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开合、鼓荡”的体悟(二)

发表于 2017-05-22 4531 次查看

鼓动巽风”,“扇开橐龠”

第三步:丹田气贯串至五梢并向体外放射,体外气场扩大为开;气从体外从五梢回归到丹田,体外气场缩小为合。

  丹气由中达梢,五梢足则武功成矣。血为气之海,发为血之梢,发欲冲冠,血梢足矣;肉为气之囊,舌为肉之梢,舌欲催齿,肉梢足矣;气生于骨髓,齿为骨之梢,齿欲断筋,骨梢足矣;气连于筋,指甲为筋之梢,甲欲透骨,筋梢足矣;气又连于神经末梢,皮肤为神经末梢,“一羽不能加”,神经末梢足矣。

  神不能独用,神靠精气才生作用,练到此步神能驭气,“心灵能”发挥了作用,就由武艺进入了道艺。这时才能真正明白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劲也。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这时不但能调动自己的气血,而且能调动彼方的气血,能控制彼的魂魄。心动体外气场的变化对彼有刺激,能把彼方的中定点吸空,这时放人如掷弹丸。

  按道家功理,上品金丹是身为铅,心为汞,身心合一就结丹,形神合一便是上品金丹。有人以为静功高级,动功低级,实际练功达于高层次不存在动静之分,举止动作,精神专一,心如止水才是高级境界。故《拳经》言:“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意念指导动作,它符合古气功的练功要求,也符合上乘功法,人的生命活动无非身与心,也即形与神,形神合一,气也就在其中了。张全亮师兄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练意就是练气,就是这个道理。

  道家功和内家拳炼的是心意,是“性灵光”之炼养,“心灵能”之孕育。凡物皆有能,皆有光,光和能可相互转换,由能生力,由力生电,由电生光,由光生能。心有心能,性有性光,两者实为整个“生命能”与“生命光”之根源。由“人体光学”之科学证明,人头脑放射光最大最远,且成圆形,故无论中外古今,凡神像头部均有圆形光圈,即所谓神光者,实非虚构或迷信。尽人皆有不少欠缺,修之则得,合者失之。神光大者弥漫天地,而充乎宇宙,故神能无所不在,物质不灭,能量不灭,精神不灭,灵魂不灭,故道家追求长命久视其理即在灵光不灭之道法,则可修成神通之境界,谓“神功”。

  有人极力夸大“心灵能”的能量,则走向伪科学;有人又否定“心灵能”的存在,则是愚昧无知,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亵渎。

  开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释义:

开的起始:

  起始不是身形手势的起始,是意气萌动之初,拳经云:“心为令”,“神为统帅”首先是意动,其次是气动,再次是形动,意气的作用是催姿势。

开的运行;

  不要单—做形体动作,身形手势始终依赖心意的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内气在意的指导下由丹田向力点运行,如力点在手则气向指梢运行。把“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名言在练拳中落到实处。内气的运行是无体内体外的,是缠着胳膊螺旋行进的。在骨髓中也是螺旋行进的。形体的运行和内气的运行有时同步有时不同步,即内开合和外开合有时同步有时不同步,内开即内气向指梢运行时手也向外展开,此时是同步;反之则是不同步。

开的终止:

  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能量的运行是无限度的。姿势的开出或合入,身形手势都要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动转自然的妙趣。然形到终点时,意并不到终点而是更加用意,意气凝神集中于力点并远放;如陈氏太极拳的懒扎衣式,最后定式整体归圆时,右手沉腕亮掌神意气集中于右手,神意远放时内气气束由劳宫穴通出而追神。又如吴氏太极拳的单鞭式,在左脚迈出成马步的过程中,左手手心向里,手指向上由胸前向左运行,意念从食指到中指再到无名指。在手心向外旋转的过程中,意念又从无名指到中指再到食指,这时完成定式整体归圆时,神意远放,手追神,脚追手。

开的变换:

  这一势的终止即下一势的起始,神气开到头即变为合,此时心一静,神一收,体一松,丹田一吸,外放之气回归丹田。开合的变换之处是阴阳相互转换之机,是神意气自现奥妙的发生地。

