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胯的结构与作用
左右各有一胯,两胯与后面的骶骨合围成前低后高、两侧外撇的无底盆状,叫骨盆。骨盆上面托着小腹,支撑着腰身。骨盆中间的底部,两胯形成的拱形,也就是两大腿根之间的部分叫裆。裆的核心部位是会阴穴。会阴穴肌肉或上收或下落,对两胯的开合和内劲的升降有调节作用。胯是上体与腿脚之间意气劲力上下沟通的关隘、转换的枢纽,有调控上下两半身互动关系的作用。
胯是俗称,学名叫髋,是人体最宽大的两块骨头。因其宽大,不同部位叫不同名称,在行拳中有着不同作用,放松也有不同的松法。
胯的上半部叫髂骨。髂骨的顶部边缘叫髂嵴,俗称胯顶,就是腰部两侧能卡住裤带的骨头。髂嵴的前角叫髂前嵴。髂前嵴与两天枢穴相近,与肚脐大致相平,吞吐一致。髂前嵴内收时肚脐内吸,小腹提收,肢体屈缩;髂前嵴前吐时,肚脐外吐,小腹松沉,肢体伸展。左右髂前嵴此上彼下、此前彼后地对称划圈,有辅助丹田内转的作用。髂前嵴经腹股沟与会阴穴相连,吞吐相互牵动。所以,髂前嵴有协助丹田宾辅腰脊及全身运动的作用。髂嵴的后角叫髂后嵴。两髂后嵴与两肾(腰眼)位置相近、动作相随、作用相辅,可将两肾的动作信息向前传给天枢穴和小腹,向下传递给腿脚,向上传递给手臂,从而协助两肾(腰)主宰四肢。髂骨的后面叫髂后棘,左右髂后棘相合于骶骨上半部,把骶骨夹在两髂后棘之间。两髂后棘与骶骨的动作、功能相协调,通过骨盆向腿传递着脊柱伸缩旋转的动作信息。
胯的前部叫耻骨,其中位于尿道口之上、小腹之下、左右相接的部分叫耻骨上支。耻骨上支上提可托起小腹,与胸相合。耻骨上支下落有利于松沉小腹,与胸相开。耻骨上支及两髂前嵴,共同辅佐着丹田蠕动。位于裆下会阴左右两侧的部分叫耻骨下支。开胯、合胯,实质是左右两耻骨下支的开合。每当会阴肌肉向上收缩时,两侧耻骨下支受牵拉而相合,叫合胯;每逢会阴肌肉向下松落时,两耻骨下支同时向两侧松开,叫开胯。
胯的后下部叫坐骨。行拳坐胯就是坐骨从上到下依次放松下沉。半蹲着练拳时,每胯后面坐骨、前面腹股沟、内侧大腿根、外侧胯轴(股骨顶,即图一中标注的大转子),四方围成的一圈及内中的一层叫胯底,也有人叫胯根。胯底(胯根)向下松沉就叫下胯。胯轴向脚的方向放松,叫顺胯。在一脚独立支撑时,实胯轴内收下顺,有接骨斗榫,立木顶千斤地支撑作用。前面腹股沟内吸上提或外吐下沉,与髂前嵴和耻骨上支地变化合拍,有调节腿脚意气升降和虚实变化的作用。
胯变虚实,不但指两胯一实一虚交替变化,而且在于每个胯前后左右四方部位之间互变虚实。每胯底前之腹股沟与后之坐骨相互对称,外之胯轴与内之大腿根相互对称。对称双方,互借杠杆力此沉彼浮,变化虚实。沉是向下松,浮是向上松,杠杆互借力,虚实自分明。凡虚脚提起时,实脚侧大腿根上提内收,胯轴下顺内收,有用胯轴托起大腿根的意思。虚脚下落着地时,实脚侧的大腿根向下放松,与胯轴相互平衡。
凡腰腿屈缩时,腹股沟上提内收,坐骨下坐。凡腰腿伸展或着力时,腹股沟向下松展,坐骨同时上收。凡移动重心时,两胯顶顺着重心同方向运行,两胯底却与重心反方向移动。胯底带动腿脚,胯顶带动腰身;胯底与胯顶反向互动,协调着上下两半身的关系,有利于上下相互推动,维持平衡。胯的常用穴位叫环跳,位于股骨顶(胯轴)稍后稍下,皮肉稍显坑凹的部位。环跳穴与上面的肩井穴或相向相吸,或逆向排斥,带动着同侧肩与胯的开合变化。
