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传统太极拳,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多少个套路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和“备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气、行气、运气。“以意导气,以气摧形”,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气沉丹田”,是援用传统气功的练法,我们练拳人的更高的标准,前人就此也有说过,叫“真人之呼吸以踵”,意思是至高境界的修炼者呼吸是有脚跟在进行。
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
怎样才能气沉脚底呢?要做到气沉脚底,先要气沉丹田。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在横膈膜以上。练太极拳只要有明师随时指点,只要身法正确,日久气自然下沉丹田。也就做到了老子讲的“空胸实腹”,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这个过程纯任自然,不可用意气,不可强为,否则容易出偏。丹田位于脐下1.5寸,丹田是储存能量的仓库。练内功先要将气从胸沉到丹田,在丹田涵养储存,不使上浮。古人讲“胸腹掏空”就是这个意思。气沉丹田,绝不是故意把气引到小腹,沉到小腹,留在肚里,更不能鼓腹。气有意沉小腹会涨气、伤身。当年孙禄堂老先生小腹练的坚如石硬,他去山西见到宋世荣前辈(宋是懂气功的),宋老先生告诉他气不能练到小腹,留在小腹会伤身。要松开,沉到脚底。可见,气是不能刻意练到小腹,更不能用意留在小腹。
要气沉脚底,先要备好身法,做到四正,外三合、内三合,全身备五弓。身正、松开和贯穿是气沉脚底的前提条件。
身正就是按照太极老前辈确定的八条身法和郝月如先生提出的十三条要领把身体练的符合规矩。
松开是各关节都要松展、松散、蓬松,骨肉分离,骨升肉降,全身六面浑圆,八面支撑。松不是懈,不是软塌,是一袋面粉上面提着口松下去的感觉。
贯穿是全身各关节、骨节打开,气能通过去。是“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是“劲起于脚,行于腿,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要贯穿命门是中枢、是桥梁,是非常关键的穴位。命门这个地方很隐秘,是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因为人平日里是不用命门的,一生可能都排不上用场。然而,要练内功则必须要练命门。找不到命门,气就过不去命门,就不能和脚底相连,也就不可能贯穿。
《拳谱》上讲“气沉脚跟,入地三分”。当然,气沉脚跟和气沉脚底涌泉还是有区别的。气沉脚跟有点力沉脚底的感觉,是松沉劲、框架力。《内功经》讲“足为劲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涌起。劲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而伏”、“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太极先人讲“劲起于脚,行于腿,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讲的多好啊。曾读到过一篇采访陈家沟老拳师的文章,这位老拳师曾透露,不是气沉丹田,是应气沉脚底。把这一秘密一泄无遗。
气到脚底打人就不用手上力了,全凭脚底意气劲。手不带力,对方就找不到你的支点,就不知道你的意图和动向,是藏在里面,可怕,让人难琢磨,不敢动,这叫“不知彼”。
不知彼,就没有把握和胜算。气沉脚底也是引进落空。“引进落空合即出”,能引进落空,就能放人出去,也就到了懂劲阶段。再进一步用功练到一定火候,就会触之即弹,随感斯应,连意念、思想也不用了,就到了随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