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 从“架子”谈起——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2-06-04 1252 次查看

        “架子”是“拳架”一词的更口语,更随意的说法。练太极的都把“架子”挂在嘴边上。练套路叫“走架”,叫“盘架子”。师傅对生徒练的套路里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及为提高生的套路水平而加以指点,都叫“拨架子”,因为“拨”字,含有“拨正”和“点拨”的意思。
        众所周知,不同的太极门派的架子可以风格特点迥然不同,比如陈、杨、吴、武、孙等等各式拳。同一个门派里,由于练家的理解不同,往自家师傅所教的拳里如入了自家的处理,再教给自己的生徒,也会形成不同的架子。差别大到一定程度,影响大到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太极界也会给它一个名份,称其为某架,比如:“老架”、“新架”、“大架”、“小架”,还有以师傅的姓氏冠名的,比如“X架”,或者以地名冠名的,比如“XX架”。
        我在这儿谈的“架子”不是这些,而是这个词的另一种含义,是狭义的,单指拳架的高低。一般说来,架子分高架、中架、低架。
        至于这高、中、低是怎么划分的,书上没有,多数人只知道一个大概。经常有人问我,他该采取哪种架。我就从这里谈起,所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跟西洋竞技体育项目不一样,太极基本上没有量化了的技术要求,反过来说,太极技术基本上不以数字形式表述(我用“基本上”这个词,是因为我注意到,已经有极少数先驱者尽量使用准确的数字和力学的概念和词汇表述对动作的技术要求)。上述三种架,也是大概而言。可以理解为,先人和今人按走架的姿势高度不同分成了三种架。相邻两架之间并没有严格精确的分野。其实,分成四种行不行,分五种行不行?也行,但是还得看有没有必要。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最合适的走架高度。找对了自己的架子,只管走架就成,管它属于哪类!
        所以,我们完全不必追求严谨的定义,而是从目的出发,确定自己最合适的架子才重要。尽管如此,并不排除在必要时使用具体的判定标准。
        影响拳架高度的主要因素是两腿,也就是说两脚开步的大小决定着架子的高低。以马步为例,马步开步的阔狭可以决定拳架的高低。
        首先,我们对站成的马步的要求,应有以下三点共识:
        第一:应该尽可能地接近最合理的受力结构,即拱形。我使用“尽可能地接近”一词,因为人体的解剖结构所限,不能像利用建筑材料或者工业材料那样构成桥洞一般完美的拱形,只能通过正确的训练,使我们的马步“尽可能地接近”不同弧度的拱形。上文还使用了“受力结构”一词,所受的力主要指自身重力、自身发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以及对手施加在我们身体上的力。
        第二:应该满足拳法所必须的最大的灵活性。
        第三:在正常乃至较大训练强度下,应该不会导致训练者下肢的骨骼、肌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发生损伤。
        有了以上共识,我们就有了讨论架子优缺点的共同基础,就有了进行取舍而确定自己最适合的架子的共同标准。
        马步最低时,臀部应稍高于膝关节,即两腿股骨(大腿骨)自股骨头到膝关节处的股骨下端是稍向下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一个肩宽加上两条小腿的长度。马步站得最高是,高架面脚之间最小距离应为一肩宽左右。俗称“小马步”。据洪公均生说,陈公发科与人推手较技,站的就是小马步,我管这种马步叫“尺半”,方便好记。
        架子低,适合练腰腿功夫,适合初学时打基础,适合想把架子打大的人,适合青少年。人到了中年,就可以逐渐把架子站高;以每天走20趟套路为例,也可以低架、中架掺和着走架。比如,中年里年龄较轻的,可以先走五趟中架,活动开了,走十趟低架,最后再按中架走五趟。年龄越大,走中架的比例越多,低架越少,别等膑骨(膝盖骨)出了毛病,想走低架也不成了。到了老年,甚至可以只选中架,条件允许就有时候练几式低架,甚至把中架、高架掺和着练。推手较技一律选高架,因为高架灵活,但“尺半”是基本步,到时候该变什么就变什么。
        最高的架子有多高,最低的架子如何低,我们都知道了。适合年龄段等内容,怎么调节也大概谈了。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状况和条件,在最高和最低之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高度,注意视情调节就得。
        我在这儿对年纪较轻或体能状况较好的初学者多说几句。这样的初学者有两种办法选择自己适合的高度。一种办法,叫“一次到位法”:先站一个理想的高度,往往能站但有些费劲,走架或练基本功的时间一长,两腿感到极疲劳,有时打哆嗦,甚至练完拳大腿和臀部肌肉也感到酸痛(不是尖锐的撕裂性疼痛,那是伤了)。你只要坚持两个星期,不要改变架子高度,上边说的肌肉(主要是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反应自然消失,西洋体育里称之为“过肌肉关”。另一种办法,叫“逐步到位法”:先选一个自己不吃力的高度,这样可以避免痛苦感,也有助于把注意力放在学动作上,一段时间之后,肌肉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把自己的架子逐步放低,分两三个台阶,最后达到自己最喜欢的高度,而不必那么难受。供参考。
        可有一条,身上有伤的,得根据伤情另论。
        说到伤病,练太极拳如不注意,也会有伤病。多数太极人误以为练太极拳只会有种种好处,不会受什么伤害,这是一种想当然的思想方法,不科学。下面谈谈练太极拳出现伤病的原因,如何避免伤病和有了伤病如何练。
        架子与伤病
        早年看过一篇关于体操和武术运动员伤病机率的论文。那时候,体操运动员和武术运动员伤病机率相差悬殊,比例竟然达到280多比1。就是说,研究统计表明,练体操的运动员出现280多人次伤病,武术运动员才发生一人次。而且,那是跟武术运动员总体比,若是单跟太极拳运动员比,受伤的机率更要低得多。
        现在就不然了,推手、技击项目不说,为竞赛所编的各种太极拳套路,对速度、力量和动作难度的追求,使得太极拳成了竞技体育,必然造成伤病率大幅度提高。根据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的研究结果,人直立的时候,两膝承担膝以上体重;人高跳落地时,两膝关节所承担的力是体重的24倍;如果高跳后单脚落地,落地腿的膝关节所承担的力就成了体重的48倍;要是人在旋转中落地,膝关节还要受到扭力,受伤的可能性就更大。为了得高分取胜,人得尽量往高了跳,在空中转360度打旋风脚,单脚落地要尽量稳。按照发展规律,以后竞赛套路的技术难度只能更大。照这么练,膝关节的半月板、交叉韧带、两侧副韧带损伤是必然的事。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