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要求的"不偏不倚"指形还是神?——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8-05-29 3552 次查看

        这句话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为“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它的本意是身体不可歪斜摇摆,前俯后仰。劲路的虚入要忽而隐藏、忽而显现,做到变幻不定,使对方吃不准你的劲路变化,猜不透你的心思,找不出你的破绽,总而言之,其目的是令人感到莫测高深。这样,在心理上占了优势,自然有助于夺取胜利。“不偏不倚”是以个人重心在底盘中所处的位置来衡量的——但不是绝对地始终把重心放在正中,否则就变成静功站桩了。所以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又要注意不可“过正”。由此可见不偏不倚既是指形,更是指神。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不偏,同静坐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书画家认为,“身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因此他们不论在工作或平时,都正襟危坐,躯干笔挺。从前太极拳名家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称他为“牌位大王”(立身如牌位般的直竖)。

        但是练拳不能没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但只要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还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例如,吴式的弓步动作是要求身体适当前倾的,但并不弯腰,从肩到后脚要求保持一条斜线的垂直,这时的要求是从头到前脚要保持一条垂直线;坐身式也是要求如此,因之腰肢并不垂直,身法上显得往后外形地垂直。这是吴式身法上与陈、杨、武、孙四式的不同之处,这是“斜中寓直”  “中正之偏”的一种身法。但如果练成弯腰、软腰就不能上下一气贯通了,如果练成前倾过度,就不能“中正安舒”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