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何谓空——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01-09 627 次查看

        师云:拳要空。大凡太极拳修炼者都知道,盘拳走架要“手手不空”;而在与人交手时,老师会一再告诫要“四梢空接手”、要“妙手空空”。李亦畬大师在《走架打手手工要言》中明确提出,太极拳要“引进落空”。如此看来,“空”在太极拳修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什么是太极拳所言之空?到底是空还是不空?这个问题就成了每位太极拳修炼者不容回避且必须正确悟懂的关键所在。何谓空?师曰:虚者,空也。由此可知,虚与空似乎是同体又同义的关联词。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形容有人内心世界极为空虚,这是批评此人生活无目标、无方向,终日无所事事、无所追求。然而,太极拳修炼者却恰恰在苦苦追寻着空虚。正如太极拳前辈孙禄堂大师在论及拳之奥秘时所言:“心中要有空虚之象”。
        诚然,此空虚非彼空虚。有朋友问:修炼太极拳为什么要有空虚之象呢?回答是: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所言之虚与实,即虚为实之体,实为虚之用,实为虚的外在表现。又因为:虚者,空也。犹如释家所言:虚空为道本。所以太极拳修炼必定要虚而空之、空而虚之。太极拳要以虚空为本、以虚空为主、以虚空为体、以虚空为重。空即虚,虚即空。能空虚则能由此虚空生出实有;这种在虚空中由神、意、气之中和所生出的实在,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所言之内劲。
        也可以说,内劲是太极拳修炼中“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的产物。因此可以断言:若无虚空,必无内劲。在此借用禅宗一句真言: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此处得力、省力之力,即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之有形有象之本力;无限力即是由虚空所生之无形无象的有力之真实,即太极拳内劲。求得虚而又虚、空而又空,空空荡荡,一片神行,省弃了本力而得到了无限力。这也正是太极拳修炼中追求虚无的真义所在。太极拳道所言之空,和其他太极元素一样是分阴阳、内外的。我们把有形的人身各部分之空,称之为阳空;把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那部分空,称之为阴空。当然,人身有形而具体的阳空,也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首要而必要的重要基础内容。比如,拳论要求修炼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这就要修炼者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颈、肩、肘、腕、脊、腰、胯、膝与踝九大关节,能做到节节松空、节节灵动;各个关节空隙处毫无僵滞;有如装上轴承般转动自如;全身之筋骨皮均有隙而分,伸缩随意;人体之孔穴关窍,皆能空通无碍。正如杨澄浦祖师在《太极拳十要》中所言:“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内劲。”此段论述,甚是经典,明确地告诉我们,修炼者人身之关开窍展、孔空穴通,处处虚空无碍,是内劲有得的重要条件。当然,把有形有象之形体,虚空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则是太极拳道修为所追求的上乘境界。能把有形之体虚空到若有若无、忽有忽无,则在与人交手时就能做到“四梢空接手”而“妙手空空”。对方明明抓住了我的手,要能够做到说没有手马上就没了,让对方抓住的是空手,而我却能劲藏于内;随机将对方的来力引落入自己的一片虚空之中;在这一虚一空之中,将内藏之劲顷刻爆发于敌。太极拳修练中,有形之阳空固然重要,但太极拳之空,绝不仅体现在有形有象之实体上。太极拳道更崇尚、追寻无形而抽象的阴空。无形之阴空又分身内和身外两种。
        太极拳道所言身内之阴空,就是要从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无形而抽象的神、意、气上去寻、去悟、去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要致虚且至极?致虚就是给自己的内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除心中存留的各种妄欲杂念,留出最大限度的空白。人之初,性本空;然被世间五花八门的私欲所惑,使本来空灵虚明的内心,被妄欲所侵,被私念所占,如同一只本来洁净明亮的空杯子,被污物填满。因此,首先要把杯中的污物逐一清理,杯子才有可能恢复原始的空明,这只杯子才可以放入有用之物。所以,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由虚空而生出有力之真实。比如,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一个不容质疑的法则。可是,很多练拳多年的人,在与人打手时,依然本能地以力手相接。可见,长期形成的用力习惯顽固地占据了人的内心。如何才能变用力为用意呢?办法只有一个:从自己内心入手,致虚守静,让自己内心空虚清净下来;大胆而坚决地丢弃习惯用力的错误思维,腾出空间,则四梢空接手的正确思维才能在虚空的内心生根。这种心之改变,定会引领自己在不断地修炼中减掉用力的旧习惯,从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此,用意而妙手空空之正确习惯,在自己内心的虚空中真实地生根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