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我们应该把太极拳功夫下在何处? ——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06-14 1795 次查看

        我们修炼太极拳,由于我们追求的理念不同,导致对太极拳的理解就不同,许多初学者太极拳朋友都认为练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里,却有很大的区别。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都认为多好,说起太极拳他什么都懂,难道他的太极拳功夫真的好吗?我认为学习的太多的朋友,只停留在健身的作用上,但认真检查起来,不用说“内功”,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平淡无味,徒走形式,人称“太极操”,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称“长拳慢练”,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改正起来很困难。结果走了很大弯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说,现在是“练拳的人多如牛毛,练成的人稀如麟角”。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
        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
        一、 弃多求少,精益求精
        这样就是要求我们在减法上下功夫了,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从在“多”字上下功夫,改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就像太极大师陈敬柏绝招迎门靠一练就是数十年,终于成为自己的拿手绝招,八十高龄的老人还能打死在陈家沟逞能的“黑狸虎”。他的精神一直在陈家沟美名杨传。至今还陈家沟流传“陈继夏肘,陈敬柏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学会了一套太极拳后,就要选择好自己的太极绝招,千锤百炼的静修。经过数十年之功,自然也会成为我们的太极绝招。
        二、修炼内功,夯实基础
        太极拳注重“内在的修炼”。太极内功包括内意、内气与内力。“意到,气到,力到”。内意是条件,内气是中心,内力是结果。三者结合产生“内劲”。内劲强弱,是衡量动作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础与技击的动力。修炼无极桩功就是培养足丹田内气。有了丹田内气,就有了练习太极拳的资本了。
        太极“内功”的具体体现可分内外两方面:
        从外观看,有“内功”的动作会显得十分浑厚、凝重、粘稠。“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举手投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似乎四肢都用胶带牵拉着,又像在泥水里打拳,相吸相系,每个动作似乎都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这就是练拳人常说的“有东西”,即有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动作的攻防含义。
        旁观者看来,会感到味道浓厚,韵味无穷,既显示太极拳的深厚功力,又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会打拳的人,也会驻足观看,赞叹不已,其中许多人就是由观赏练拳而被吸引到太极拳队伍中来的。
        从练拳人内在的感觉上来看。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麻热感与舒适感。有了“内功”,身躯,特别是四肢,会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来,放不下去。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所以说“在气力不在体力,在重量不在力量”。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处处是劲。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首先是双手会发麻、发热,指尖像针扎蚁爬,看上去双手发红,比平时显得粗大。这就是所谓的气“感”!“气”是一个传统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很微妙、神秘的问题,在拳论上经常出现,议论很多,分歧也很大,这里不做讨论。
        但“气感”确实存在,很多人都有体验。这也正是气血畅通,特别是微循环加强的表现。 其次,是生理上反应,如不断有口水(津液)涌出。津液营养丰富,十分珍贵,古人称为“琼汁玉液”。出不出口水,也是衡量动作是否正确,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肠鸣排气则是肠胃蠕动加强的表现。这些生理反应,正是习练太极拳要达到的效果。最后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舒畅,全身舒适,兴味浓厚,欲罢不能,打拳成为一种享受。
        所以,我们许多修炼太极的朋友就会把太极拳视为生命的终止。这就是太极拳的最大魅力,让我们热爱太极拳人一辈子的追求。
        如何产生这种积极良好效果呢?我们就要把太极功夫下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练基本功
        基本功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基本功必须天天练、刻苦练。“功夫是练出来的”。多练永远是提高拳术质量水平的根本途径。
        第二、放松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条件。没有放松就没有内劲。内劲就是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内力。
        什么是放松?
