、尾骨、裆、膝、腿及脚腕到脚为下盘。下盘名为裆劲,是随着上中盘的旋转而变换的,但裆、膝与腰的配合,如同全体的发动机,十分重要,而尾骨与小腹的配合是否适当,又是裆、膝能否配合协调的主要关键。至于步法的进退,更是制胜的要法,另文详述。

        裆:会阴穴及两旁的大筋(紧贴大腿根里侧)属于裆。从头顶的百会穴通过腰脊要与会阴穴上下对正。顶劲是上领的,腰劲是左右旋转的,而裆劲是开圆而下沉的。裆劲中间开圆,应如同城门的涵洞那么圆(最忌岔为人字形)。这两条大筋则如同钟表的游丝似的,随着腰的旋转,而一伸一缩。它的规律是右转则右上缩而左下伸,左转则相反的伸缩。由于它的伸缩,牵动着两膝的一提一落。裆筋的伸缩,关系着身步的灵活,而膝部的提落,又关系着下盘的稳否。上文谈到腰裆膝如同全身的发动机,就是这种作用。

        一般太极拳书,都讲吊裆。吊裆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缩腹部,如忍大便状)。但陈式太极拳则要求裆劲与“气沉丹田”统一起来。对于裆的运动,则主张调字,这里的“调”字的作用是协虚实,以求重心的平衡。亦解为调动的调字,即调动裆里两条大筋,以达到协调的目的。音解虽殊,但理无二。曾向王矫宇老拳师说:裆部应如欲大便状。他所提出的“欲”字也是气向下沉,而“忍”字则恰恰相反了。

        裆劲要开圆,前已说明其关系重要性,但是何才能开圆,关键全在尾骨,请看下文。

        尾骨:脊骨的最下一节底部(长强穴的部位)名为尾骨。拳论有“尾闾中正神贯顶”之句,说明了尾骨与顶劲的关系,陈式太极拳对于尾骨是要求其下端微向后翻起来。必须这样作,裆部的两条大筋才能放松开圆。而小腹自然下方向内收敛,上方向前合住。所以我认为腰、裆、膝是全体的发动机,尾骨则是这部发动机的开关。只向后微翻,则发动机开了,就动作灵活,否则等于发动机关上,就无法是裆、膝作出合理的运动。

        陈式要求裆开要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二点,绝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记得蒋维乔先生所写有关气功静坐的姿式就是这个样子)。档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度。人字裆两足距离再宽,而裆不能下塌,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的。

        尾骨这种动作,并不是难作的,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作到的,如当我们想左下时,就不自觉地用尾骨接触所要坐的东西,特别是当挑担子时,一定身向下蹲,腰劲挺起,而尾骨微向后翻,才能随着顶劲的上领,把担子挑起来。倘若尾骨向里收了,不但不易站起,并且由于重心的上下和后偏而被这个重担子压的仰跌。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尾骨不微向后上翻,则裆不能开圆,裆不开,则肋筋不松,不能随腰的左右旋转而伸缩,裆筋不松则两膝亦不能自由提落,无法从身法步法的变换中调节、保持重心的平衡,达到沉着松静的要求。并且影响小腹的前合,而使气不能沉到丹田。这是陈式太极拳与一般研究太极拳著作绝对不同之点,学者尤当注意,揣摩并作科学的实验。方能正确的了解和适当的掌握与运用。

        敛臀的说法也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是针对某些人在练拳时作突臀的形状而言的。敛臀部可以纠正突臀之病,但也不比矫枉过正,使尾骨内收,以至重心上升偏向后方,不能保持身法的中正,过犹不及,同样是缺点。

        小腹:小腹应当使下部向里倾斜收敛。它与尾骨的向后微翻是有密切联系的。必须这样,才能自然气沉丹田,而重心下降,保持躯干在运动转换时的稳定与灵活。有人讲“腰要讲丹田向上托起来”。我对这种练法未曾学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只有得于实践,才能解决疑问。

        大腿:应当跨平。使腿跟与膝盖等高。这种形式,仍然与松裆是分不开的。不过初学者功夫较浅,不必勉强这样要求。并且腿膝等高,也应视步法的大小而定,一般是指前足步法的三肩宽的弓步、两肩宽的马步而言,步法小则大腿斜倾,只要松开裆劲就可以了。

        膝:膝是应当向里扣合,并且在步法转换时,应随腰部的左右旋转、裆筋的伸缩而一提一落。一般是腰右转则右提左落,反之,则左提右落。当提落时,须以螺旋行的旋转而一上一下,不可左右摇摆。作的合乎规矩,则膝部下落的脚,自然会有地的向心力加强的感觉,而十分稳定,否则,此脚会发现里重外轻,而小指的一边,漂浮离地。

        腰是随着眼的指挥而左右旋转的,裆是承上启下保持其灵敏性的,膝则负责其重心平衡的。在此形式下,人体等于磅秤,从顶劲到裆中,等于一个立柱,膝则等于磅砣。凡是身向左转,必须是对方的力向我的左方推动,上提用随法向左旋转,以引进其来力,此时左膝略向上提,而右膝下落,如同加上磅砣的作用,先使自己的重心保持平衡,然后才能获得引进落空的效果。但同时应当作到“上下相随”,全体的随法应当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随,而不是合二而一的随。怎么对立统一呢?即眼应注意对方,而不与腰的旋转方向一致,左膝上提的角度,应小于右膝下落的角度,如角度相同,就等于重量加了,而力点没加。仍然不能平衡。

        十三式歌“命意源头在腰隙”的“隙”字,我曾见一抄本为“膝”字,从推手的实践中,体会到“膝”与腰裆的关系,则“腰膝”的意义,更比“腰隙”讲得具体。学者应当从反复实践中自作细心的揣摩。

        膝与大腿的配合角度,应当等高,上文已经说的,膝与脚跟的配合,则应上下相对,但略向里扣,不可前倾超过脚跟,超过则前重后轻,不向里扣,则为敞裆,而下盘漂浮。每当步法进退时,应先提膝向里合,以护裆部,对不同步行的配合方法,另文详述。

        小腿:它的动作变化应当上随膝而下随脚,方向有斜有正,除独立的虚腿是垂直的外,一般都是斜的,但倾斜的方向不同。左步前进时,膝部提起,小腿先斜向下方,落步时,则又随脚的前进而斜向前(右或左)下方;步后退时,则随脚斜向后下(右或左)方;马步弓步则左右各斜向外撑,而膝部内扣等。另文在步法的配合方面,再作仔细说明。

        脚腕:要有力挺住,但也要随势旋转,不可僵硬。

        脚:脚是负担全体重量,而旋转以变化方向的,不论什么步行,不论脚的虚实,都必须有力。但稳中还要灵活。求稳的方法要随裆、膝的变化而调整虚实的配合。一般是实脚应当平踏地面,脚跟重于脚指,脚底里侧重于外侧,脚心涌泉穴要虚,但大指要有抓地的力量,小指也要有扣地的力量,才能与后跟及里侧配合平衡。虚脚也要外形全部平落,而前重后轻,大指扎地应有力量,独立步的虚脚应自然平垂,前进的虚脚应向里斜勾起脚尖,以脚跟贴地前进,后退的虚脚则应脚尖划地而退,以防绊倒。至于脚尖的方向则应随身而变或外提、或内扣、各适其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