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子明先生说,当年孙存周先生告诉他,练习孙式太极拳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绳捆索绑”,第二个阶段是“圆球弹簧”,第三个阶段是“剑气内藏”。这即不同于武式太极拳行拳的三层意境(两脚如在水下泥里,两脚如浮在水中,两脚如走在水面上),也与杨、吴两家的太极拳进阶次第不同,同样与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也大异其趣。所以,很难用其他太极拳的进阶理论来解释孙式太极拳进阶过程中这三个阶段的内涵。
杨式太极拳传人李雅轩的弟子张义尚认为:“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这种看法是由于不了解孙式太极拳的原理,而产生的皮相之见、偏颇之识。
孙式太极拳技理是对传统的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否定后的升华,其遵从的原理是孙禄堂先生创建的中和——内劲原理,即由孙禄堂先生五部拳著所建构的原理,而非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到的那篇“太极拳论”。所以,孙式太极拳的修为机理与进阶过程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皆有不同。
张义尚说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这句话算是沾边了。因为孙式太极拳的无极式与孙氏形意拳和八卦拳的无极式上是相同的,而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无极式是不同的。此外,孙式太极拳更以孙氏形意拳的三体式为其技术基础,这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区别就更大。但是为什么这句话只能算是沾边不能算是正确呢?因为孙式太极拳是以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为其基础,而不是以其他的形意拳、八卦拳作为基础。至于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与其他形意拳、八卦拳的区别张义尚先生未必清楚。
张义尚又说孙式太极拳“追求主动的快”,这句话就是皮相之见了。孙式太极拳确实具有形成主动快速移动的能力,这是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所不具备的。但是,孙式太极拳并不追求主动的快,而是练就感而遂通、动静如一的功夫,自然产生移动迅疾而稳静。感而遂通是在心意虚无的状态下产生的极速反应能力,这是主动追求所无法产生的能力。所以,孙式太极拳并不追求主动的快。而是孙式太极拳确实突破了以静制动的法门,而是不仅能以静制动,还能以动制静,更能以动制动。这是由于孙式太极拳能够练就动静如一的功夫,即在高速的、具有对抗状态的条件下,仍能不失自身在静止状态下所具备的劲意和效能。一句话,孙式太极拳是在身体极限运作状态下求虚无、求灵机。那么怎么求呢?答案暂且空在这里,后面再谈。
张义尚还说孙式太极拳“松软程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这个评价不仅是皮相之见,更是偏颇之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义尚先生并没有见过孙禄堂先生演练孙式太极拳。曾亲眼目睹过孙禄堂先生演示孙式太极拳的杨派太极拳名家黄元秀先生讲,孙禄堂先生演练太极拳的特点是至柔至顺,一片空灵。对各派太极拳均有研究的顾留馨先生也曾亲眼目睹过孙禄堂先生演练孙式太极拳,顾留馨讲,当年看孙禄堂先生演练太极拳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一团气势在流动。所以,孙禄堂先生演练的孙式太极拳不仅是至柔至顺,而且虚无轻灵到如同一团气势在流动,可谓是虚无轻灵至极。孙式太极拳的演练是自虚无而始,复归虚无而终,其一切技术动作皆自虚无而出,虚无的气势是贯穿始终的。