        放松不是完全不用力。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放松是尽量少用力,不用大力,不用拙力。这是一种既不僵硬,也不疲软,介于二者之间的柔和状态,也就是带有弹性与韧性的“劲 ”。如果你要想得到这种劲的话,我建议你从抖动功,无极桩功,太极云手入手去修炼。由外到内松,由内到外松,内外皆松。这样才可以把体内的僵劲化得更为干净,换来的才是太极拳的灵活劲。昨天晚上,我在陈冬梅老师创立的老干部太极3群,和众多的太极拳朋友们交流太极拳的松,许多老师收益了。特别是李丽莎老师听我讲完课后,及时给我留言,我说:“你就练习抖动放松功吧,如果要有效果的话,请你坚持练习半小时的抖。”没想到李老师真的坚持下来了。功后她告诉我,她的手沉重有力,还热乎乎的,特别下肢感觉很沉重。我又说你能不能再坚持练习二十次太极云手呢?接着她又坚持了。功后她告诉我,下肢更有力,丹田沉实。你的方法真管用我坚持练习下去的。
        这种“劲”,就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外柔内刚,如绵裹铁。柔与刚,松与紧,都是矛盾统一,都不是绝对的。
        在练拳中,一是外柔内刚,即外松内紧;二是一松一紧,即一柔一刚。运化时(过渡式)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发放时(完成式)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即所谓“柔运行,刚落点”。重要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劲与拙力,换成太极拳内功所要的柔劲,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要想找到太极拳的劲,唯有在云手上多下功夫。日行云手千百次,太极功夫自然有。
        第三、静心用意
        用意是太极拳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产生内劲,提高动作质量又一重要条件。在内劲三要素中“意”在第一位。“意到气到”,意是气的先导,有意才能有气。“意”就是意念、意识、注意力。“用意”就是用意念指挥与控制每一个动作。“先有心,后有身”,要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意念总要伴随着每个动作的始终,不使其成为无目的的自发动作。“用意”需要精神集中,专心致志,这就必须“心静”。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大脑完全冷静不来,心无旁骛,专注在动作与用意上,这是“调心”。专一与否又表现在眼神上,眼神散乱,说明用心不专,眼神呆滞,又说明专注过度。眼神既要专注又灵动,通过主手注视前方。如果走神,眼神必散,意气也会消失。我送朋友们一句话,招熟了心自然就宁静了,唯有多练,内劲自生。当然不是蛮练,而是放松肢体,用轻,柔,匀速,慢去练习,这样下来一套简化太极拳就是练习半小时。记住慢练功,如果要想用太极拳来技击的话,抽出一些动作进行快练。要有打到还嫌慢的念头,像云手柔练时杨柳梳枝,快练时闪电,轻练如叶,重练如铁。你用什么样的念头修炼太极拳,就有什么样的太极拳。你的意识决定了你的修炼效果。心有多静,你的太极功夫就有多深。因为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是相互转化的。难怪有人会称呼太极拳时阴阳拳,看看太极图大家就知道了。
        第四、严格按要领规范动作,这是“调形”
        有内必有外,以外引内,以内导外,内外相合。正确的外形动作是保证动作质量的基本条件。所以,太极拳强调“内功”,决不是忽视外形。太极拳每个动作的路线、方向、角度、位置以及运行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且独具特色。
        第五、拳式呼吸,即“调息”
        呼吸也是太极拳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课题,有“外气引内气”之说,“外气”即指呼吸。太极拳是有氧运动,高质量的太极拳必然与正确的呼吸相配合。所谓“拳式呼吸”就是逆腹式呼吸,以鼻为主,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松开;并与动作协调,一般是合吸开呼。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与平时的自由呼吸不同。所谓“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要深长轻缓,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太极拳的一切作为都不能过分,要无过不及。“自然”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力争把上述五个方面揉进在一起。
        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时间,够练就行了。运动量大小,以一天精神饱满,不疲乏,不困倦为度。至于动作,只有繁简与难易之别,并无优劣之分。练哪一家,哪个套路都可以。拿“国标”来说,四套拳,两套剑,足够练了。一套简化二十四式,如果用不同打法,也可以打一两个小时。学得太多,既容易混淆,如果经常不练,又容易忘掉,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练习太极功夫,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在“精”上多下功夫。动作是载体,是手段,“内功”是根基,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我们修炼太极拳,由于我们追求的理念不同,导致对太极拳的理解就不同,许多初学者太极拳朋友都认为练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里,却有很大的区别。