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动为太极,分为两仪;无极、太极、两仪皆为太极。拳,技击也。”
太极拳,“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是道教、儒教哲学思想的一种产物。
太极拳,作为我国古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教哲学思想的一种反映。人们常认为太极拳是文人习武而产生的拳种,也常认为它是道门所产生的武术。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思想——功法(气功或内功)——拳法的过程。
古代武人学武是为了作战或打人,所以招法较明显,拳势猛烈,快速。而在我国古时格物之风长期遍及整个社会之时,文人学武是常将具有哲理思想的“易经”,“五行说”,“阴阳八卦学”等内容用来格物取意,使自己创造的拳符合哲理。
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对同一概念往往进行不同的解释。譬如“太极”二字的解释,现就有下述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即是说太极是世界诞生时的无极之后,在阴阳产生之前的一种宇宙状态。
又“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太极是拳架才开始的一种状态。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天地为一大太极”即太极即宇宙。
第四种说法,“人身为一小太极”,即人身为太极。
第五种说法“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许靇厚),即太极是“元气”的别称。
太极主宰万物,当然也主宰人身,所以说“周身无处不太极。”
第六种说法,“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至”,所以太极是武功登峰造极的境界。
第七种说法,道书“太平经”上讲:“道称金丹,佛称玄珠(舍利子),儒称太极。”则太极也是气功最上乘者,功成后的产物。
从以上这些说法,我们不难说明,太极肯定是儒家学习道家和佛家功法的结果。太极拳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气功产生的基础一样久远。甚至把宇宙产生的初态说成是太极。太极博大,至高无上,太极是宇宙,太极又主宰宇宙的一切。所以,太极二字的立意,可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吸取了中国道、佛、儒三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思想,由丹术和道教的摄生术、养生术而产生的。所以它和直接研究格斗打杀的中外武术有着原则上的重大区别。这点在研究太极拳时应引起极大的重视。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谈清楚的。
下面我主要讲明以上这些观点中,太极拳始终有一条象形取意的主线。而中国古代产生的东西,没有不象形取意的。
公元前1500年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中国的科技成果要占世界的1/2以上。这些科技成果都和中国本身的科学思想体系分不开的。中国的道教思想中有较多辩证法思想。中国人搞科学的方法要宏观些,抽象些,外国的要微观些,具体些。所以中国的要粗略些,外国的要精细些,但是中国在四大发明,中国医学、气功、武术,建筑、工艺美术等科学技术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突出的成果。设若我生长在古代的中国,又有了现代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来进行格物取意,我一定会产生太极和水的联想。得出道教、柔弱、气,和太极拳进而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柔弱是道教思想的主旨,水是柔弱的自然存在物。柔弱的水是太极拳的格物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是水性拳。下面就太极拳的历史时期解释,道教的主要思想,太极拳的演练和技击、发展、传播,直至再发展是怎样贯穿这一主线的。
太极历史时期
古人常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丹。”也常说无极而太极。就地球产生的历史过程而言,不管那家理论都认为地球才生成时是混沌的,是无为的,是天地不分的状态,那时没有空气,水和陆地的三态分离,是浑然一体的无极状态。
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在无极之后,但在阴阳生物产生之先。
按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说法,先有阴阳才有人。太极是在人之先无极之后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我们可以假定为有了水后的地球时期,据当今科学研究,外星只要有了如地球这样的水,有阳光,就可以产生生物。
而人是万物之灵,可见水对人产生的重要。换句话说,地球上无水则一切生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按达尔文进化论解释,靠水、空气、阳光的长期交感而产生了原生物、微生物,单细胞、多细胞、鱼类、爬行类、哺育类,一直进化到人,发展而成现今的社会。没有水就没有人。水之出现是太极历史时期的一种标志。
太极拳的产生
在自然界产生了人类后,中国社会进入到商、周时,人观察社会有了一些感性认识,陆续提出“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学,阴阳八卦学说。水在阴、静、虚、柔弱的概念形成时,在精神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到了汉朝前后,逐渐产生了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中国道教。道教很注重水的属性,主张无为才能无不为,主张柔弱才能生存和取胜。
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如下的叙述: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专气致柔,达于致极的时期,能和婴孩一般的柔顺吗?
