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从药罐子到一代太极宗师的传奇经历——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2-08-06 1412 次查看
从药罐子到一代太极宗师

        洪均生幼年体弱多病,终日以药为食,生命根基如同垒卵。家人为之寝食难安,多方奔走,四处求药,可是收效甚微。所以,老先生虽然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萃,但迫于身体健康之窘境,17岁就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段多难的经历使先生改变了无意身外、痴心苦读的生活习惯。自知病源为懒于运动,乃力纠旧习,每天早晨外出散步两小时。北京先农坛、天坛,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都成为他常游之地。自是身体略略转健,但每逢换季仍感不适。
        1929年冬天,先生忽染冬瘟,卧床三月,至次年年初病愈。同年,经同院邻居周怀民先生介绍,洪先生认识京城武术名宿刘慕三先生,并随其学习吴式太极拳,以锻炼身体。数月后,又经刘慕三先生结识了后来被京城武术界誉为“太极一人”的陈式太极拳17代宗师陈发科先生,从而踏上了献身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事业的道路。

        洪均生先生讲述他因病学拳,身体转健,不料从药罐子变成饭桶。说到这里时洪先生讲他最能吃的时候一顿可以吃三斤馒头,可见当时洪先生练拳的运动量有多大了。洪先生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他常常以自嘲的方式给学生说:“跟我学拳如果练不到酒囊饭袋的地步就算没学到家……”。看似一句玩笑话,其实是告诉大家通过练拳可以获得一个好的身体和肠胃,就如一句广告词所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洪先生通过练习太极拳身体逐渐强健,但他并未止步于健身,在随陈发科先生学拳15年的时间里,可谓朝夕相随,能够更多地看到发科先生的功夫,更加系统地学习,身体好了,想法便不同了。

        洪先生的学拳之路颇有特色,在脚踏实地练功不辍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六多”的思路,即“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改、多试验”。
        所谓多听,即多听老师讲解的拳理拳法;
        所谓多看,即多看老师的示范动作;
        所谓多想,即把所听、所看的形式,甚至老师的神情都清清楚楚地印在脑子里;
        所谓多练,即多练拳式;
        所谓多改,就是要多向老师求教,让老师为自己纠正拳架;
        所谓多试验,即将所学的拳式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从而熟练掌握拳式的技法,亦是对拳理拳法进行验证的手段。发科公对先生的做法颇为嘉许,曾对洪先生言:“你要好好地用三年功,就可以等于别人练十年。”
        (洪先生巨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语意亲切,对爱徒抱有很大希望。果然,而后短短的二十年,先生就在拳学上取得了很深的造诣。
        1956年,先生离师15年后赴京拜谒,自是2月至6月,与发科公相处聆听教诲。每逢试验,先生都能一一化解,间或被发,腰裆劲并不散乱。轻轻退出,稳稳站住,刷刷有声,自是从容自若,如沐春风,发科公甚感快慰。他告诉爱徒说:“我教拳这么久(即很长时间以来),能化了我的劲力的就你一人。”(洪先生自传中所述)并叮嘱先生莫要止步,还须认真用功。

        洪先生对拳艺的追求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已有成果的继承上,在对发科公所授拳法长期揣摩体悟及与武林各派高手交流中,他发现原传拳法虽然不失缜密、细致、刚柔相济,但在练用结合的实用性上还有略欠完美之缺憾。他很想将师授、己悟之技法,融贯于套路之中,企冀为学拳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捷径。
        在发科公的允许下,洪先生依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开始潜心于对陈式原传套路的革新和改造,以及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上的结合。后经几十年的研究试验,洪先生完成了一套以“怎么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为原则的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洪老的人生境界:三不歌
一、不忧
岂是儒冠误,固穷君子风。
人各有真乐,原不在穷通。
我生高原上,忽落泥涂中。
衣常旧且弊,食每叹釜空。
室惟哑妇伴,子女各西东。
虽欲通情愫,奈何耳已聋。
食贫无烦言,两情自融融。
曳尾喜自由,不羡供养丰。
二、不惧
天时有变化,炎热与酷寒。
地理有变化,震地与崩山。
人事更多变,风雨飘小船。
多变何足畏,全在一心安。
由中无所愧,形神自得全。
祸福原相倚,生死一偶然。
不须苦忧虑,行乐且加餐。
三、不生气
世途多矛盾,不外是与非。
是非理虽定,彼此更共之。
人强理则高,人微则理低。
真理何从别,但看公与私。
理真便自得,较辩反多歧。
内刚而外柔,动定自咸宜。
易经有古训,义莫大于随。
诗书皆美味,适口沁心脾。
拳法若山水,乐此能忘疲。
我有无弦琴,我有无声诗。
不需丝与竹,心平同悦怡。
物我皆有情,真诚感犬鸡。
胸中养天和,百岁犹短期。

洪式太极拳三字经
(一)总论
洪太极,理法精,阴阳理,互变中。
法万变,不离宗,唯缠法,基本功。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如毛巾,反复拧,练周身,内外同。
经络活,血气通,祛疾病,保康宁。
勿懈怠,持之恒,讲技法,变化灵。
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
[按]以上说明洪式太极拳理论依据系《易经》的阴阳对立学说。在今天看来它也完全符合辩证法中对立统一法则。此拳不但可增强体质,兼有技击妙用。它的基本规律全是螺旋运动的缠法。
(二)缠法
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
顺劲开,逆劲闭,刚与柔,相互济。
(三)眼法
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敌变。
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而盼。
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四)身法
讲身法,上中下;顶劲领,裆劲塌;
腰如轴,戒凸凹;长强穴,尾骨端,
休里裹,微后翻;气松沉,小腹间;
重心低,动无偏;胯里松①,裆开圆;
既灵稳,且自然;两膝盖,与踵齐②;
随身转,互落提③;杠杆理,支重力④;
如磅秤,称粮米,物加重,砣随移⑤,
使重心,得随遇⑥,守中立,莫挪移。
[注]1、上则虚领,下则松塌。
2、“凸凹”可读音为“鼓洼”。
3、这个要求为洪式太极拳与其它各式太极拳的根本区别。
4、指脐下气海穴。道书称“丹田”。
5、重心随裆开圆而增加稳定度,胯内腿根大筋放松,可加大左右旋转的灵活性。
6、不许膝与足尖齐,否则会使小腿向前倾斜,成双重,而转换不灵。
7、身左转,则左膝提而右膝落;身右转。则右膝提而左膝落,以保持重心随遇平衡。
8、支点在头项百会穴向上领,向下至尾骨的立轴;重力是对方加在我身上任何部分的力;力点是我用以引掤对方身体任何部分的力。
9、古拳论说:立如平准。这是合乎力学原理的。秤的物体分量加大了,则必须将砣拨向适当的位置,以保持力点与重点的平衡,才能斤两不差。这是太极拳掤法的作用。
10、指随遇平衡。
11、按古拳论:“立如平准,腰为车轴”的要求(车轴不能前后左右移动)身法必须做到: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有人说洪式太极拳的练法为:重心全部移于某一腿。这不符合洪式太极拳的规律。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