臀,俗称屁股,虽不属胯,但挂在胯后,底部平胯底,与胯成一体。臀肌与坐骨动向一致,故敛臀必曲胯,垂臀自沉胯,泛臀则提胯。泛为漂浮。泛臀不是向后突臀,而是向上提臀,为提收坐骨助力。臀肌与腹股沟前后对称,是此起彼落的杠杆关系。臀肌与同侧肩胛上下呼应,或相吸,或相斥,关系着肩胯开合。两环跳穴一收一放,两臀一垂一泛,助力两胯一落一擎,配合胯与肩开合收放,运身成拳。
胯对全身的带动作用很强,能配合腰脊主宰,能协助丹田运气,能带动整体的开合虚实变化,带起全身运动。郑悟清先生说过:“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马虹先生指出“太极拳是以丹田为核心的骨盆运动”,主张以骨盆带动全身。练拳尤其是要有胯底意识,以两胯底此提彼落、此收彼放,主宰全身各处分清虚实、开合互动。胯底放在大腿上,胯顶向上托腰身;胯底胯顶反向动,身步都以胯为根。
二、开裆就是裆成拱圆
拳谚云:“先人留下健身方,开裆下胯最为良”。开裆下胯,不但是健身的良方,而且是放松的妙法。
开裆就是裆部放松、开宽、拱圆,是为了给裆胯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利于上下贯通,全身劲整。开裆的方法:第一要松开会阴穴。会阴又称海底,是腹腔这个气海之底,有人称之为下丹田,是督脉、任脉、冲脉三脉相接之处,是内功要地。松开会阴,诸脉皆通,有利于气血运行周身。会阴穴的运动方式是收缩上提与松开下落交替进行,有的拳家称之为会阴提落功。会阴收缩上提(有提肛之意),意劲可向上直达头顶百会,拳中叫提顶吊裆。
提顶吊裆形成的贯穿身体正中心的一条线叫冲脉,是立身的中正标准线。会阴向后可与尾闾相通,是督脉的起点。向前与腹股沟、神阙穴、天枢穴相互照应,收放协同。向左右可调节两胯开合虚实,是两胯一阴一阳之间的“中”。会阴内部有一定厚度的肌肉,放松会阴肌肉,使它能够自由地向两侧舒展,裆部才有可能向左右两侧开宽。会阴穴随拳势开合而一弛一张,一收一放,是贯通全身意气的重要方法。没有会阴穴或提或落地配合,身法地沉浮聚散就不能通透。
第二要放松胯底。两胯的胯底位处裆的左右两端。假如两胯底紧张、夹住,也就夹住了裆部,裆就无法向两端扩展、开宽。两胯底放松,一要松开,松得两大腿根自然地向两侧撑开、扩展,才能为开裆创造条件。二要松落,松得胯底自然地向下落,才能将因为开裆而分散开来的上体重量落入两腿、贯入脚下,免得卡在裆胯、成为负担。三要应时松提,就是在肩向下沉时产生呼应,与同侧的肩井穴相吸相合,带动脚下产生虚离。
第三要松圆裆口,就是将裆松成前后一样宽的圆拱形,就是圆裆。圆裆是针对裆部常是前敞后夹和下敞上夹而设立的规矩。所谓前敞后夹,就是前面腹股沟外翻,后面两臀夹住,表现在脚上就是外八字脚,就是脚尖不该外撇时外撇,这在拳中叫敞裆。敞裆不利于松胯,不利于护裆,用岵栳等拳家的话说,就是“敞开了大门,任人出进,自取灭亡”,所以要圆裆。圆裆的形象心法可想象裆间骑着个气球练拳。这个气球像是紧贴着裆和两大腿内侧的皮肉,占满了其间的全部空间。纠正裆部前敞后夹时,应使两胯及大腿内旋,即后面分开,前面合住,大腿内侧皮肉向后翻,两膝有相吸相合之意,使裆的前后一样宽,裆间骑着的气球前后一样大,一样圆。
