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高山流水话知音--纪念洪均生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文章之以武结缘

发表于 2017-07-06 4945 次查看

        这篇文章是刘秀文老师在纪念文集里稿件,题目是本次编辑时所加。洪均生先生和延崇仁先生的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亦不同,性格上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中国功夫。

        二人因武结缘,相交深厚。两个人在拳法技术上相互研究切磋,相互吸收,洪式太极拳一路第二闪通背的着法便是洪先生吸收了延崇仁先生的着法加以提炼而成的。古有“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洪均生、延崇仁前辈的交往亦是知音的典范。

        延崇仁,广饶人,不识字。早年从事体力劳动,曾在青岛码头做装卸工。为人豪爽,体壮多力,一人能抗六百斤重物。酷爱武术,每于劳动之余,从一王姓武师习武。王曾学于少林寺,工燕青捶及少林缠丝。延老从之学习,经常以实战为主,擒拿摔打毫不留情,以此学得真正武功。

        洪师讲:延师说,(洪师对延老一直尊称延师)最初每晚练习,挨摔不至百次,身上,臂膀,腿部常常带伤。数年之后,居然每百次中,也能摔倒老师三、几十次。老师不但不怪,反而奖语有加。洪师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教徒的好师傅。

        洪师还说:延师不但有力,还善用力。他虽然不讲理论,却能以实践拳法教人;他虽无文化,说出的话,却是合乎辩证原则的。如:“流传的招法应当都是好的,但看谁使,与对谁使。”“谁使,对谁使”短短五个字,说明了两个方面的辨证关系,可谓言简意赅。

        延老曾讲过他在青岛时一个故事:某日从轮船上用起重机卸下一台机器,体积虽然不大,重量却有一吨多。从地面抬上汽车方能运走,当即找来四个能抗六百斤的工人,找好坚固的杠子和绳子,准备抬。旁边有个三十来岁的青年看见就说:“你们这是想抬啊!一个人抗起来不省事吗?”延师他们见该人平日搬运,并无出色表现,有点看不起他。便激他:“你能抗吗?”青年答:“如让我一人搬起来上肩,可办不到,只要你们抬起来,放在我肩上,我就可以抗起来送到车上。”那人说话还很在行,指挥他们:“你们把机器放到我肩上,就赶快上车放下挡板,等着接。”说着,摘下头上呢礼帽,用手拍扁,放在右肩上,用骑马式蹲下,说声:“来吧!”延师四人抬起机器,轻轻放在他肩上。只见他从容站起来,缓缓走到车旁。延师他们已按青年人说的,上车放下挡板。说话间,见他微微将右肩一耸,一吨多重的机器便送上车。从此,延师他们再不敢以抗六百斤重物骄人。就此事,延师得出的经验是:凡是骄傲自满的人,必然都没见过大世面。洪师深赞延师这种有经验而合乎事实的话。

        那时青岛经常停泊外国军舰。一次,船上的日本兵下来,伸出小拇指说:中国人,这个!又伸出大拇指:日本人,这个!延师正值年轻气盛,伸出大拇指反驳:“中国人才是这个呢!”日本人不服,要与他较力。并约定五元赌注,各取出现洋五元,延师连赢三次。船上日本兵一呼拉下来十多人,起先还以为是输急了,下来群殴。谁知他们过来,个个冲延师伸出大拇指并与他握手,还送来糖果请他吃。洪师说:由此可见,国人只有自强,才能争气!

        延师还告诉洪师:他们村里有个叫小喜的人,因受同父异母兄长欺侮,出外习武,学会点穴法。学成后,曾用点穴法分别将其兄长点跌在雪地里,无法起来。该人后成为中国人民部队的一名师长。他送延师四本线装书,听说是点穴法的。延师不识字,藏于墙洞内。洪师曾建议他取回书一同研究,可惜他从家中回来说:墙已改修,书已不见。

        洪师说:“延师可能略知点穴之法。有位老姑娘王秋侠,会点穴治病,曾让人捎信,愿与延师会面。延师答复捎信之人:点穴第一法点在什么地方?停几天什么地方出现小疮?有几个孔?是什么疮?怎么治、解?她能说明,我方与她见面。可见,延师起码懂这个穴位。可惜年老无子无女,虽然授徒不少,都较粗枝大叶,亦无系统理论传之,实系憾事。”

        延师寿至九十有三,于一九八九年去世。前数年挖掘武术,延师亦照了像,却未入选,拳照存于何处,不详。

        延师前后三妻,无出,皆早故。其侄女庭梅,适于济南郊区,本可互相照应,不意三十余岁竟殁去,幸有弟子照顾,以至高寿。

        延师虽然不读书,而性情豪爽,爱憎分明,粗中有细。与洪师相识十余年,友谊日厚。洪师曾谦虚地说:“我每聆听其言论,见其拳式,辄取以化入陈式拳法中,一路拳“第二闪通背”的动作,就是从延师处“偷来”而改定的。他是我在济南武林界中,最赞佩有真功夫的第一人,惜未在一起照相留念。”

        延老与洪师性格迥然不同,一个豪放,一个文雅,二人竟为挚友。却是为何?听说有一段小故事:延老武功高强,常用之“绝着”为“挎篮”。即一手擒对方肘、臂膀,一手擒对方手部,双手走相反方向,成撕挒状。延老使用此“着”法迅而猛,对手瞬间即被摔出,严重者致伤。延老性格即豪放又善实战,自青岛至济南,打遍一路无敌手。结识洪师后,见洪师有大家风范,相互很客气。延师虽说粗中有细,见过世面,但毕竟习武性情。某日在室内,无其他拳友,延师突然使出此“着”法,揽过洪师臂膀,欲用“着”,洪师顺势进肘,将延老打出数尺,跌坐在床上。彼此哈哈一笑,遂成好友。(延师有可能以此试洪师功底,洪师之灵敏亦窥豹一斑)太极拳熟练者皆知,着法使用起来以秒计,这瞬间发生的事,洪师从未讲过,二人也未注意当时室内两个小学生。这两个学生,一个是孟宪彬老师之子孟庆海,一个是董梅箴。孟庆海即从延师学燕青捶,又请洪师指点陈式太极拳。年龄小,不懂大人之间的事,口莫遮拦,不经意说出。此事传入洪师耳中,洪师谦虚:“延师确实身手不凡,在其身上最能体现“毫厘”之差,但真交起手来手,胜负也难料。”这话听起来耳熟,当年陈发科公与摔跤名手沈三先生也有类似一件事,(洪师《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之“学拳回忆录”有此记载)陈公也是如此谦虚的话,大家风范均系相通相同的。

         性格与文化水平如此不同的两位前辈,却相交甚厚,我想:定是艺术的魅力与人格将二位连接在一起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