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又说:“骨弱筋柔而握固。”
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木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按“徒”即类也。意即坚强者属死的一类,柔弱者则属生的一类。
又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意即最柔弱的是水,以水的柔弱攻坚强是没有不胜的。
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以上所引,都是说明柔能克刚,柔弱可以胜坚强,一切应以柔弱为第一。
由“老子”书中可知所谓“道”,即是指的柔弱。而它的所谓“德”,便是使刚强之趋向柔弱。演练太极拳则能达到这个目的。这点可说是太极拳的内功心法的关键。柔弱表现于物即是水,柔弱表现于武术即是太极拳。太极拳和水是柔弱这个“母”的两个“子”。
道教还认为,天不变,道也不变,“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又超然独处,又永恒不变;可是虽永恒无变,但运用之又可以应万变。
又由于它的永恒无变,故它是长久的;反之,其他一切事物,由壮到老,则是非长久的。
道从气功的角度来讲即是元气,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生命力旺盛的生物都是很柔软而不是硬直的。从而产生了如华陀的“五禽戏”等导引术。
随着道教思想的完善,道教内丹术的发展,到了明朝,出现了张三丰真人。“太极拳传自张真人,真人,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拂尘,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炼法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
他一方面是个道人,领会了道教的以柔弱取胜的思想,相信人致柔才能返本还原,长寿不老的道理。再则他也很会内丹术,所以也有人称他为炼丹士,内丹术即现在的一种气功方法(武术中称内功)。如周天搬运法,清一归静法等。并且传说张三丰还是从少林寺出来的。即他也会技击术。他将这两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就为太极拳奠定了基本模式。
所以太极拳的产生是重意气,重视水的各种属性的结果,其中特别是水的致柔性。只要有了这种道家的基于水(一种具有可塑性,柔软性的物质)的底基思想和哲理,加上技击的意图和动作,即会产生太极拳。所以太极拳重意,重气,重功,重拳的技击性而不注重拳架,它基本上是一种以功法产生的拳。上述这个过程可用一个树图来表示:
所以从哲学和逻辑学的原理来讲,张三丰集道、儒、武、气之大成而创太极拳,是基本上站得住脚的。功法是精髓,思想是灵魂,拳架与之相比则不是第一位的,所以张三丰只传下拳论而无拳架。
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
在张三丰的信徒中,王宗岳是有名有姓的,他传记下来的只有“太极拳论,而无有太极拳架套路。后来经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等人的变更创新。才产生了具体的太极拳架。解放后,杨式和陈式得到较大发展和推广,产生了八十八式和陈式新架等。
不管怎样变化,其象水,似水,法水的属性的哲理思想则是共同的,则是其魂魄所在,是区别于他其拳种的主要属性。
太极拳经和水之关系
在已有的太极拳经、拳谱中,和水的属性,和哲理直接或间接相连系的描述很多。譬如“太极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逆来顺受”之法,致“柔”之术,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等。只要你一读太极拳的拳理,再一想到水,中间就会产生无穷的联想,很可能要悟出一些道理和收获来。我想,好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深有感触吧。
演练太极拳的意境和水的关系
有不少的太极拳家是这样描绘自己练拳的情景的:初期练太极拳是“如站水中至项深,姿式变换要慢匀,是不会游泳者的游泳,中期练太极拳“如浮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已会游泳。晚期大成之时,练拳时“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诸如类似的体会很多,其练拳时的主要意境是水,是在水中的运动。喻为空气中的游泳。
太极拳主张“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太极拳家主要意念原来是水,可见水在太极拳演练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太极拳老师新教学生时,总要说:“缓一些,慢一些,”“不要用力”,“松一些,软一些,不要用劲,柔一些,圆一些,连绵一些。”这些提醒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即象水那样运动。”学生可能会顿开茅塞,尤其是对于外国学生。
