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如何“内练一口气”——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06-18 1739 次查看

        许多侠士练拳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身体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种通体舒畅的感觉,其实这就是练出内气的萌芽。太极拳功夫与身体的改造程度有关。现代人是讲内气、内功、内劲,古代人是讲导引和吐纳。中国传统武术有句名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在众多拳术当中,尤以太极拳深得其中的精髓。今天我们不讲筋骨皮,只讲这一口气。
        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动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的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论证才能创造出来,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架子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可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
        《太极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练拳一次要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矫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引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转,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周身。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功夫,得不偿失也。
        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正确的架子体现的,尤其在练拳的初级阶段。
        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转全身,意催气动,气催肢动,目随手动,手随目动,足步稳健,左旋右转,矫捷如龙。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比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
        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太极拳的呼吸,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每势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会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感到气血走向四肢。
        太极重命门,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命门穴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命门穴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故曰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太极拳的腹式逆呼吸来自吐纳术,要求细、匀、深、长。但太极拳的拳势包含着技击,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目标、走向,只有了解了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练拳时如果呼吸和架子一时配合不好,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畅,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进行整套拳法与呼吸的配合。初学腹式逆呼吸时要结合架子练习,呼吸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
        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运行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太极拳是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在意不在气,意动身随。两者均强调心意的统帅主导作用,都有严格的姿势动作要求,特别是太极拳动作变化较多,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是完成动作的保证。
        太极拳是内家拳,故练法有重意气不重形之说,强调以心意为主导,气要畅达充沛,神要虚灵凝聚,体要松柔绵软,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
        怎样检验自己是否练出内气内劲
        1、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2、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3、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4、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进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腹鸣。
        5、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颚,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6、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7、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8、贯通感
        太极拳以丹田为中心,以任督为主导,以缠丝劲为统领,连接四肢百骸。气息出入丹田,内劲上下贯通,浑然一体。体内犹如铺设内气管道,自由往来,穿梭往复。
        9、沉稳感
        太极拳练习时,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头顶百会和裆底会阴上下对应,不偏不倚。
        10、轻灵感
        “一举动周身须轻灵”,“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都是讲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后,沉而不僵,轻而不浮,圆滑如珠,应物自然。极柔软又极沉重,如绵里裹铁,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许多侠士练拳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身体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种通体舒畅的感觉,其实这就是练出内气的萌芽。太极拳功夫与身体的改造程度有关。现代人是讲内气、内功、内劲,古代人是讲导引和吐纳。中国传统武术有句名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在众多拳术当中,尤以太极拳深得其中的精髓。今天我们不讲筋骨皮,只讲这一口气。
        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动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的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论证才能创造出来,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架子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可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
        《太极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练拳一次要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矫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引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转,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周身。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功夫,得不偿失也。
        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正确的架子体现的,尤其在练拳的初级阶段。
        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转全身,意催气动,气催肢动,目随手动,手随目动,足步稳健,左旋右转,矫捷如龙。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比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
        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太极拳的呼吸,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每势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会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感到气血走向四肢。
        太极重命门,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命门穴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命门穴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故曰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太极拳的腹式逆呼吸来自吐纳术,要求细、匀、深、长。但太极拳的拳势包含着技击,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目标、走向,只有了解了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练拳时如果呼吸和架子一时配合不好,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畅,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进行整套拳法与呼吸的配合。初学腹式逆呼吸时要结合架子练习,呼吸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
        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运行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太极拳是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在意不在气,意动身随。两者均强调心意的统帅主导作用,都有严格的姿势动作要求,特别是太极拳动作变化较多,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是完成动作的保证。
        太极拳是内家拳,故练法有重意气不重形之说,强调以心意为主导,气要畅达充沛,神要虚灵凝聚,体要松柔绵软,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
        怎样检验自己是否练出内气内劲
        1、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2、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3、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4、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进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腹鸣。
        5、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颚,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6、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7、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8、贯通感
        太极拳以丹田为中心,以任督为主导,以缠丝劲为统领,连接四肢百骸。气息出入丹田,内劲上下贯通,浑然一体。体内犹如铺设内气管道,自由往来,穿梭往复。
        9、沉稳感
        太极拳练习时,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头顶百会和裆底会阴上下对应,不偏不倚。
        10、轻灵感
        “一举动周身须轻灵”,“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都是讲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后,沉而不僵,轻而不浮,圆滑如珠,应物自然。极柔软又极沉重,如绵里裹铁,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