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清泉出幽谷 寒梅傲雪冰——纪念洪式太极拳创始人洪均生先生诞辰110周年

发表于 2017-07-06 5551 次查看

         洪均生先生(1907-1996年),名孝堃,字均生,号小痴,河南禹县人。毕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为还原太极拳本质,促进太极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一、洪均生先生的习武经历

        1930年,洪均生先生在北京拜陈式太极拳宗师“太极一人”陈发科先生为师,从学十五载,勤学好问,日夕砥砺,并对众多太极拳名家的理论作了深入研究,拳理拳法日臻上乘。

        1944年,迫于生计,寓居济南,与当地武术名流,诸如燕青捶名家延崇仁、八极拳名家李赞臣、形意拳名家何鸿滨等人交往甚厚,并不断切磋交流,在实践中对螺旋转动的缠法有了质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1956年春,再次赴京请教,蒙陈公悉心教诲,将套路中各式动作详加讲解,并亲手实验,尽得要旨,豁然开朗,终悟太极真谛,后经几十年刻苦钻研,功夫阶级神明。

        临别时,经陈师允许,将其晚年传授的精髓,融于原先所学套路中。后在济南等地广泛传播,成效斐然。再经传承人共同努力,短短几十年,这个崭新的太极拳流派,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二、洪均生先生对太极拳的贡献

        洪均生先生文武兼修,论述颇丰,在众多名士和弟子支持下,集其毕生心血,历时30余年,数次易稿,终于完成武学经典《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为中华武术宝库再添风采,其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陈鑫先生提出的太极拳基本规律——螺旋转动的缠法贯穿全书始终,对每一动作的眼、身、步、手的方向、角度均作了量化和细化,对上下肢的顺逆缠法以及与躯干转动的配合也作了严密要求,便于后学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2、以螺旋转动的方式方法为基本依据,一改以往从对立区分角度理解不同的拳式,首次提出太极拳“类”的概念。将传统的两路太极拳145个式名,分类汇总成20个大类,例如掩手肱捶类就包含了掩手肱捶、击地捶、倒插花、窝底炮等27个式子。一方面对每一类的式名进行考究和论述,让读者对套路的式名有更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每一类动作的转化规律作出综合阐述,然后根据来龙去脉,对同类中不同动作区别差异进行详细讲解,便于后学者对比分析,避免将同一类的动作练成同一个动作,或将不同类别的式子混为一谈,在太极拳动作认识上实现了对立统一。

        3、在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将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总结升华为正、反旋单手圈,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法广为传授。这套基本功法既包括了手部的公转自转,也突出了太极拳的八法十三式,尤其是强调了中正的立体螺旋,对于强化全身的配合,提高腰裆基本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4、在历代前贤理论基础上,对太极拳理法作了进一步提炼和总结。一是提出重心应当随遇平衡,即重心的位移必须随着步法的变换来实现,当步法不变时,重心不得随意移动或摇摆,只能中正地随着躯干左右旋转。二是首次将太极拳螺旋转动的基本规律形象地比作公转和自转,并对公转的正反旋、自转的顺逆缠以及二者之间的配合作了详尽说明。三是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法,尾骨要微微外翻使裆部开圆,两腿顺逆缠时,两膝沿足尖方向,顺缠微上提,逆缠微下垂,绝不许左右摆动。四是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等经典论述作了详解,并特别指出“双重”之病在于同侧手足同实。五是首次提出眼法也有虚实顺逆之分,眼看的方向与身、步一致的为顺,反之为逆,眼睛应当专注于主要的进攻方向,同时用余光观察其他对手,而非“眼随手运”。当眼法不变方向时,身法左右旋转,躯干会自然形成立体螺旋。

        5、以深厚的文学修养,编写了太极拳三字经,包括总论、缠法、眼法、身法、步法、手法、配合、推手、双重、懂劲、学拳、教拳,共计12个专题,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学习传承。同时用诗歌的形式,编写了《陈式太极拳品并序》,内含端严、圆和、轻灵、沉着、雄浑、超逸、缜密、缠绵、精神、含蓄、雍容、隽永、自然,共计13个专题,匠心独具,缜密严谨,将拳品与人品、武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把太极拳的品评标准和追求境界提升到美学高度,更为后学者探索太极真谛指明了途径。

        三、洪式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太极拳是一个开放、吸收、发展、细化的武学体系,虽然各门派拳理拳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武学核心精髓殊途同归。在太极拳大家庭里,从较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开始,经过陈王廷、陈长兴、陈发科以及历代名宿的集体凝练和推广,逐步演变成当前流行的老架、新架等多种演练形式。

