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吸行一线、呼走两极”是太极拳呼吸法门——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2-11-29 964 次查看

        数年之前,我的陈氏太极拳师傅曾向我说起“吸行一线、呼走两极”之论,经数年习练始渐解其义,今将本人心得,演释说明,兼论述与其相关之呼吸,供太极拳同好参考。
        一、何谓“呼走两极”
        太极行拳走架中,呼为开为发,明指发劲以呼气为之,“呼走两极”为内气之运行方向,指呼气时,顶劲气往上走至百会,相对一股气下沉至会阴,此二股气在同一线上造成上下对拉。
        以外形而言,此上下对拉即一般所言脊柱之対拉拔长,亦即身躯拉长运动,以内气而言,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故“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实为一体,二分而为一,不可分而论之。
        既言呼吸,应采取逆腹式呼吸还是顺腹式呼吸呢?笔者练太极拳之初即配合练习吐纳、导引,动作皆配合呼吸。我以为逆腹式呼吸法偏于养生气功,武术气功则配合顺腹式呼吸法为主。腹式呼吸仍以松静自然为原则,平时练功腹部即“松圆”,发劲瞬间腹部“实圆”,上下对拉拔长。发劲完成后,立即回复“松”之状态,然此处之“松“非松垮之松如蛇曲状,实仍应保持此线之直,只是不紧,即“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外形表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二、何谓“吸行一线”
        “一线”指何而言?即百会穴与会阴穴连成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垂线,上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即在此线上完成。吸行一线之相交点在腰间(外形),命门穴与肚脐连成一线与百会、会阴连线相交,此点约在丹田(如果丹田是一个圆球)上部,吸气时,上下气汇聚于此“吸行一线”是也,呼气时由此上下对拉,所以它是丹田式的腹式呼吸。吸气时向脐——命门四围平均涨起,呼气时由上述交点,下走会阴(气沉丹田)上走百会(虚领顶劲)。
        如何掌握百会——会阴一线,其外形要领,以马步为例:身体正直,微收小腹,两足平行站立,两脚外缘与肩同宽,先屈足踝关节,再屈膝关节,膝微外开正对足尖,胯关节垂直往地面沉坐。姿势正确时,以手摸背脊命门以下至骶骨皆平直,无凹凸现象;下颔微收,使百会穴上悬,此时百会穴、会阴穴和两脚跟连线的中点在一条线上。
        已故燕京拳家马国兴先生对“百会、会阴一线”有更深一层的描述:“百会穴下过会阴穴至两腿足中间到地面,是名‘虚中’又名‘弓弦’,即太极,是中的‘中轴’,此中轴将自身前后左右中分,即‘形用半’的基础定矣!”“百会、会阴,一阴一阳,上下垂直遥遥相对,表明身弓蓄势,已备子午垂直轴线确立。……丹田气海即在此中轴线上。丹田的纯阳之气,乃能上至百会,达神舍;下到会阴,通精所”
        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和庆喜在《耍拳解》文中曰:“何为‘中正平圆’?即在用功时的身法要像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前后左右皆以中心线为界,不得超越。步以走圆,身以行圆。”
        百会、会阴一线实又历经“上丹田”(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中丹田”(两乳间脐中入内约二寸)、“下丹田”,习者不可不知其重要性。“下丹田”即俗称“丹田”,其位置说法纷纭,有脐下一寸、脐下二寸四分、脐下三寸之别,家师对丹田之叙述,似较精确:“丹田指脐下三寸(关元穴)与命门穴两点连成一线,与百会、会阴竖直连线之交点,即下丹田之中心点。”
        三、何谓“八面支撑”
        记得以前央视体育频道曾播放过一部纪录短片,陈小旺老师返乡指导陈炳拳师时说:“打拳要八面支撑。”武氏太极拳宗师郝少如也说:“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精神能支撑八面,气势才饱满而不萎屈;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达此要求,气势便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亦即练拳要讲究气势,势势八面支撑。
        上述之“八面支撑”以腰为中心,吾意以为,八面支撑应以百会、会阴为中轴线,如以点而言,则应指前述丹田中心点为中心的一个大圆体,要体会八面支撑,习者可参考意拳中“六面争力”之间架,则更能体会“八面支撑”的含义。
