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中医都是国粹,而陈氏太极拳既用拳理实践医理,又用医理剖析拳理,更是国粹中的精华。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我与陈氏太极拳已有十几年的渊源。我父亲自幼跟着走出陈家沟的陈克弟老先生习练陈氏小架太极拳,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因此我有幸从十二岁起开始跟随父亲学拳,至今也已有十六年。最初,我对太极拳知之甚少,大学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后,才对太极拳防病治病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攻读博士之后,随着在中医能量信息方面研究的深入,我也从陈氏太极拳广而深的拳理中不断探寻生命科学的意义,在“着熟-懂劲-神明”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我自身及身边一些前辈的体会,如石磊老师通过习练陈氏小架太极拳延长六十年生命的传奇经历,逐渐体会到太极拳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保持年轻态等方面的卓越效果,认识到它对人类养生、摄生、护生方面的独到作用。可以说,太极拳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一种保持健康的绝佳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观与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体现的生命科学有极高的契合度。《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处处体现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重要性。物质就是身体,能量就是精气神,信息就是节律和周期。而陈氏太极拳在运动过程中,以意念为领导,以“松柔”为基础,以“缠丝劲”为统御,协调周身关节,将物质、信息和能量这三方面都完美地囊括进去,是非常具有中医特色和中国哲学内涵的运动。从中医能量信息方向入手,结合诸位前辈的练拳实践和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在此也分享一下我的练拳体会:首先,重视对腰裆劲的练习。陈氏小架的锻炼核心是腰裆劲,勤加练习可以调肝补脾固肾,延缓衰老。从医学的角度讲,一方面,腰裆容纳人体的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是道家的丹田和命门所在。《黄帝内经》认为,肝脾肾以经脉相连,共同参与人体的疾病和衰老过程。通过意守丹田和命门进行循环往复的腰裆运动,可以对肝脾肾和膀胱大小肠等脏腑施以柔和的按摩,练习日久则可以出现《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描述的“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练习腰裆劲,人类腰椎和尾椎逐渐接近脊椎动物的原始运动本能,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促进机体自我修复。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有助于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医学认为,脊椎是督脉所在,丹田是任脉所过,任督二脉犹如乾坤二卦,共统人体阴阳,带动全身气机升降。腰裆运化带动下丹田之气鼓荡,逐渐打通任督二脉,这也是陈王廷创拳时参考的《黄庭经》中道家导引术的修炼目的。
第二,重视对气的感知和导引。陈鑫先师曾说:“打拳以运气为主……平素要先养气,临场更要顺气而行。”太极拳对气的感知和导引离不开呼吸和缠丝劲。《图说》中明确强调:“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肾。柔和顺畅的自然呼吸,既能培补肾中精气,又能灵活调节横膈膜的收缩和放松范围,按摩五脏六腑,贯通三焦。“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缠丝劲“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可以帮助打通全身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畅气机。此外,对气的感知和导引还要重视自然界之气与人体之气的交感作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活动影响人的脏腑气血阴阳,人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黄帝内经》讲:“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所以,在上午练拳,借助自然界阳气增长,带动人体内的阳气升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调动意念,确立“勿助勿忘”和“无过不及”的态度。“勿助勿忘”和“无过不及”就是练功时用意念去感觉气的产生而不刻意追求,同时注意守中不偏。陈鑫先师说:“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通过意念调动人体能量的修炼方式,不仅是太极拳的修炼要求,也与《黄帝内经》提到的存想术高度相似。书中记载:“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就是通过集中精神,消除心中杂念,起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练拳时,通过一系列调动意念的训练,淡化对外界干扰因素的关注,把注意力转移到太极拳意气的修炼上来,才能将《黄帝内经》所讲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变成现实。
第四,跟随自然规律不断调整练拳的强度。打拳之势,皆由太极而发。“太极”是通过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衍生天地万物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图说》有言:“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因此,太极拳的养生法则要求跟随自然规律动态调整人体活动。《黄帝内经》总结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脏腑气血盛衰程度也不同。年轻时气血旺盛,应下功夫练拳;而中年以后人体脏腑、气血功能逐步衰减,练拳就应逐渐缓和,避免太过剧烈的运动耗竭人体气血。只有适应身体承载力的锻炼,才能既满足健身治病的需求,又不会过分消耗身体能量,从而使太极拳的养生效果不断积累并达到最大化。这正是《黄帝内经》所倡导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最后,平衡心态,顺其自然。健康不仅是身体内气的平衡,也是精神上的平衡。练拳时,按照道家重阴不重阳的理念,顺从自然规律,减少个人欲望,更有利于进入冥想状态,不断接近神明境界。只有通过不断体悟舍己从人的心法,忘私顺理,才能捕捉人体中的暗能量,领略太极运化的玄妙。就像《黄帝内经》所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