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都认为多好,说起太极拳他什么都懂,难道他的太极拳功夫真的好吗?我认为学习的太多的朋友,只停留在健身的作用上,但认真检查起来,不用说“内功”,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平淡无味,徒走形式,人称“太极操”,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称“长拳慢练”,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改正起来很困难。结果走了很大弯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说,现在是“练拳的人多如牛毛,练成的人稀如麟角”。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
        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
        一、 弃多求少,精益求精
        这样就是要求我们在减法上下功夫了,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从在“多”字上下功夫,改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就像太极大师陈敬柏绝招迎门靠一练就是数十年,终于成为自己的拿手绝招,八十高龄的老人还能打死在陈家沟逞能的“黑狸虎”。他的精神一直在陈家沟美名杨传。至今还陈家沟流传“陈继夏肘,陈敬柏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学会了一套太极拳后,就要选择好自己的太极绝招,千锤百炼的静修。经过数十年之功,自然也会成为我们的太极绝招。
        二、修炼内功,夯实基础
        太极拳注重“内在的修炼”。太极内功包括内意、内气与内力。“意到,气到,力到”。内意是条件,内气是中心,内力是结果。三者结合产生“内劲”。内劲强弱,是衡量动作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础与技击的动力。修炼无极桩功就是培养足丹田内气。有了丹田内气,就有了练习太极拳的资本了。
        太极“内功”的具体体现可分内外两方面:
        从外观看,有“内功”的动作会显得十分浑厚、凝重、粘稠。“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举手投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似乎四肢都用胶带牵拉着,又像在泥水里打拳,相吸相系,每个动作似乎都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这就是练拳人常说的“有东西”,即有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动作的攻防含义。
        旁观者看来,会感到味道浓厚,韵味无穷,既显示太极拳的深厚功力,又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会打拳的人,也会驻足观看,赞叹不已,其中许多人就是由观赏练拳而被吸引到太极拳队伍中来的。
        从练拳人内在的感觉上来看。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麻热感与舒适感。有了“内功”,身躯,特别是四肢,会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来,放不下去。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所以说“在气力不在体力,在重量不在力量”。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处处是劲。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首先是双手会发麻、发热,指尖像针扎蚁爬,看上去双手发红,比平时显得粗大。这就是所谓的气“感”!“气”是一个传统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很微妙、神秘的问题,在拳论上经常出现,议论很多,分歧也很大,这里不做讨论。
        但“气感”确实存在,很多人都有体验。这也正是气血畅通,特别是微循环加强的表现。 其次,是生理上反应,如不断有口水(津液)涌出。津液营养丰富,十分珍贵,古人称为“琼汁玉液”。出不出口水,也是衡量动作是否正确,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肠鸣排气则是肠胃蠕动加强的表现。这些生理反应,正是习练太极拳要达到的效果。最后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舒畅,全身舒适,兴味浓厚,欲罢不能,打拳成为一种享受。
        所以,我们许多修炼太极的朋友就会把太极拳视为生命的终止。这就是太极拳的最大魅力,让我们热爱太极拳人一辈子的追求。
        如何产生这种积极良好效果呢?我们就要把太极功夫下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练基本功
        基本功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基本功必须天天练、刻苦练。“功夫是练出来的”。多练永远是提高拳术质量水平的根本途径。
        第二、放松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条件。没有放松就没有内劲。内劲就是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内力。
        什么是放松?
