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通达太极拳“道”的目标有两个办法:一是修路,一是找路——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02-21 555 次查看

        通达太极拳“道”的目标有两个办法:一是修路,一是找路。
        佛家修行,有渐修与顿悟之别。
        我把它引到太极拳学习中来比喻,渐修是修路的过程,顿悟就是找路的过程。
        渐修和顿悟是佛家修行的两种法门,渐修是量的积累,顿悟是质变的过程。初祖菩提达摩主张渐修,他的禅法是“十年壁观”,即长期坚持心如壁立的修行来与自身先天具有的“佛性”相契合。神秀谒语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对渐修理论的准确描述。而六祖惠能是主张顿悟的,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谒语则是顿悟理论的精辟表达。即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要领,从而正确指导实践而获得成功。顿悟让惠能最终传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而神秀则没有接到班。
        其实这只是两种学习方法。渐修就是所谓“拳练万遍,神理自现”,即通过长期坚持、逐渐进步的方法来达到目标,它的特点是重视过程;而顿悟则是由理入手,先明白了目标的意义,再去实践修炼,它的特点是重视结果。最高的顿悟可以缩短时间,超越某些过程,“直指心性,顿悟成佛”。这两种学习方法的选择是与每个人的根基与悟性相关的,同时也是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关的。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可以选择渐修或顿悟的方法开始,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可以选择或顿或渐的方法。因此,渐修与顿悟是因人而异,因时不同,看适不适合你,或者适不适合这个阶段的你。达摩一花五叶,通过坚持渐修,结果都成佛祖,六祖慧能顿悟也成了正果。
        后人在修行过程中基本上是顿、渐并行,有的是先渐修后顿悟,有的是顿悟后继续渐修,即“修悟并重”。这个观点在武术界也是普遍主张的:“佛门之五祖尚潜修,六祖尚顿悟,而一实一虚,乃各有师法之异,学武操拳者,当潜修与灵悟并重,方可言得。”因此“虽有顿悟,终须渐修”仍是普遍认同的学习方法。但修一条直达目标的路,则下苦功夫和不逾越过程和阶段,成为了渐修论者的必然要求。而“顿悟”好比是找路,认为本来就有一条直通目标的大道,但被丛林沟壑遮蔽了,只要拨开屏蔽,找到这条路,就可以超越阶段,缩短过程,轻轻松松的“一旦豁然贯通焉”了。渐修是循阶而上,阶段性效果明显,但求效则易入旁门左道,或难坚持下去以至半途而废;顿悟是一步登天,务虚则易出镜花水月,或顿悟不彻底,华而不实终生难入门径。
        渐修与顿悟相结合,即又找路,同时又断断续续的修路,应该是适合大多数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即学习太极拳先明理(悟),再得法(修、悟),然后多用功(修)。即先理解了太极拳的基本道理,然后在实践中坚持渐修,最终会有顿悟的时刻,只是早迟不同而已。但太极拳的本质是悟道,悟道就是找路的过程,找路就要求多用思想少用力了。由于绝大多数人的“悟”和“顿悟”的能力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才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和“古人穷毕生精力,却代不数人”之说。
        1300年之后,人类开始研究顿悟问题了。现代科学认为,所谓顿悟,是当人们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清了各种关系并产生了新的理解的一种突然颖悟。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现代科学又发现了顿悟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比如灵感、直觉等等。因此,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但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只是天才人物的特性。再后来,发现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是众生(包括猿猴)天生的本能或本性,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蕴藏着顿悟的能力。这样,现代科学不但全面肯定了千年前的六祖提出顿悟说的非凡天才,而且还将顿悟理论从所谓“率先成佛”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渐修是渐进的增加,其实顿悟也是渐进的。只不过一个是以算术级数增长,一个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顿悟禅法因其玄奥,在佛家寺庙中已经少见,但民间则有少数研究者,例如南怀瑾、王绍璠、吴铁夫等都大力提倡。吴铁夫在台湾还出版了《就是叫你一念成佛》(2007,大千出版社)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扬顿悟禅法的观点。既然佛法可以顿悟,现代科学又证明了顿悟是每一个人的本来功能,那么,通过顿悟的方法即“找路”的过程来迅速学习太极拳就成为可能,因为“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传统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生活迅捷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
        问题是太极拳有没有这条路?答案是肯定的——有。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进化和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丢掉了自己的自然本能,或者说人的自然本能被后天的经验蒙蔽了,只要拨开云雾,自见天日。道家内丹修炼有“顺则凡,逆则仙”的具体要求,即通过修炼回到人的原始本能状态。因此,道家认为修炼过程是返朴归真的过程,是拨云见日的功夫。既然在修炼中要求“返”,要求“归”,要求“逆”,说明我们已经有过走出来的“路”,现在迷失方向了。只要设法找回这条路,再逆向走回去,就可以回到“道”上了。怎么找呢?即通过太极拳这个具体技艺方法的学习,激发你的本能和本性,从而挖掘并提高你的顿悟能力,让你的思维速度达到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太极拳不仅是健身(怯病延年)和强体(防身御侮)的最佳运动,还是增长和改善心灵智慧的最隹载体。
        附:“释迦牟尼放弃太子的舒适生活,出家修行,一修就是六年,节身忘餐,甚至不饮不食,但还是一无所获。当他来到尼连禅河,浸泡在水中,用清澈的河水沐浴,洗净了身上的经年污垢后,忽然悟出:人们之所以有烦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地不净,一味的苦行修身,是永远无法进人大彻大悟的法门的。于是他决意放弃苦行,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取食了牧女善生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又跳进尼连禅河中沐浴,便觉得遍体清爽,光彩照人。出浴之后,他独自来到一棵菩提树下,结趺跌坐,静思默想,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开始收徒传教。”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