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真正”的东西并不易找,而我们还必须要找,要反复地找。前贤明师们的心得体会是需要我们细心体会,耐心琢磨的!
太极的正理及其异化---读《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的启示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3、“如不处处是中心的动作”亦非太极也。为了充分说明达到中心动作的理由,著者提出了“松、固、凝”三字诀。“松”指柔和不用勉强、僵拙之力,且动作达到中心;“固”指气不散漫,心虚腹实,动作达于中心;“凝”指内外相合,精神提起,心身一气,心神凝定。在谈其动作要求后,阐明其体育价值,又提出了三种弊端:猛鸷粗暴、气血愤与、精神外显张扬。还同时提出了“专、一、渐”三字训练法。我通过研读、揣摩,认为胡朴安所言太极正理为太极理念整体观、太极动作整体观与训练整体观。由此,我联想到多年来太极的歪理所形成的非太极现象,姑且称之为太极的异化,以期引起太极同仁的警觉。
二、太极的异化
所谓太极的异化。是指太极在传播发展过程中衍生的相反方向的转化趋势,即非太极趋势。或打某种旗号抽掉其精髓,挂羊头卖狗肉,使其有名无实,名不副实;或偷梁换柱、改头换面、张冠李戴,使其面目全非;或夸大其词,神化其事,玄乎其理,使其玄之又玄,不得其门。太极拳的异化现象涉及理论与实训两个领域,表现在三个方面:
1、神仙化。太极拳本是祖先共同探索积累下来的一份遗产,利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开智益慧、延年益寿。一般民众只要把握其特征,认真习练,是完全可以学好并得其实惠的。但总有那么些人或许另有所图,热衷于将太极拳神仙化。这主要表现在对诞生原创、祖师代表及技击高手等的神仙化上。
比如,给太极拳的发明者戴上仙人、神人的面纱,说是受蛇鹤斗法的启迪灵感生异或神仙报梦而编创等,在自然界,鹰啄蛇而食,蛇咬鹰而死,确有其事,但谁见过蛇与鹤拼死争活呢?祖先们在创立太极拳过程中的确受过自然现象的启发,如云游水流、草长莺飞、风摆荷叶、豹虎归山等,但决不是某个人某一天或一瞬间突变而完成的,应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虚构其诞生过程是为了装璜门面,以哗众取宠。将门派大师神人化的事例则更多,现举二例,有人说杨健侯躺在竹椅上可将一撮撮小米粒从肚脐眼气运上屋脊,且嗒嗒有声。还有人说陈氏太极拳一大师可一腾越数丈,静悄悄,贴于墙壁如壁虎。这与前些年的所谓气功大师穿墙过屋不见影,腾云驾雾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一苇渡江不湿鞋,飞天遁地人不见一样,美则美矣,不知其确否。笔者近来观赏了周亮先生的“斗牛”,其将近千斤重的猛牛摔倒于地,至少花几百斤气力,而且极不容易,其手指亦受伤流血。如果让神化者讲起来,可能是这样:
在某大城市的街道上,不知从什么地方蹦出一头疯狂烈牛,四肢如铁杆乱蹿,两角如钢叉乱顶,伤人无数,撞车数辆。忽然只见一武人一个箭步上前,神情自若,轻如飞燕,一手似乎操牛耳而不接触,一手似乎执牛角而不贴近牛角,身子一闪一压,螺旋缠丝一转,周身气流如潮涌,力大无穷,牛便倒地如泥,抖如筛糠。众人惊叹不已,上前问及此武人姓名,原来是武痴周亮先生,据人介绍,斗牛所用乃太极技击神功也。这种神化比起以往神化太极者,相差甚远。
2、简单化。简单化不同于简约、简明、精简。更不同于大道至简之“简”。简单化指将太极拳的灵魂抽掉,使其唯存形式躯壳。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训练领域与广告领域里。或单一训练外形动作而不知内操内练,或内练心意而否定与忽略动作,或单一求慢而不知慢的律理、旨趣与韵味。或快慢不相间,刚柔不相济,阴阳不和谐,或上动下不动,外动内不动,或左动右不动,或右动左不动等。这种简单化倾向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人广告声称半月可以教会你打太极拳,并掌握其技击核心艺术(交1500元即可)。简单化的结果是学了“非太极”。误导了太极拳的训练,使人不愿意深钻精练细究。不愿意下工夫而学到真本领。
3、魔幻化。太极异化的另一形式是魔幻化,其特征是否定经典拳论,将太极关键动作虚无化。让你不着边际不可捉摸,经典至理成了“梁上君子”。虚无本指运行中的心理境界,当处于彻底松静时,脑子让其向空虚转化这是对的。但魔幻化者却将动作虚无化,―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否定腰。一位有些名气的太极家对内功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令人赞同。但他在其著作中说:“不要以腰扭转带动躯干四肢”、“腰应是大深洞大深坑不要转腰”,这属于奇谈怪论,在腰问题上,传统论断极其丰富、深刻。笔者梳理。摘录如下:
“主宰于腰”(武禹襄)
“腰似车轴”(李亦畲)
“命意源头在腰隙”(《十三势歌》)
京城杨氏太极明师李和生在其著作中说:“左手的动必须在左侧腰子支配下,右手的动要在右腰子的支配下,腰子支配多少,手动多少”(见其《内功解秘杨氏太极拳》第17页)。
杨澄甫之子杨振基在其演述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中提出用腰的动作分转、摆、闪、扭、拱,腰动毫微分得很细,即便有些动作不用腰带,腰也是跟着手前进的。拳谚说:“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又说:“手从腰出,劲大如牛。”笔者查阅了几位吴氏名家的著作,他们都共同强调以腰带手脚,不过指出不僵的问题。而该先生却提出不要以腰带,请问,不以腰带,四肢靠什么带?那么“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主宰”这一公认的拳法怎么落实?国学大师胡朴安在论文中,反复强调腹中心动作又怎么能落实?这只能是:解秘解来秘更秘,自相矛盾魔幻理。
将呼吸神秘化是魔幻化的另一事例。人体呼吸以鼻腔为主,这是生理构造所决定的,在气功修炼中,有所谓龟息法、胎息法等。人通过练太极的过程在深、长、慢、匀、细中,呼吸比平时有所调整,鼻(或口参与)呼吸感觉若有若无,但呼吸不能说不存在了,即便练到一定程度,毛孔的交换气体作用有所提高,也绝对不能忽视鼻呼吸。但是有些拳家倡导体呼吸、皮肤呼吸,乃至脚呼吸,甚至小指梢呼吸、喉头呼吸等,无疑这是将辅助形式主体化,这些提法既违背敛神聚气、气敛入骨的拳理拳法,又不合乎生理解剖学的基本原理,是将太极原理魔幻化的另一表现。
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事例。如将豹虎归山魔幻为抱虎归山,那虎岂容你抱,除非死虎,然死虎又何以归山?