        放松不是完全不用力。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放松是尽量少用力,不用大力,不用拙力。这是一种既不僵硬,也不疲软,介于二者之间的柔和状态,也就是带有弹性与韧性的“劲 ”。如果你要想得到这种劲的话,我建议你从抖动功,无极桩功,太极云手入手去修炼。由外到内松,由内到外松,内外皆松。这样才可以把体内的僵劲化得更为干净,换来的才是太极拳的灵活劲。昨天晚上,我在陈冬梅老师创立的老干部太极3群,和众多的太极拳朋友们交流太极拳的松,许多老师收益了。特别是李丽莎老师听我讲完课后,及时给我留言,我说:“你就练习抖动放松功吧,如果要有效果的话,请你坚持练习半小时的抖。”没想到李老师真的坚持下来了。功后她告诉我,她的手沉重有力,还热乎乎的,特别下肢感觉很沉重。我又说你能不能再坚持练习二十次太极云手呢?接着她又坚持了。功后她告诉我,下肢更有力,丹田沉实。你的方法真管用我坚持练习下去的。
        这种“劲”,就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外柔内刚,如绵裹铁。柔与刚,松与紧,都是矛盾统一,都不是绝对的。
        在练拳中,一是外柔内刚,即外松内紧;二是一松一紧,即一柔一刚。运化时(过渡式)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发放时(完成式)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即所谓“柔运行,刚落点”。重要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劲与拙力,换成太极拳内功所要的柔劲,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要想找到太极拳的劲,唯有在云手上多下功夫。日行云手千百次,太极功夫自然有。
        第三、静心用意
        用意是太极拳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产生内劲,提高动作质量又一重要条件。在内劲三要素中“意”在第一位。“意到气到”,意是气的先导,有意才能有气。“意”就是意念、意识、注意力。“用意”就是用意念指挥与控制每一个动作。“先有心,后有身”,要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意念总要伴随着每个动作的始终,不使其成为无目的的自发动作。“用意”需要精神集中,专心致志,这就必须“心静”。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大脑完全冷静不来,心无旁骛,专注在动作与用意上,这是“调心”。专一与否又表现在眼神上,眼神散乱,说明用心不专,眼神呆滞,又说明专注过度。眼神既要专注又灵动,通过主手注视前方。如果走神,眼神必散,意气也会消失。我送朋友们一句话,招熟了心自然就宁静了,唯有多练,内劲自生。当然不是蛮练,而是放松肢体,用轻,柔,匀速,慢去练习,这样下来一套简化太极拳就是练习半小时。记住慢练功,如果要想用太极拳来技击的话,抽出一些动作进行快练。要有打到还嫌慢的念头,像云手柔练时杨柳梳枝,快练时闪电,轻练如叶,重练如铁。你用什么样的念头修炼太极拳,就有什么样的太极拳。你的意识决定了你的修炼效果。心有多静,你的太极功夫就有多深。因为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是相互转化的。难怪有人会称呼太极拳时阴阳拳,看看太极图大家就知道了。
        第四、严格按要领规范动作,这是“调形”
        有内必有外,以外引内,以内导外,内外相合。正确的外形动作是保证动作质量的基本条件。所以,太极拳强调“内功”,决不是忽视外形。太极拳每个动作的路线、方向、角度、位置以及运行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且独具特色。
        第五、拳式呼吸,即“调息”
        呼吸也是太极拳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课题,有“外气引内气”之说,“外气”即指呼吸。太极拳是有氧运动,高质量的太极拳必然与正确的呼吸相配合。所谓“拳式呼吸”就是逆腹式呼吸,以鼻为主,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松开;并与动作协调,一般是合吸开呼。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与平时的自由呼吸不同。所谓“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要深长轻缓,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太极拳的一切作为都不能过分,要无过不及。“自然”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力争把上述五个方面揉进在一起。
        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时间,够练就行了。运动量大小,以一天精神饱满,不疲乏,不困倦为度。至于动作,只有繁简与难易之别,并无优劣之分。练哪一家,哪个套路都可以。拿“国标”来说,四套拳,两套剑,足够练了。一套简化二十四式,如果用不同打法,也可以打一两个小时。学得太多,既容易混淆,如果经常不练,又容易忘掉,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练习太极功夫,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在“精”上多下功夫。动作是载体,是手段,“内功”是根基,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