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解决这四个问题,太极拳的意就出来了——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2-05-05 1372 次查看

        1、练习太极拳如何用意?
        《十三势行功歌诀》讲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里要求练习太极拳要用意。那么怎么用意呢?根据我的经验,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用意。用意,就是用心揣摩的意思。
        第一个阶段是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用意在了解拳势的名称。比如”单鞭”“白鹤亮翅”等,最好知道这些名称的意思,比如为什么叫“懒扎衣”;其次,还要知道练拳的规矩,比如:身法要正确、拳势要规范。这是第一个阶段需要注意的。
        第二个阶段是要知道每个拳势的用法。这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练拳要眼前无人似有人,就像和人进行搏斗一样,有实战意识。
        第三个阶段是要懂得招式的变化,也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懂劲,在意念上要体会每个动作劲力的变化。
        第四个阶段是在拳势的开合虚实上下工夫,用意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要了解每个招式开合虚实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拳艺臻于神明。
        2、如何理解意、气、力、神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兼修,不仅是对形体的锻炼,还有对意、气、神等内在的东西的修炼。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心、气、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心、意、气、神和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第一是从心静体松入手,心要静,体要松。第二是用意来指导动作,这就是”心为令”,也就是意在动先。其实,不仅太极拳如此,任何其他的运动,都是意在动先的。练习太极拳,更强调用心意来指导动作。第三是要善于养气。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这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太极拳能够养生、使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太极拳善于蓄养人体的精气神。具体养气的做法是“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呼吸要纯任自然。练太极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养精蓄锐,不在气,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气,必然会出现弊病。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这里,气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养。武禹襄说:“身动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这里强调的是既注意身体的锻炼,又注意精神的修养,达到内外双修。
        3、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和美太极拳的特点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这样,就要求练太极拳的人,肢体要柔顺,不柔顺,就不能达到随曲就伸。怎样才能达到肢体柔顺呢?李亦畲的《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这里的劲就是力。所以,以后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李亦畲的这句话是“用意不用力”的来源。这句话的意思是练太极拳不要用僵劲、拙力。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余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导下练拳,不求力量的锻炼。如果追求练拳的力量,那么,动作一定僵硬,不能轻灵圆活。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灵活圆转。
        那么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简单来说,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要先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要明白做这个动作的目的,同时还要用心意指导动作。这时,眼睛向目标注视,身体向目标运动,劲力向目标发放。这样,就能做到心到、意到、气到、力到。正如武禹襄说的,要做到:“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自上而下、指、腕、肘、肩、背,腰、胯、膝、脚九节劲要节节贯串,要上下相随,完整一气,这样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4、如何理解“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原文是:“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武禹襄的这句话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认为.练拳太过重视气力,反倒无力;而养气,特别是正派的养气,则能达到纯刚的地步。武禹襄之所以这么认为,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关的。尽管中国哲学有刚柔相济之说,但是,刚和柔还是有主次区别的。儒家认为,阳是主要的,阴是次要的;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而老子的道家则是以阴柔为主。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崇尚阳刚,所以提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武禹襄是个儒生,当然也就遵从孟子的学说,提出“养气者纯刚”,认为练习太极拳不能追求气力,而要涵养内气,培养浩然之气。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