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练太极拳的你还傻傻分不清“式”与“势”吗?——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8-01-31 4155 次查看

        习练太极拳应当明白什么是“拳式”和“拳势”,分清“式”与“势”的区别,领悟“式”与“势”之间的内在关联,掌握“式、势相合”的练拳方法,这不仅对习拳者由外入内起着指导作用,还可提升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一、太极拳的“式”与“势”

        1、拳式与拳势的区别

        拳式是太极拳冠以名称的招式,是看得见的肢体动作,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等。拳式是前辈武术家技击实践的结晶,不同的拳式都有其独特的攻防含义。

        拳势是太极拳的内在动力,是看不见的体内劲力的运化。太极拳的拳势只有两个:“蓄势”和“发势”,蓄势是劲力的积蓄,发势是劲力的发放。拳势的蓄和发源自人体能量的收与放。传统武学将人体能量称为“内气”,人体能量在体内能够像“气”一样流动和聚散,蓄势时体内能量流从四肢向丹田汇聚,称之为“合”,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肢扩张,称之为“开”,所以太极拳的两势也可叫做“开势”和“合势”。在阴阳学说中,阴阳是一对具有能量属性的矛盾,能量较强者为阳,能量较弱者为阴,如火为阳、水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日为阳(太阳)、月为阴(太阴)。在太极拳中,蓄势为合属阴,发势为开属阳,因此太极拳的两势也称为“阴势”和“阳势”。太极拳的套路便是由多个阴阳拳势衔接循环而组成的。

        2、拳式与拳势的内在关联

        拳势是完成拳式的内在动力,拳式是由拳势催发出的外形,如果把拳式比作看得见的浪,拳势就是暗中推波助澜的涌流。没有拳势支撑的拳式,就会缺少太极拳阴阳开合的内涵,流于“空架”或“太极操”;没有拳式规范的拳势,就会失去武术的攻防意义,只能称之为“气功”,正所谓:“有式无势是空架,有势无式不成拳。”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拳式对应一对蓄发拳势,如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拳式“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当一个拳式由多个分拳式组成时,如拳式“揽雀尾”包含有“掤、捋、挤、按”四个分拳式,每个分拳式就各对应一对蓄发拳势。

        二、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

        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由式及势、以势催式和势、式相合。

        1、由式及势—练就正确的动力定势

        初学太极拳,当以习练拳式为主,重点在于掌握太极拳的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身法做到中正安舒,步法做到轻灵沉稳,手法做到劲如抽丝,眼法做到手眼相应。然后以腰为轴统领全身,做到步随身换,臂由腰带,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此阶段应注意寻找“太极无手”和“腰脊行拳”的感觉。

        拳架通过不断地习练和纠正,逐渐使拳式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势”。此时即便套路生疏遗忘了,但举手投足间拳式依然中规中矩,这是因为套路内容靠大脑来记忆,而动力定势是由小脑通过运动强化来学习记忆的。

        拳式熟悉和协调后,要进一步注意肢体的放松,只要有“虚领顶劲”在这儿撑着,您尽管放松全身的关节和肌肉,无须担心疲软和松懈。放松身体以松开两肩和两胯最为重要,肩松后上肢才会松,腰脊之劲方可到达于手,胯松后下肢才会松,腰脊之劲才能传递到脚,所以说节节放松才能节节贯通,能量流才能在体内畅通无阻而汇成拳势,可见规范的拳式是练出拳势的基础。

        正确的放松应当是“松开”而不是“松懈”,两者的区别在于松开后肢体会产生伸展舒张的气势。由于地球的引力,放松之后身体自然会产生向下的沉劲。如果您在练拳时感到两臂沉甸甸的,身体产生“一领百沉”(百会穴上领而肢体百骸下沉)的感觉,身姿具有伸长放远的气势,说明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松沉。

        2、以势催式——练出支撑八面、富于弹性的掤劲

        自然界里能量运动的基本方式是聚合和扩散,即“阴聚阳散”。“阴聚阳散”在太极拳里就是拳势的开合。开合是在身体四梢与丹田之间进行,“四梢”指人体四肢的梢节(两手、两脚) ①,“丹田”位于人体小腹,是人体的重心所在,也是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和劲力运化的中心,所以太极拳应当是以丹田为中心来展开运动的。蓄势时能量流从四梢向丹田汇聚,是能量的积蓄,为合属阴;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梢扩散,是能量的发放,为开属阳。由于拳势的开合是以丹田中心,故称为“丹田开合”或“内开合”。

        除了“丹田开合”之外,太极拳还有“形体开合”与“呼吸开合”的说法。形体开合也叫“外开合”,肢体伸展向外者为开,肢体屈缩向内者为合。呼吸开合源于李亦畲《五字诀》中“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的论述。实际上“丹田开合”、“形体开合”和“呼吸开合”三者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丹田开合是动力核心,形体开合是丹田开合对身体的催发和显现,呼吸开合是对丹田开合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呼吸开合与拳势的蓄发、开合密不可分,故称为“拳势呼吸”。拳势呼吸可以用“蓄吸发呼”四个字来概括,即蓄势时吸气,周身气势收缩,是能量的聚蓄过程,为合属阴;发势时呼气,周身气势膨胀,是能量的发放过程,为开属阳。拳势呼吸宜采用腹式逆呼吸,即吸气时腹壁内凹,呼气时腹壁外凸,这种“吸缩呼胀”的特点恰好与拳势的“合缩开胀”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拳势呼吸是引动拳势变化的风帆,也是太极拳从外入内必经的桥梁,正如王芗斋先生(意拳创始人)所说:“以呼吸之绵长而达丹田之充盈,继以丹田之充盈再贯满全身而达于四梢,如此内劲生而力量足。”