        在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多位武学集大成者,诸如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等前辈将自身的知识、技艺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创新发展,加上后辈的努力传承,最终演变成了当今著名的杨、武、吴、孙四大太极拳流派。正是因为这种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才造就了太极拳的勃勃生机。

        作为太极拳大家庭的一名新成员,洪式太极拳的出现同样也遵循着上述演变规律。洪均生先生在充分继承陈发科宗师武学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博采众长,对套路进行深入提炼加工,特别将陈发科宗师晚年的技击精萃融汇到套路中,使理论更加详明科学,缠法更加缜密细致,动作更加规范清晰,精髓更加完整鲜明。向世人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的技击艺术和哲学理论,还原了太极拳的本质,将太极拳的理法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洪式太极拳与世传的各式太极拳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但每个招式的练法和作用又有了新的、大的变化,被赋予更深层的太极拳内涵,具备自己的风格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当今习练者日众。

        世上各种事物均系约定俗成,尊称洪均生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为“洪式太极拳”,可以说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民间的自发意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然洪均生先生在去世前,也亲手撰写了两幅“洪式太极”的横幅,并有落款和印鉴,目前横幅分别存放在徐州蒋家骏先生和济南刘秀文先生处,可见洪均生先生也同意在百年之后把他改编的这套实用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四、坚韧不拔的“均生精神”

        洪均生先生一生坎坷,风雨飘摇,种种景象令人酸楚。但他淡看云卷云舒,永远乐观向上,凭借非凡毅力,熬过种种难关,并在太极拳领域里默默耕耘,取得累累硕果,这就是“均生精神”的力量。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洪均生先生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富足,为好友亦曾一掷千金。然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劳动改造,自然灾害,疾病缠身,居无定所,多年居住在别人后墙支的一间草房内艰难度日。如此逆境,洪公泰然自若,孜孜不倦地传授着他创新改编的套路,也就是在这终年不见阳光的草房里,夜以继日地完成了武学经典《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陋室伏案疾书,日夜孤灯为伴,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胸怀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才能笑对人生起落,也只有苦心、劳骨的逆境才能成就洪公的伟大武学修为。

        2、三不一无,淡泊名利。洪均生先生严格自律,自奉俭约,曾为自己定下“三不一无”原则:再危险的情况不害怕、再困难的环境不发愁、再不合理的事情不生气,“一无”便是问心无愧。一句“问心无愧”掷地有声,上可对天,下可对地!生活中的洪均生先生豁达、内敛、谦逊、幽默,是良师更是益友,以其崇高的品德和深厚的太极拳造诣,令国内外爱好者如痴如醉,不远万里,纷纷来学。困难时期,弟子们定期凑钱作为老师的生活费,少则几毛,多则几块,但洪公从不过问谁交多少。随着改革开放,武术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洪公名扬四海,但依然谦逊低调,不为名利所动。后来在济南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总算在历下区为其解决一套居室,弟子们凑钱置办家具,方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洪公感慨道:“我也算生于幽谷,迁于乔木了。”个中滋味,令人叹息。

        3、求真务实,坦率真诚。洪均生先生对于太极拳不空谈意气,不故弄玄虚,在太极拳理法上主张讨论实践,坚持真理,曾对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和沈家祯、顾留馨的《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作出评议,在充分肯定作者贡献的同时,也坦率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缠丝劲和抽丝劲的问题,在《体育报》上与太极拳名家徐致一先生展开公开讨论,各抒己见,促进了太极文化的百家争鸣。对于武术交流,洪公以他精湛技艺、真诚人品、尊重他人赢得武术界极高赞誉。洪公坦诚在原则也坦诚在细稍末节,例如一路拳中的“第二闪通背”是从燕青捶名家延崇仁处学来改编的,并将事情始末详载于书中。易经名士李小东先生曾问洪公:“难道(太极拳的虚实分界)只有前后,而中间空虚?我认为应该为前四后五,中间经常保持一分。”洪公赞他:“虽不会拳法,我承认他是‘一字师’”,并将李小东先生的见解吸收到他的理论著作中去,并未因为自己的名气而掩盖从他人身上学习的经历。

        2017年是洪均生先生诞辰110周年,先生虽远去,但洪式太极拳已经遍地开花,蒸蒸日上,“均生精神”也将指引着洪式弟子们奋发图强。先生功彪史册,永垂千古,愿洪公安息。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