那么,为什么张义尚先生认为孙式太极拳“松软程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呢?是不是张义尚先生在胡说八道呢?如果这样认为,那也是冤枉了张义尚先生。因为,确实孙式太极拳在初期练习阶段,其外形动作看上去似乎是很僵硬的,犹如身体被绳捆索绑后欲争脱开一般。所以给人以“松软程度尤差”的外观印象,并推断这种外观的太极拳恐怕要远离轻灵虚无的境界。其实,孙式太极拳入手练习时,其肢体外形犹如绳捆索绑,正是孙式太极拳独到的技理思想和技术要求所决定的。那么孙式太极拳独到的技理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极还虚之道”,也就是在极限状态下求虚无、求松柔。这是孙禄堂先生发现并开掘出来的一条到达拳与道合巅峰的直通大道。所谓极限状态指在人体身心健康运行下生理能力的极限状态。孙式太极拳就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求虚无、求松柔。绳捆索绑,是孙式太极拳的拳式为了使身体各关节以及骨节松活,使各关节以及骨节处的韧带、肌腱的延展性和弹性力提高,按照其规矩对身体形态造成的必然现象,也就是形成四正八柱时要经历的一个必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入虚无与松柔,才能使人体身心能够适应技击格斗的状态,而发挥虚无与松柔的功能。孙式太极拳在程序与形式上的规矩要领就是使人处在这种极限状态求虚无与松柔。因为要使周身各处骨节极力松开,所以当人们按照孙式太极拳的规矩临近极限状态时,开始时必然是不够自如的,呈现出一种僵硬的外观。和美太极您的朋友,但随着锻炼的深入,人体各处骨节逐渐挣脱开并发生机能上的改善,从而进入到虚无与松柔。所以孙式太极拳是由绳捆索绑到至柔至顺。也因此孙式太极拳的锻炼效果与实战技击的能力要求衔接的最为紧密。当年民国时期的擂台骄子几乎都练习孙式太极拳,就是因为孙式太极拳能够开掘出使人在强对抗的生死搏斗中依然发挥虚无与松柔的功能。而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只能使人在推手或弱对抗技击交流中发挥虚无与松柔的功能,在强对抗的搏斗中将失去虚无与松柔的功能。换言之,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没有提炼出体现技击的极限状态的条件。所以他们只适合于弱对抗,而不能适应于强对抗。民国期间几次擂台比赛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绳捆索绑也是孙式太极拳在初级阶段练习走架时的阻力训练的要求。这种阻力训练是为了检查练习者能否将内开外合贯穿始终,训练出在阻力条件下身体灵活转换而整劲不失的机能。所以在初级阶段,其走架的外形犹如绳捆索绑。有人提出大松大软,其实初期练习拳术,上来就找大松大软并非正途。据周剑南先生讲,在成都中央军校时,郑怀贤、朱国祯、张英振、李雅轩等常在一起较技切磋,散手较量以郑怀贤、朱国祯二人胜率最高。推手切磋,则风格不同,郑怀贤擅长活步散推,朱国祯擅长发力推手。……以柔克刚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此柔中必须含有至刚之规,否则柔未必就能克刚。而要想身知至刚之规,那么在开始时,就不得不经历绳捆索绑这个阶段。
以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为例,按照规矩初期练习时,确实如同绳捆索绑。如开手时,两手相抱,掌心相对,大拇指水平指向自己,食指、中指垂直指向天空,两手相开时,两肩外开,两手要始终保持上述这个状态,并且两肘要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合手时,两肩依然外开,上述各项要求同样。尝试一下这个动作,就知道确实如同绳捆索绑。但这个动作非常有利于体会内开外合,把肩关节、腕关节拉开到极处,对于松肩松腕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肢体如同气球涨开,可以在身体各处用力均匀的情况下,通过这个状态承受住巨大的来力,在这个状态下求松求柔,才是真松真柔。反之,如果开始练习时,就为松柔而松柔,上述规矩必然做不到位,于是就得不到内开外合之意,这种松柔将失去内在劲力作为其依据,因此无异于懈、软。在弱对抗下,听听劲,玩玩也未尝不可,但在强对抗下,力到则靡。所以,练习孙式太极拳上来就追求外形的松柔以及形式上的大松大软,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而是要在规矩中求松求柔而入于虚无,在绳捆索绑中求放、开、活、灵、空,逐渐争脱绳捆索绑,挣脱开了,才得真松、真柔。