三、太极拳的异化根源
异化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几乎没有事物能够逃避异化。其根源在于:
根源一:所有事物具有全息性,单个事物具有共息性,复杂本体事物具有他物渗透性。使异化有空隙可钻,使别有用心者有条件可以利用。故而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各个领域里均存在着异化现象。以经济领域里的商品及其广告异化为例,那些所谓虎骨酒、鹿茸膏、燕窝粥、麝香散等均是一些什么,人们心里明白。货真价实哪里寻,名不副实处处见。太极拳是特殊的武术活动,它的信息中含有阴阳至理、哲学人文、科学技术、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兵学、佛学、道学、历史等,它是极易被人们异化的一个拳种。
根源二:在于带世界性的文化倾向与民族心态。神话创作本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是人们对理想的精神寄托,是为了悦情愉意、休闲欣赏,以求对灵魂的安慰。国外有著名的希腊神话,国内有一系列古老神话,诸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尽管这些神话可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但总有人硬把它当做实有其事,连皇帝也拉一个上天之神作为其父,称天子,以抬高,以壮胆。自今经商者供财神,武士供关公,练长跑者带鹿神徽章也就不奇怪了。足以说明神文化影响的力量。太极拳有着悠久的诞生历史,它又是文化渗透很旺盛的拳种,于是不断有人请出或编造出神话神事,以抬高太极拳。凡是大搞神化太极拳的人,关注和美太极收看精彩体悟,均存在两种状况,一是自身文化根基不深厚,当他们通过实训有些功夫后,需要传播谋生,于是神化太极,可招徕徒众,可满足求学者的心理意愿,这种异化形式与广告、商品的异化如出一辙,俗话叫一个窑里烧出的砖,大致差不多。二是有文化根基的练拳者,当他们取得一些功力后,他们有一个自我美化并超众的欲望在内,他们的追随者有一个自我炫耀、追求名声、追求金钱的愿望在内,谁不愿意有一个仰之弥高、俯之弥深、高深莫测的师傅呢?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神化太极拳的大合唱。
根源三:名人效应加媒体炒作。如果是名人或执掌传媒者,他们的异化影响力则更大。太极名家在讲述与写作太极拳训练理论时,讲了或写了些有实际体验的内容,也同时讲了或写了些设想性的内容,但在传播过程中,夸大化或沽名钓誉或煞有介事,以讹传讹,以假乱真。这是太极魔幻化的根由。正如传统文化中将蛇魔幻为龙,野鸡魔幻为凤凰,麋鹿魔幻为麒麟,美实则美,岂可当真?请问,时至今日,谁见过龙凤麒麟?考古又何以无此发现?作为艺术形式,犹如卡通的奥特曼战怪兽,对儿童有强大吸引力,那只是魔幻故事,但作为魔幻化了的太极拳的实际训练,又何以落实?
四、太极拳的异化危害及防止
理论的异化导致了太极拳的歪理、邪理对正理、正念的冲击与干扰,其影响是恶劣的。它导致太极拳门派越来越多,山头林立,互树旗帜,不是和睦共处、取长补短、同舟共济、相互切磋、与人为善、互惠互利,而是相互攻讦、互不买账。动则口诛笔伐,攻击诋毁,自家内战,耗精损神,伤心伤身,大有“火并”之势。使太极拳的理论领域一片混乱,训练领域怪象丛生。神仙化使对太极拳的理解神秘而封闭,虚幻而不可把握;简单化使太极拳的训练丢了灵魂,只剩躯壳,表现出或体操化或气功化、或舞蹈化的“非太极也”倾向(太极的一些原理可以用到练体操、气功及舞蹈中去,属另一议题);魔幻化导致太极训练者无所适从,迷幻重重,如堕九里雾中。
为了让太极拳异化现象有所遏止,并防止进一步异化,传媒界、出版界必须反复宣传、讲解太极拳的正理正念,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实际,探讨、研究新情况、新倾向、新问题,揭露并批判太极拳的异化表现,让太极拳的理念、动作、训练朴实化、大众化、简明化、实效化,使祖先遗留下的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并进一步产生世界性影响。这是新时期发展太极拳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这也是今天重读《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所应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