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认为“静”是其本质属性,以“静”为其“理”,因而成为一种人们眼中与众不同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之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学习和演练太极拳时要心神专注,不得杂念旁生。有道是“一尘不染谓之清,一念不生谓之静”;另一层含义是说太极拳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静”是其基本内核。
就第一层含义来说,太极拳是心意拳。太极拳主张“以意导行”,其一招一式都是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的,故有“意先形后”之说。李雅轩先生在阐述太极拳动作的一致性、整体性时说,太极拳是“先由思想发动腰脊,由腰脊达于肩跨,带动四肢”。我们打太极拳时,总是在做一个动作时就思考着下一个动作的要领、姿势,出手运足、左顾右盼、瞻前顾后,都在意念的引导下,思想是发动者,故又把太极拳称之 为“思想拳”。
意念在引领动作之前必须保持“稳静”。李雅轩先生说:“未从出势先将身势立稳,重心放正,身心放松,身松则不留丝毫拘束之力,心松则思想杂念摒除,如此稍停,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我们在打太极拳之前,如果心情激荡,各种杂念存在于心,打起拳来就会快慢不一,飘忽不定,意乱形随。“浊以静徐清”,所以我们从预备式到起势之间有一个稳定心性,摒除杂念,以“静”清“浊”的过程,使激荡的、杂念丛生的心性静下来,打拳才会“行云流水”,“势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有的人忽视从预备式到起势之间这个“以静清浊”的过程,心神未定即开始动作,在打拳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躁动不安之中,只要身边有点儿响动就走神,更有甚者,一会儿接听电话,一会儿与人交谈,忙着与行人熟人打招呼,乃至一套拳打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甚至行拳错误。当然,要真正做到摒除一切杂念也不容易,必须有相当功力,吾师陈龙骧先生经常在成都市体育中心的一个通道打拳,身边来往行人颇多,其中不乏相熟者,但他从不受干扰,专心打拳,足见其功夫之深。
要心性稳静下来再行练拳的道理在于:太极拳的练习方法是“心静用意”,大脑皮层在运动中得到休息,中枢神经指挥全身各器官机能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受到了锻炼。上场打拳先求心神两静,心神两静,才“存得起真心,养得起真气”,在手足未动之时,“于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了然于心腹之内。这就是所谓“一志凝神,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以待其动”,这样,一切“动”就完全处于心意引导之下。
再说太极拳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
打太极拳就是一开一合,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以中定为主,其他十二式为辅,有中定然后生一切势,而每一势都有中定。中定是什么?中定即静力,是一切动作的支撑,动力得静力支持,“乃从心所欲,快慢为之,轻灵而复无迟重之虞”,可见“静”的作用之大。
太极拳是“动静互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是动的基础,一切动都发源于静。师爷李雅轩大师说:“太极拳所以异于其他拳者,其主要在于有稳静心神之功夫,其动是静中之动,虽动仍保持静,无断续,无凸凹,无缺陷,如抽丝挂线一气完成。”他又说:“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己,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所以打太极拳要有“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之气概。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是太极拳最核心的价值。在太极推手中有“听劲”、“懂劲”、“化劲” 几种功夫,这个“听”,是通过与对手肢体接触凭借肢体的感觉来把握对手的力道和意图,自己再着意化解之,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在先”,必须刻刻留心,挨着何处,心就要在何处,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要如此,没有稳静的心性,专注的心神是不行的。没有这种“听劲”就谈不上“懂劲”和“化劲”。吾师陈龙骧大师在“走进淮安”中国首届太极拳职业联赛选拔赛的现场点评中对选手们说:“要充分运用太极拳特有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特点,用心、用脑打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上述可见,“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也就是说,“静”是太极拳的基本内核。李雅轩先生告诫我们:“练太极拳的功夫,一定要使身心真正稳静下来,然后出动,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习、演练太极拳,务必时刻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