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引起膝关节损伤的原因很多,如练拳前未做活动,练习时姿势过低或运动量过大等,但主要原因还是与腿部运动姿势不当有关,如过膝、扭膝、跪膝等。
1、过膝是指弓步膝盖超过了脚尖。最佳状态是膝盖的前端垂直线落于脚大拇趾根处即可。过膝不仅势过,而且使膝盖前端的压力增大,久之就易损伤。另外,定式时膝盖不过脚尖和前进时的膝过脚尖是两个概念,定式的膝不过脚尖是指弓步到位的状态,进步时膝过脚尖是指前进时膝部运动的状态,两者同样都要注意姿势正确。
2、扭膝是指膝尖与脚尖不对正,不是外豁就是内扣。特别当转换方向时,用膝盖两侧带动脚尖转换方向,膝盖极易损伤,因为膝关节只有向后弯曲的功能,不能左右弯折。现以“按势”变“单鞭”为例说明避免膝部受扭力的做法:由“按势”变“单鞭”仍需保持右弓步状态,重心不后移。初动时先使右胯根微松沉坐住劲,其沉劲直接落于右脚腿跟,脚掌变虚,使其与地面没有摩擦力(切忌做成用力使脚尖翘起),让坐骨与脚跟形成一条合力轴线。这种状态膝关节不受挤力,而是开力,即膝面微上绷,有微绷开的感觉。这样右腿就是一个整体劲,即使重心不倒换,其右腿也可左右自如转动。接下来脚尖内扣向左转体时,脚尖及脚缘内侧略抬起,劲从右脚外缘起内扣,同时两胯相随左转,以顺右腿内扣的动势。这样实腿转体动作就圆活快捷。切忌劲从腿内侧起,用膝关节向里拖转,即所谓的扭膝。同时,做上步动作时,除了前腿重心不变外,要以脚跟为轴,劲从腿内侧前贯,用裆劲向外催碾使脚尖外摆。这种无论是脚尖内扣或外摆的转法,实际上是避开了膝关节横向上的直接受力,避免了膝盖受损。
3、跪膝是指在屈膝进退步时,膝关节不是保持与地面的平行运动,而是出现膝关节向下移动的现象。跪膝使整个身体的重量都挤到膝盖骨上,膝关节局部承重过大,就会造成膝关节损伤。如白鹤亮翅重心在右腿,右腿膝关节或向下跪蹲,甚至膝头内扣,身体重量不能直接落到脚上,就增加了膝关节的承重,若收坐右腰胯,将膝关节向后拉,由大腿承担身体重量,就会减轻膝关节的挤压。在接着做左搂膝拗步动作时,也不能使膝尖向下跪移上步,还是应当收坐右腰胯,左腰腿松驰地向前伸出落地,此时右膝关节不是跪着前移,而是向后绷展,产生蹬力进步,这样膝关节就不会损伤。
总之,在屈膝运动状态下,膝盖负荷加大和横向扭伤是最主要的弊病,应注意改正。也有人认为,上步向后倒重心再摆脚尖上步就会轻灵省力不伤膝关节,甚至怀疑、否定实腿转脚上步这种练法的正确法和传统性,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杨澄甫晚年的拳架多是实腿转换,运用实腿转脚进步或转体的长处是速度快,劲力不懈,动作沉稳不浮,易长功夫。因此我认为,实腿转换与虚腿转换在传承上不存在谁是谁非,只存在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其技术要领的问题。
有的医生认为“长期练习太极拳会造成膝关节慢性损伤”,我想这大概是从膝关节是人体最易老化的生理角度说的,不能说没有道理。我认为,由于太极拳是舒缓的运动,特别注重腿部的运动,如“松腰胯分虚实”、“迈步似猫行”、“力求顺遂自然”等,故只要方法得当,长期练太拳不仅不会引起膝部损伤,还会增强腿部力量,延缓膝部的退化衰老。因此除了前面谈过的问题外,还要从人体自然规律方面把握自我运动的方法。
我们常说练太极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不是下得越多越好,要在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合理的运动量及方法进行锻炼。青少年时功夫多下些不要紧,甚至架子低一点、快一点都可以,这有利于身体发育。到了中老年就要适当减量,架子也可高些,不能逞强。也就是说要顺应人体质变化的规律,适时、适量地练习。特别中年以后开始学习太极拳的人,更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因此,我们不能因练习太极拳可能损伤膝关节就否定了太极拳的锻炼价值,也不能不认识规律,不讲求科学方法而盲目练拳。总之,不能因噎废食,而要科学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