中国的哲学和科学,很爱“假借”“比喻”。好多拳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象其形,取其意,会其神,利其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其术语叫“格物”。而我认为太极拳假借的是水。将水假借来比喻太极拳的产生之由,演练之形和技击之要,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可以说成是水性拳。
发展及技击和水的进一步关系
前面粗略地谈了太极拳的产生,下面再谈其演变和练习。静水缓流则象杨式太极拳的健身演练;迭岩流水一梯一级地流淌下去则象跟步式的孙式太极拳,急流猛旋,弯多滩急的流水则象陈式太极拳,小河缓缓流淌则象吴式太极拳;暗流阴河则象武式太极拳。
各种太极拳之功力练习过程都是“滴水穿石”之恒心毅力锤炼的过程。演练时内气鼓满则是将“气和血”融熔躯体,使其达于毛孔,形之于掌,发之于指,力遍周身,劲透态体,气满各个经络脏腑。周身如回水之螺旋,如粘于水之悬丝周身过线结网,遍体方布。那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而操练者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种精神内敛的高度克制力,高度的沉着安静,则是太极拳上乘功夫对心意、生理训练上的要求。
“周身无处不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一气运来老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形,方知妙手在天工。”这种周身无处不太极,妙手夺天工的状态,不正是水在身上的集合物——气和血在身中圆满运行的体现吗。太极拳练到高级状态,不光是气血的运行遍布周身,还要求身体如同婴儿,动作要非常灵活,即要求肌肉、骨骼、四肢百骸都要象水一样地柔软,那样才能“腰如百折尽无骨,”“一撤周身都是手。”
太极拳的推手和散手则是太极拳的技击态。这时要求运动员是发怒的水,咆哮的水。要如海中之巨浪翻滚,如江河中洪水奔腾,如高压水枪之喷射。其既有源源不断之后劲——内劲充足,意气变换轻灵;又有迂回曲折之本能,随机应变,避实就虚,无缝不钻,同时化打。太极拳致胜之道则是柔胜刚,缓胜快,整体对局部,意足而形松。太极拳技击之术是水胜之术,是柔胜之术的真正体现。
水的三态和太极拳的三态
水有三态:水、气、冰,常态是水,散之则成气,聚之则成冰。气和冰是水之变态。
一般健身时太极拳的演练则要求处于常态就行。
技击时的太极拳要动时似气一团,柔时,无缝不入,如水似气地一样,向前钻透,回避对方的着力。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极柔软者——水也,气也。极坚刚者——冰也。技击时虽招法万千而理却一贯。即发时如水之柔软,如气动之无形,着时似坚冰之锋利,“其身体之行动,如神龙之行空,矫蛇之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这就是所谓柔里裹跌,绵里藏针之术也。
治水和太极拳技击的关系
李冰之子是治水的能手。都江堰的治水功绩及其科学性、先进性,直到今天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之上乘。其治水的原则是“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深陶滩,低作堰。”是顺其来势,不变其力。和太极拳的逆来顺受,顺其自然而发,注重底根的深度是何等的相似。
推手或打手中不妨将“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作为要则。治水之法不外乎堵,截,顺,而太极拳技击之法也主张堵、截、顺。如球撞壁还,则是其堵劲之体现;后发先先制,截劲是也;随人而不随己,顺之法也。
水小者,近者;缓者,堵之;水猛者,大者,急者,截之,顺之,引而后发。只要将前一句中水字改成力原则将成为太极拳技击要则。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老一辈太极拳家在主张抢占地利时不往高处走,而往低处走,这和一般的武术技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哲理不是正好相反吗?这也是太极拳技击法水的一种表现。从抢势占位的要求也反映了太极拳法水的趋低的属性。
小结
我中华民族的先师圣人都善于格物取意,这是一种宏观描述科学的思维方法。炎黄子孙的我不妨也仿效“格物”一次。只不过我又多了些现代科学的观点,少了一些他们的某些“封建哲理”思想。不过我倒是认为是在一方面发扬先辈的传统,一方面也结合了西方人分析思维方法。
精研水的哲理,可以进一步深化太极拳的哲理。太极拳和水能有机地、内在地联系起来。想着水,模拟水的状态和属性,演练时和技击时都可借鉴。
综上所述,我认为,太极拳,道教和水之间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哲理连系着——那就是“柔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