        但要注意不可把拳势呼吸做成机械的“呼吸操”,拳势呼吸应当是非常自然而又极其舒畅的呼吸方式。如果您在练拳时做到心息相依,形息相随,“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李雅轩大师语),周身气势产生“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的感觉,说明您已经掌握了拳势呼吸的要领。

        空气和水看似柔弱,但通过有序化的旋转运动“集柔成刚”,就能形成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和巨浪。同理,太极拳要求“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遍布周身的能量通过开合有序化的聚散运动,就能汇聚成太极拳极为宝贵的整体劲一掤劲,正如《八法秘诀》中对掤劲的描述:“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②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使得身体支撑八面。太极拳里支撑拳式动作有八种劲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把它们称之为“太极八法”。八法中除掤外的七种劲法都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实现的,故把掤劲称为太极拳的“母劲”,把太极拳叫做“掤劲拳”。

        拳势的开合会引动周身掤劲的充盈变化,如果您在练拳时感觉身体好似一个充了气的大球,随着拳势的开合变化,大气球在不断地胀缩鼓荡着,这就证明您已经拥有了掤劲。

        3、势式相合——“定式”(“定势”)是势式相合的同步定位点

        技击的规律是蓄而后发、合而后开,蓄到位才能发得透,合得住方能开得展。太极拳有“身备五弓”之说,说我们的四肢和躯干各像一张弓,蓄力时四肢弓在躯干弓的带动下弯曲合拢起来,发力时五张弓一起弹出打击敌人,这就是“蓄力如弯弓,发力如射箭”。其实在自然界里,猛兽在捕杀猎物时,也都是先将身体卷曲成弓形,然后择机突然伸张身体扑向猎物。不同拳式的攻防含义虽有不同,但在动作类型上不外是肢体的弯曲和伸展,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形体开合”。拳式中肢体弯曲合拢的过程,在拳势上对应着蓄势,能量流由四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吸气,此时身体轻灵,便于身法转换。拳式中肢体伸开外展的过程,在拳势上对应着发势,能量流自丹田向四肢膨胀,为开属阳,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呼气,此时身体沉稳,利于打击敌人。“柔过劲,刚落点”是对上述变化过程的点睛之言,“柔过劲”对应着拳势的蓄、合、阴,“刚落点”对应着拳势的发、开、阳。但要注意的是,发势时的“刚”是“集柔成刚”,是掤劲的充盈和周身整体劲的体现,切不可用局部的拙力去完成。刚的本质还是柔,太极拳的刚只能从松柔中获得。

        那么,打拳时怎样做才能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准确地协调同步起来呢?这就要凭借一个同步定位点一“定式”。在太极拳套路中,每个拳式在结束时身姿都有一个似停非停的定型,这就是“定式”。定式既是一个拳式的结束点,又是一对拳势的结束点(所以“定式”也叫做“定势”),同时还是一个拳势呼吸的结束点。此刻既是新、老拳式的转换点,又是拳势由发向蓄(由开向合、由阳向阴)的转换点,同时还是由呼向吸的转换点。由于定式是拳式、拳势、呼吸三者的同步定位点,因此练拳时一定要把定式做到位,使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的结束点在此自然对齐,这对于实现“势、式相合”是至关重要的。

        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协调一致的总指挥来自“意”。我们常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里所讲的“气”包括“内气”和“外气”两部分,内气指体内能量流,引导内气的方法是“阴聚阳散”一拳势开合,外气指肺部呼吸之气,引导外气的方法是“蓄吸发呼”一拳势呼吸。“气”在意念的引导下,经过开合运化后形成拳势,然后用拳势去推动肢体完成拳式,这就叫:“意不动,气不动;气不动,外不发。”

        武式大师郝月如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我们习练太极拳当以练“势”为重。吴式宗师杨禹廷说:“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式(势)子,一通百通。”我们练拳不在于学会套路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打出拳势的阴阳内涵。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总结道:“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阴阳开合”堪称太极拳的纲,练拳时一定要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统领周身四肢百骸协调运动,使神、意、气、息、形五种元素熔化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

        有一天,当您把“式”练成了“势”,做到式中涵势、以势催式、式势一体之时,您便踏入了太极拳的门槛。

        注:

        ①除了将“四梢”解释为两下和两脚外,形意门将“四梢”解释为:“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练拳时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与人交手吋“惊起四梢”: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

        ②摘自《八法秘诀》:“掤劲意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漂浮也不难。”歌诀首句把掤劲比喻为浮起轮船的水,突出了掤劲的流动性和整体性。第二句阐述掤劲产生的方法:首先是全身向下松沉,然后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形成向上的领劲,在身体对拔拉长的同时产生周身膨胀劲。第三句指出掤劲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劲,生成于拳势开合变化的过程之中,末句评价掤劲的威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