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十段功法论(中篇)——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8-06-05 3524 次查看

        四、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的内气,它一方面包含着禀赋的先天之精气,和在饮食物中摄取的水谷之精气以及来自自然界的清气。另一方面,包含着起于丹田,由太极引动的理气,这些细小的细小微粒,在大脑的指挥下,周流全身,往复如新。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    

        《拳谱》规定:“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可以看出,《拳谱》中所谈的心,就是中医学中神明之心了。它包括了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    

        因此,我们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引运外形,只有这样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细心揣摩,久而久之,就会有较深的功底,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瑞地在体内运行。

        我们对形气结合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欲到扶桑,没舟莫适”。至于此段的练习方法,就是在大脑的指挥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引动内气,使气有规律地随着意识而催动外形,这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以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但是由于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之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周身涣散、没成系统,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表现为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周到。《拳诀》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身到手也到,击敌如摧草。”这都说明了形气结合,身肢顺遂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内,容易产生的毛病还有丢、顶、压抗。丢顶产生的原因,是在开手时,手未动而肩先架,其手就叫丢,肩就叫顶,另外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扛肚腆胸。压的产生是对沉肘松肩理解不够,正如单鞭与斜行成式时的合劲,只知道两肩下压,不知曲膝松胯,含胸塌腰,束肋放松,象这种不自然地沉肘松肩称之为压。具体纠正的办法,是在注意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前提下,使矛盾统一起来,个个击败,不可顾此失败,同时注意内气与外形的结合,外形一定要顺随内气表现自然开合。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指出:“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左与右合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亦得从变而言之。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都在其中矣。”由此说明,这一阶段太极拳的练习,要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往复循环如环无端。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分的开合,是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在局部反映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的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也要留心意气合一,以适应变而变,在周身放松的情况下,来克服丢顶抗压等毛病,每日坚持练十五遍拳,这样有三年时间,就可以达到此般水平,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的感觉,但在技击上,还是威力不大,时感力不从心,这是没有掌握知己知彼、引进落空、粘连粘随的功夫,这是只到“二阴八阳是散手”的水平。

        五、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致”,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它是由形气结合,引动内气在周身上下内外,如环无端地运行,起丹田运四末复归丹田。这是由于反复地揣摩体会,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拳论》云:“太极拳者,无往非劲,切勿妄动,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所谓一者,自足至顶,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谓之一气贯通矣。”此段论述,具体地阐述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的表现,以及一气贯通的统一整体观。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虽千变万化,然却劲归一。合而言之曰太极,分而谈之曰阴阳,一阴一阳,而表现为上下、开合、进退、内外、形气等等。它们彼此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样的消长进退,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和进化。太极与阴阳,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记载,周代的《易经》上曾说:“一有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具有至大之含意。自从明末陈王庭创太极拳种以来,数百年中名手层出不穷,他们都是依据太极之特点,阴阳之含义,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求得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使内气一气贯通,复归太极混园一体。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的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及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体的办法来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可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矛盾。这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之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式,一动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园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明显地体现了陈氏太极拳中的精华“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末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却病延年,皆缠丝劲之功效。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之外,还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粘连粘随,扌朋捋挤按的劲别,加以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增加练习几遍二路炮捶,用来加强内劲的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棍棒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假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深入研究,逐步进入奥妙境界。正如《拳论》所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这一阶段完成后,就是从理论上,已经到大学毕业的程度,已经全面地掌握了拳术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会,但是使用时难以配合得恰到好处,还必须更好地在实践中刻苦学习,细心钻研,深入体会,从而使之达到神圣工巧的高妙境界,在技击上还必须掌握知己知彼之功夫,园转灵活之法度,才能随机随势,引进落空,走化自如,立于不败之地,故孙武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在此作“败”)。”就是这个意思。至于那“声东击西,行间之术,随其锐,夺其末”等等技击方法,也都需要在以后的竞技练习中揣摩体会。

        六、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即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而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由此可心看出,练太极拳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基之意,也就是下盘。“下盘稳固,上肢轻灵自然”。所说的下盘,即肢体的下半部分“腿”,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园活自然、沉稳。另一种说法是:“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根基稳,内气充实,如长江之流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有来源,有去路,体现出力大无穷,顺随自然,产生威力惊人的技击效应。    

        在前段讲到,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以达到意气结合,形气一体,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在第一和四阶段练习时,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难以配合的。这是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外形不结合造成的。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度,快慢相兼,疾变时,就难以配合。在现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主要指的是逆式呼吸。应当说明,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间内外肌、膈肌等来参与完成的。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由腹肌配合完成。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则代偿性的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强。这种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吸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恰好相反。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汇集于丹田,胃部自然隆起,胸部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所聚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右旋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呼一吸来完成的。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上些辅助功。如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字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公分,长3米的白腊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分几次抖一百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充实的情况下的蓄发力。这样有两年时间,就能完成稳固根基、充实内气的阶段。在技击上,能破二阴八阳是散手。这段功夫的表现(指与第二层功夫即二阴八阳)双人推手,即可随机就势,引进落空,得机发出制倒对方,但不能干净利落。虽在功底上高于对方,自己能把握取胜,但对方不能心服口服。所以推手歌有:“三阴七阳犹觉硬”之说。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