裆部所谓上夹下敞,就是会阴穴两侧的耻骨下支没有松开,裆部没有上拱的圆弧形,而是尖形,像“人”字一样的尖顶,拳中叫尖裆。尖裆限制了两胯的活动旷量和虚实灵变,妨碍了身步贯通和相随,所以要纠正。纠正的方法是两耻骨下支向左右两侧松开,像女人生孩子一样,具体操作时想像裆中气球可大可小。蓄劲开裆时想像裆间气球胀大,向上粘贴着裆,向两侧贴着大腿;发劲合裆时想象裆间气球上吸缩小,虽然挨不着大腿了,但还是一半含在会阴之内,一半露在会阴之外,裆中还是有圆感的。
开裆不论大小,不是说两腿叉开就算开裆了,如果裆成“人”字形,腿叉得再开裆也还是没开。也不是说两腿并拢就是没有开裆,如果裆中有含球感就是开裆了。圆裆就是开裆,开裆就必须圆裆。开裆、圆裆,是裆间因松而产生的宽敞感,是裆间的膨胀劲,掤劲。开裆必然会将两胯的内侧(大腿根)向两侧撑开。但是,胯是内开外不开,是内向外开,外向内合,是在内向外开的情况下,“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陈鑫)。所以,太极拳又有裹胯的要求,就是想象腰臀皮肉向下松垂,向两侧展宽,包住两胯,向两大腿前,向两膝内侧卷裹,形成内开外合、内松外紧的感觉。裹胯因将裆包裹在内了,所以裹胯也叫裹裆。裹胯又不能裹死,股骨头与胯的臼窝不能压实,之间要留有缝隙,保持气感。
三、下胯就是把胯放下
若从力学原理上说,开裆下胯就是裆胯放松的方法。开圆的裆如同拱桥下面中间高两端低的那个圆拱,圆拱的作用就是能把桥体(身体)重量分散到两端(两胯)、落实到两桥墩(两腿),以使桥体负荷减轻,经久耐用。所以,开裆下胯能使两胯松落,练拳经久不累,利于健身。
再说“下胯”。下胯就是像裤带松开了,裤子会向下溜似的,就是要把胯放下,放在大腿上,就是胯向下松,特别是胯底的主流意气要向下走、向下贯。松胯与松腰、沉骶、垂臀是一致动作的。松胯可使两腿有力,上体轻灵。
两胯同时下落,是专指两脚平分体重,两胯不分虚实情况说的。至于在重心偏于一脚,两胯虚实分明时,则应是实胯下沉偏低,虚胯向上举高,两胯高低交替,像骑单车的两脚似的。
实胯下沉的作用,是为把体重压力泄到脚下来,用下沉的反作用力撑起上体,或为用下沉内收的方法托举虚胯。找实胯下沉的感觉分三种情况:一是实脚在虚脚之前时沉实胯,应当自实胯侧的肾俞穴起,连同坐骨和臀肌一起向下松垂,相对应前面的天枢穴开始,连同小腹、耻骨一起向下松坠。二是当实脚在虚脚之后时沉实跨,坐骨与臀部向前收敛的同时,后腰、坐骨、臀肌一起向下松落,而前面的腹股沟和腹肌,同时向上收卷。三是实脚在虚脚或左或右一侧时沉实胯,股骨顶应配合坐骨、臀肌一起向下松沉。
虚胯上举,或为将虚脚提起来,或是为支持实胯沉下去,或是被虚腿伸展的反作用力撑起,都是必须的。找虚胯上举的感觉也分三种情况:一是虚脚在前时举虚胯,同侧的坐骨应向前收敛、向上托举,前面的腹股沟、耻骨应当随腹肌一起向上面的天枢穴提起。二是虚脚在后时举虚胯,同侧的腹股沟应向腿舒展、向上托举,后面的臀肌带着坐骨向上泛起。三是虚脚在侧时举虚胯,内侧的大腿根应向外撑开、向上托举,股骨顶应带着坐骨和臀肌向上提起。
不论实胯降低还是虚胯升高,都以坐骨为主体,都含有力学平衡的道理。
杠杆两端互借力,左右两胯分高低;中盘滚动是诀窍,脚变虚实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