  慢开谓滋,快开谓爆炸。发力原理:心意一点火,丹田气爆炸,气由丹田同时贯到全身及手脚。气贯到脚后,脚借地的反作用力,由脚及腿及腰而形于手: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或到肩、肘等接触点,把人击倒。发完力后,浑身放松,气从四肢回归丹田。当然内气一定要和形体外力合一,丹田为力源,在外腰为力源,脚为力根。拳经言:“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心静则合成一气,一气是太极体。心动则分成阴阳二气,阴阳是太极用。心一静,神一收,体一松,窍一吸,气从五梢回归丹田合成一气,体外气场缩小,这时叫合;心一动,神一放,体一紧,窍一呼,气从丹田贯向五梢分成阴阳二气(丹田往上为清气为阳,丹田往下为浊气为阴),体外气场扩大,这时叫开;开时虽然分成阴阳二气但仍为一气。用吹嘬葱叶比喻,一吹葱叶鼓起,即丹气贯向四肢为鼓,为膨,为伸,为分,为开,为争,为长(zhang),为放,为发,为气场扩大;一嘬葱叶瘪了,即气从四肢回归丹田为松,为回,为蓄,为缩,为合,为卷,为收,为气场缩小。开时胳膊和腿都变粗,合时胳膊和腿都变细。

  注意体一紧不是肌肉僵力,是意气膨力,是内中伸劲,内中开劲,内中争劲,内中长劲。内家拳是以大地为母亲,是手摸着地打拳。丹气沉到脚底的感觉我无法形容,能感知从脚底上返的内劲如气柱上升直达双手;开时真气入地与地气交融后向四周扩散,同时由足下化生的气柱似涌泉催促身形手势动转。两胳膊好像骨头往前伸,肌肉往后缩的感觉,十指指肚胀得发麻:心法一变,又好像没有胳膊的感觉。浑身有腾虚之感,心情舒畅,浑身愉快,美不胜收,无法用什么词语来描绘,等你练到此地步自有感受。拳经言:“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筹,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懂了开合,即懂了虚实,即懂了阴阳,——我们说八法归一法,万法归一法,就是归于此。

  “太极一气”通于经络,充于肌肤,充于腠理,敛入骨髓;世人只知太极是阴阳而不知太极是“一气”,不知太极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不知阴阳只有在“一气”这个统一体中才能变化;无“一气”之本,阴阳变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流。世之习形意、八卦、太极拳术者,未得混元一气之意,虽能演示其拳式,演示十三势之形,却不知拳术精微之理,不知松中求顺,顺中求逆,逆中求丹之奥,不知一伸一缩,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阴一阳之妙用。

  《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悟彻阴阳,则武道虽玄思过半矣。先贤云:固灵根而心静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心动谓之武艺。

  心静为“道”之体,心动为“道”之用。动静一源,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故体用兼修。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十三势操练,练体日久,遍体虚灵,圆活无滞,将神气收敛于丹田内,混而为一是太极体,此时后天之精白化,先天之气自然生矣;将神气散布于外,化而为两仪是太极之用,两仪再化而为十三势是太极全体大用也。一法通,百法通,万法归一,归于太极也;一门精,门门精,一气贯通矣。

  十三势是八卦和五行。八卦即八法,太极拳为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卦掌为推、托、带、领、搬、拦、截、扣;形意拳为斩、截、裹、胯、挑、顶、云、领。五行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正如前辈孙禄堂所言:“以操手练用功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到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太极之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在无乎不在,拟之则非,议之则失,不可画图,只可神会。宇宙一太极,天地一太极,人人一太极;故通神入化之功,人人本自具有,练之即得,取之不尽。太极本一气,动而分阴阳,静而合一气。练太极功即练内丹不传之秘,在“取坎添离”,“抽添采取”,用后天而返先天,不依后天而又不舍后天,也就是用有为无为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合,阴阳合就是人身太极。

  不识太极,不足以成智者;不用太极,不足以驰骋武林。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