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整劲——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2-09-27 1217 次查看

        习练拳术,首求整劲,非唯内家。
        整劲是拳术是否入门的标志。没有整劲,拳术不能称之为术,更不能称之为艺。充其量称之为搏杀,用俗话说,叫博傻也很恰当,就是一味比蛮力比抗力比天生的机敏。
        整劲之为劲也,可以其羸弱为刚强,可以变弱小为强大。
        外家拳也讲究整劲,在一定程度上以整劲的应用熟练程度为极致,而内家却以整劲为入门。当然同为整劲阶段,并不是说内家的初级整劲就比外加的熟练整劲高明,就好比你用刀我用棒,刀虽锋利,棒亦勇猛,并非刀用小力即可伤人就一定打得过用大力才能伤人的。
        具备整劲的人,在和不具备整劲的人,在揉手时最容易观察出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发劲打飞出去的时候,有一种是化劲后攻其失衡,有一种是直接接发,这种就是整劲的典型表现。
        当然,通常外家的高手习惯直接用整劲打人,而内家拳手,通常都是化而后打或化打同时,不会直接去“浪费”整劲去发人,不是不能,是不为也。
        今天聊的两种整劲,通于内外两家,也就是说,在锻炼和应用的时候,内外两家都有类似的方法,只不过锻炼和应用的方式不同。
        一种是由根到稍的整劲,通常外加用此方法居多。少林的发于足、形于背、达于手,就是一种典型。这种整劲要求人体的肌肉、骨骼、气息乃至内脏气血,都适应这个力学传送的要求,不管是发力还是防守。大家通常看到的表演,比如推碑之类,就是这种劲力的进攻性演示,而千斤坠之类的则表现为稳若磐石般的坚固。
        这种劲力的锻炼方法,被民族英雄岳飞兼收并蓄,发明了中国拳术史上有名的岳氏双推,进而影响到少林拳术向内家拳术的转换过程,形成内家拳术的一大流派。在拳学的互相学习发扬过程中,少林心意把,就明显的带有它的痕迹,而成为少林的看家秘传。
        太极的一身备五弓,也明显的带有这种交流的痕迹。
        还有一派的整劲,是以腰腹为中心,劲力由中向四稍,由四稍向中心的聚散方法。不管内家外家,都有此类锻炼的方法,过去流传于河南济源一带的少林俗家一派的大周天功,这种方法表现的尤为明显。现今流行的内家拳法,也大多以此种方法为锻炼手段。只不过,不是用医盲的这种说法而已,但是习练过的人,可以贯穿的回忆一下,你所习练的内功心法或者说用劲心法,是不是这样的。
        再简单的说一下,也许更好明了。
        当你要发力的时候,应该明显的感觉到劲力有腰腹而起,上达于臂,下撑于足,身如劲弓,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回事对方就出去了。当你的这种感觉迟滞的时候,不是没有发出对方,就是已经被对方发出去了。
        当你受到来力的时候,你的臂松足松,继而丹田空松,配合旋的作用,你会发现外力变得轻飘明晰,你很容易感受、把握他的来势及去向,这时候你要反击也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了。
        似乎这种由中心而末梢的运劲方法教由根达稍的来的快捷,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这只是锻炼方法和拳术风格不同而已。练习拳术,就是通过锻炼养成周身整劲的姿势和劲力习惯,练拳亦然,平时起居亦然,一旦养成,即成习惯,并非打拳的时候身体完整,练习完了就松懈的。当你整劲形成,习惯养成,时时处处保持正确的身形,即便不起心动念,浑身完整依然。曾经听一位老拳师说过,锻炼太极拳就有一点不好,就是逛街逛商场的时候,不小心被人家碰到,结果撞到的反而是对方,要学会赶紧赔礼道歉,免得惹些不必要的麻烦。信哉此语也。
        练习拳术在具备整劲后,着功夫的进展,发力的距离会越来越短。
        即便不讲究整劲的门派,大多数门派也都有类似的爆发力的锻炼方法,包括西洋拳击都有类似要求。
        实际上,拳击在训练中,也是要求整劲的,这点和中国的外家拳术有共通之处。爆发力也是一样,谁能用较短的距离发出同样的攻击力,是功夫高低的一种区别。很多拳术讲究寸劲锻炼,也就是这个目的。
        爆发力之所以重要,因为其发力距离短时间快,进攻者能够在格斗中把握先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被攻击者收到的伤害也更大,因为作用在人体的力量大小固然是对人体伤害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力量作用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就会越重。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比如一个一百斤重的石板,缓慢的压在一个的身上,一般的人都能够承受的起不会受到伤害,但是同样的石板,若是以每秒10米的速度撞到一个人身上,那么不受伤的几率就微乎其微。若是再加上受力点的大小和部位,那么造成的伤害简直无法测算。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