        四、“自然呼吸”或“配合呼吸”
        初习太极拳者,老师皆教以:“下颔收回,头上顶,胯下坐。”以解释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此仅外形表现,为初学者方便法门,如终身守此,则难登堂入室。拳经云:“一切皆在内而不在外”,内者内气之运使,必从内修练,即呼吸之法。练拳有“自然呼吸”与“配合呼吸”的不同主张,然二者之入门、进阶皆各有方法,初学动作不熟,以自然呼吸为原则,两、三年后仍应学习呼吸之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动作配合呼吸出功较快,气感明显,但需有明师指导,循序渐进,也必须在已经达到初步气沉丹田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如果硬沉硬压憋气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通过自然呼吸,自然会感到小腹饱满或鼓荡,仿佛腹部变粗,这就是气沉丹田的开始。

        五、松透
        不管采取自然呼吸法或动作配合呼吸法,要皆以“松”为本。“松”不是软,也不是一味的柔,真实之“松”带“沉”及“肢体延伸感”。唯“松”能使关节灵活,肌肉不僵硬,全身舒活,练就关节“节节松开”,才能“节节贯串”。
        如何能练“松透”?家师教授吐纳、导引时,有放松功一法,其方法与道家全真派功法及少林医疗养生功法所述相近,皆呼吸加意念以达放松之目的。其方法如下:两足分开站立,足外缘与肩同宽,膝微弯曲,头顶悬,舌抵上颚,两手自然下垂,掌心靠近大腿,自觉全身放松后,以意念由头至脚逐个部位依序放松,其顺序为:头→两眼→鼻子→嘴(略带微笑)→颈→肩→两手→胸口→上腹→小腹→大腿→小腿→双足。如发现有部位紧张,即再从头练习一次,直到全身放松为止。其呼吸配合法为:1、初习不必配合呼吸,以意念引导。2、稍熟之后,意念引导之部位略停作一呼吸,呼时放松。3、吸气至百会穴,以一长呼由头依序一次放松至足,可连续作几次,至有“松透”感为止。所谓“松透”感觉是意念到哪,那里就有一股气流下行的感觉,如暖流从头沐浴而下,舒畅无比。
        所以“气沉丹田”与“松腰坐胯”为一件事,前以内气运使而言,后以外形而言。松透之后,“坐胯”则非坐椅子之坐,实指“落”胯而言,含胯内裹之意;沉肩坠肘之“沉肩”亦非沉肩,实“松肩”也,肩松则脊背自有包裹之感,胸微内涵,即“含胸拔背”也,这些感觉皆在内而不在外,一气为之。
        六、动作如何配合呼吸
        太极拳大宗师李亦畲有《五字诀》曰:“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此处明指练用太极拳须配合呼吸。又曰:“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意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为吸)。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为呼)。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此叙述呼吸之方法,然仅言上半身之呼吸法而不及下半身。
        形意拳八要论中,要求三心要并:“三心要并者,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也,三者所以使气会于一处。盖顶心不往下,则上之气不能入于丹田,脚心不往上,则下之气不能收于丹田,收手不往回,则外之气不能缩于丹田,故必三心一并,而气始可归于一也。”在此仅谈“吸”而不言“呼”,然此“吸”与“吸行一线”是一致的。
        综上所说,太极拳动作配合吐纳之呼吸法,归纳如下述:
        (一)先谈吸法,循三条路径——
        1、顶心即百会穴,循督脉下风府至大椎穴:2、两掌心入内循小臂、大臂、上肩由肩背收注于大椎穴;以上二者汇合后,由上往下,循脊膂注于腰间:3、足心吸气至会阴穴,略提肛(紧撮谷道)提注腰间(命门穴)。
        (二)以上三者为吸,同时注腰间,再微上提往前送入丹田上半部(如果丹田是一个圆球,即指圆球之上半部)略停息(不呼不吸),此时上腹部呈现圆涨之感,须留意此圆涨非肚皮往前努力突出,是肚围平均圆涨,仍要保持松活、自然,切忌努力、压气、憋气。
        (三)呼气时,气往会阴自然下沉(即气沉丹田),即产生一股往上冲之反作用气感直上百会(即虚领顶劲),此时注意项直、身领起。
        (四)此即腹式呼吸法,练丹田气之用。
        (五)养生气功与此不同,读者当分辨之。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