那么争脱绳捆索绑后,演习孙式太极拳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孙存周先生告诉刘子明先生是“圆球弹簧”。也就是说其劲,体如圆球,用如弹簧。体如圆球,身体各向浑然一体,动静如一。用如弹簧,周身各处伸缩如弹簧,力透如钢楔。如果周身骨节处没有足够的延展,身体就不可能做到充分地松柔灵活,而周身骨节处要能够充分的延展,则周身骨节处的韧带和肌腱必须足够强劲,而锻炼周身骨节处的韧带和肌腱达到足够强劲就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挣脱绳捆索绑这一关。正是由于周身骨节处的韧带和肌腱达到足够强劲,身体伸缩才能有如弹簧。身体骨节松柔,传力才能对榫,传力对榫,劲力才能如钢楔透入。也就是孙存周先生所言:伸缩如鞭,遇物如楔。当年很多人误以为孙式太极拳只是形意、八卦的化劲练法,不知道这才是真太极拳。太极拳之真伪,不在传承与否,而在于其是否体现太极之理。孙式太极拳才是充分体现了太极之理的拳术,是谓真太极。孙式太极拳起自虚无一气,以三体式为矩,刚柔互济,中和为用,动静如一,关注和美太极每天推送精彩体悟,体用太极一气极还虚之道。有绳捆索绑、圆球弹簧、剑气内藏三步进阶。这是其他拳术所不能比拟的。松柔、弹簧、对榫、钢楔的基础就是首先要过绳捆索绑这一关,只有挣脱了绳捆索绑,才可能真正进入到松柔、弹簧、对榫、钢楔的境界。笔者自己的功夫大概也就是在绳捆索绑这个阶段,因此对“圆球弹簧”还没有切身的经验。故只能讲几个前人的事迹供读者参考。
练习孙式太极拳往往在绳捆索绑阶段就能打人,就能赢人。因此,如果自己在道理上没有深入进去,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条件,就会止步于此。孙振岱先生的儿子孙雨人先生就是在绳捆索绑阶段而没有进阶到圆球弹簧阶段。原因何在?刘子明先生讲过,圆球弹簧是二五阴阳之后的进境,何谓二五阴阳?就是阴阳平衡,五阴五阳。行拳时,身上劲意均匀,一气贯穿,完整无缺,动静如一,如圆球弹簧。这是不下大功夫,不静心体味,绝难达到的境界。因此要进入这一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孙雨人先生比其师孙剑云老师年长六岁,因其父长年游历在外,早年多由其祖父教他拳术,1930年,孙雨人二十一岁时到江苏国术馆任练习员,才得到其父的精心指导。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其父去熊式辉部,故令其返乡。以后华北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起,孙雨人在敌战区失去了静心修武的条件。以后又因右派身份而被长期管制。所以孙雨人的功夫无法达到其父的程度。
孙氏拳第二代中有不少人进入到圆球弹簧的阶段,甚至更上一层,进入到剑气内藏的境地。如前面提到的孙振岱先生,还有乃兄孙振川先生,以及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等,都先后进入到圆球弹簧的阶段。孙存周先生在四十岁时已经深入到和尘同光、剑气内藏的境地。为同代人中之翘楚。但他们有的不会教,有的不教人,有的肯教也会教人,但其传人早逝,其艺还是未能传下来。
而孙氏拳第三代中进入到圆球弹簧的阶段的,就我所闻只有董岳山一人。
圆球弹簧虽然在孙式太极拳的进阶过程中只是中境,但已是其他一些太极拳的最上境了。因为到达此境确是不易。
练习孙式太极拳在达到圆球弹簧之后,就进入到“剑气内藏”的境地。在孙氏拳第二代中,孙存周先生到达了这个境地。
“剑气内藏”,“和尘同光”,才是孙式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到此境界,或行拳,或交手,身势无不至柔至顺、空灵神行。
在其他门派的拳家中未闻有人能到达这一境地。到达这个境地的特点就是在技击中或行拳中,举手投足平淡无奇,从容中道,和尘同光。比手赢人,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须动用骇人的发力、惊人的身法,使人觉不出其功夫有多高,但就是战胜不了。也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自然而然地赢人,即赢人之法、胜人之道,都是由人不由我,所谓因敌成体。诚如孙存周先生所言:“刚柔悉化,纯熟之极,归于平淡,举向之所博涉而泛鹜者,一约之于朴实简易之中。”是为拳学至理。
笔者在本文中虽然谈了孙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但其主旨是告戒练习孙式太极拳者千万不要受其他太极拳理论的影响,不要上来就追求松柔的形式,更不要疑惑绳捆索绑才是练习孙式太极拳必须经过的阶段。而是要在绳捆索绑中求虚无、求松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