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用意不用力几点体会——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2-06-25 1368 次查看

        最近《中华武术》上又有文章.讲到“用意不用力”的问题.指出这是杨澄甫大师说的,并以此立论,提出与人交手同样“不用力”.似乎颇有根据。
        就此.谈谈我个人看法。首先对王宗岳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的认识,笔者认为不能理解为既然不是用力取胜,那么,与人交手时也就不能用力了。因为前句还有四两拨千斤的“拨”字,这“拨”字是关键。是拨.不是顶,也不是抗,更不是压,是借势向来力方向拨动,是“加力于对方力上”的一种合力,是有”顺手牵羊”或”顺水推舟”的意思,是当对方用拳掌打来时.我手用黏劲黏住对方之手,引进落空.借力打击。《打手歌》有六句,要全面理解。应该理解为根据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显然不是以大力来取胜,是运用太极拳的技巧,小力可以胜大力(不是无力可以胜大力)。当然.如果你力量相当.又通运用太极拳的技巧.则更是摧枯拉朽了。
        杨澄甫大师”用意不用力”这句话是在他的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之练习谈”里说的,当讲到“用意不用力”等要领后,接着说:”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这些话是对初学者说的。初学者最紧要是全身放松.“不使有分亳之僵劲,当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久久练习,则其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坚刚也。““轻如杨花,坚如金石”(陈鑫语);“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顾留馨语);“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王宗岳语)。”与人交手同样不用力”持论者认为“将自身重力瞬间交于对方身体之某部.因此种发力,无须肌肉之收缩而只须重力之倾跌.故能毫不费力”。与人交手,不用力量.只把自身的重量压向对方就行。有这样简单吗?除非对方是一个稻草人。这真是自欺欺人的怪论。
        一个物体放在地上.要想把它推动,是需要力量(动力)的;一个人站在地上,两脚是用力支撑着的,这支撑着的也是力。与人交手时,既要用力量(肌肉伸缩的弹性力)也利用了自身重力.包括地面的反弹力、惯性等,即顾留馨先生说的“五弓俱发”问题。如果只有自身重力,腰脊四肢不能发力(发劲),又没有支撑推进的力,那也只能瘫倒在地上,更不用说与人交手了。
        在技击时,各种力量的比重是瞬息万变的,不是固定使用哪一种力量。不能认为书上说”不用力—了.只要有人说用力、用劲,就跟人家死较,这样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怎能学到太极拳的真谛呢?
        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柔运劲,刚落点”.”柔中寓刚”.能够随时灵活地集中于一点,就能发展力量和速度,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王宗岳语),“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武禹襄语)。当随时迅速集中力量于某一点的一瞬间,称作“刚”,也就是“放劲”(发劲)时的刚。”凡是主张偏柔或偏刚的,都不能称作太极拳”(顾留馨语)。
        持”与人交手同样不用力”论者是以杨澄甫大师的《体用全书》为依据,我们就依《体用全书》来对照,《体用全书》的“太极拳动作说”从来没有说“无须肌肉之收缩,而只须重力之倾跌”,相反.还几乎处处讲到发劲。如第7页(揽雀尾棚法)“用横劲向前往上棚去”,第12页(进步搬拦捶)“即速将我右拳,向敌胸前击去”.第13页(如封似闭)“合一劲.向敌击去”.第l7N(扇通臂)”用手掌冲开.直劲向敌肋部冲去”.第l 8页(撇身捶)“急向敌人面部击去”,第20页(右分脚)“平直向敌人左肋踢去”,第22页(转身蹬脚)“左脚即向敌腹部用脚跟蹬去”.第25页(双风贯耳)“向敌人双耳用虎口相对贯去”,第28页(玉女穿梭)“右手即变为掌.急从左肘下穿出,冲向敌之胸肋部击去”等等。这些动作不是都在用力(发劲)吗?杨澄甫大师什么时候讲过.与人交手同样不用力.只把重力向人倾跌就行呢?
        太极八法,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在行拳中是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各式太极拳在风格特点上虽有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唯陈式发明劲动作多一点,所谓”天下太极是一家”。我曾与一些同好推手.发现有一些人在发力,但他们总是说没有发九很讳忌这个“力”字,似乎把“力”视为不祥之物。他们认为“力”是笨拙的.不是太极所追求,“劲”才是太极功夫。其实,力有拙力僵力之称,亦有巧力、韧力之谓:劲亦有拙劲、僵劲之称.亦有巧劲、韧劲之谓。各种太极拳经典和名人著作中,“力”和“劲”是并行不悖的,只是因习惯用法问题.有时叫力,有时叫劲。总之,我认为太极拳的”不用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陈鑫说:“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