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关于太极拳的『丢与顶』及『沾连黏随』 ,该怎么看?

发表于 2017-12-30 3783 次查看

        太极拳界无论哪个门派都强调不丢不顶、沾连黏随的要领,“丢”与“顶”更是太极拳界的专用术语。多年来,对这两个要领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都倾向于是指两人交手时的现象和技巧。这些解释听起来有理,但具体应用时却让人无所适从。这是没有真正正确理解的缘故。
        “丢”与“顶”是人身各关节部位在运动中不成太极的阴阳失衡现象,也就是纯阴纯阳现象。“沾黏连随”是在交手与进退离合中共同使用的几个技巧,并且非太极拳界所独有。有人把“丢”解释为与人交手时的相互脱离,也就是没有黏住,把“顶”说成是两节相遇时都用了刚劲,岂不知相交与分离也是交手中最基本的方法和现象。两节相遇时对方有力你若无力就会被对方乘虚而入难以招架,很多人的解决办法是要么避开、要么我力盖过彼力,太极拳则是用自己之力在变换关节位置和运动方式之中改变对方之力。因此,我力大过彼力与否并不重要,但必须以力化力,技巧就在势与位的变换上,这就是太极拳四两拔千斤的运用。

        要讲丢与顶,就要弄清楚丢掉了什么,谁和谁在顶。我们知道,太极状态就是阴阳两重性的不即不离、协调均衡之象,这种两重性无所不在。在太极拳运动中,不光身体的一关一节上有阴阳两重性,关节所处的内外位置以及它们运转的方向态势,所含的阳刚或阴柔之劲都包含着阴阳两重性。太极拳运动,就是组成身体的关和节在位、势、劲三个方面阴阳变换中的协调。在各关节相对应的上下左右及内外表里各部分,都要在位、势、劲三方面形成一阴一阳的配合。势位劲的纯阴纯阳都为顶,势位劲哪方面有错都为丢。有时丢了一样两样,有时会全丢.有时一处顶或两处顶,有时则处处顶。一关错一关丢,关关错则全身丢。逢顶必有丢,逢丢必有顶。上下左右及内外表里相对应的关或节同时收或放为势上的丢与顶,同时在外位或内位是位上的丢与顶,同时不用力或同时用力为劲上的丢与顶。例如,两膝同时内扣为势上的顶,两膝同时用力为劲上的顶,两膝同时在两肘之内为位上的项。势顶劲不顶是顶了势丢了劲,虽练不出什么功夫却也不伤身体。势劲都顶就会出现膝关节胀疼,锻炼力度过大还可能出现膝关节损伤。其他身体各关概不例外,胸闷腰疼均是丢顶惹的祸。有人因找不到正确解决办法。就在势位都顶的情况下,采取不用力的丢劲来解决练功中的难题,还美其名日松柔。上肘与下膝上下对照所谓的“合”更是典型的位顶。

        丢与顶的练法往往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不注意或解决不了丢顶问题去练习太极拳,结果只会有害于健康。在交手中失了势、错了位,则往往是由于自己之力使自己站不稳.如再丢了劲则不堪一击。这也是许多人练太极拳多年而不能技击的缘故。一节连着前后两关,一关连着前后两节,节的丢顶会在各个关上体现。例如,沉肘时不加区分地把大臂的梢与小臂的根同时沉或收,这就是前后节在关上的顶。左小臂和右小臂与左小腿和前手后大臂左右前后上下内外表里等方面的同时内收或外放,同时用力或不用力,也是节的丢与硕。关与关论丢与顶.节与节论丢与顶。论丢顶必须是势位劲的全方位,不可缺少一项。还有关与节在上身虽内收但未下沉、外开而未上浮,下身的内收未上提、外开未下放造成半丢半顶的细微区别,更应该细心体味。胸背腰裆更要在丢顶中讨消息。

        在与人交手中,能主动贴上对方为“沾”,沾上后使双方背而不能离为“黏”,能接住对方来势并引化为“连”。能根据对方变化而变化为“随”。沾连黏随与进退离合现象在交手中随时都在交替使用。并且各拳种都是一样,并非太极拳所独有。高手与低水平的对手交战时,当然要与对方沾连黏随随心所欲,对方则跑不了也脱不离。不得不沾连黏随。这种沾连黏随还离不开进退离合的辅助,如左边退离右边进合、前节退离后节进合等等。在不占绝对优势的交战中,进退离合显得尤为重要。假如交手双方两个小臂的接触。对方下沉内收时,你要不脱离随之而去,势必出现外放下沉的错误动作,不用力还好补救,用的劲越大则身体失控越很,无疑只能等着挨打。离的方法可以手向前伸使小臂后退。也可大臂外放上抬使小臂内收下沉而离。再比如对方以猛拳击来,对这种高速运动之力就不能去正面接触,只能闪离后再用侧面去沾连黏随。

        总之,不能狭隘地去理解交手中的沾连黏随,更不可在平时锻炼交手时,不论顺背与得不得势,一味拘泥于与对方黏在一起,并称其为相连不断。沾连黏随与进退离合在交手中是交叉使用互为依托的,不可把它们对立起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丢与顶是不是自身锻炼的毛病,沾连黏随如何正确使用,只要在修炼中认真体悟,在交手中反复验证,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