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虽小而理大,以易理为拳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今之太极尽管门派众多,分承有致,各具特色,虽变化万端,其理一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宗风脉传、泛化于俗,还是嫡传正宗、分派支流,更不论原传、时尚,都不过易变阴阳之理。悟真者皆真,弄虚者皆假!
太极拳同其它拳种一样,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在传承中,技击的作用被弱化,而健身的作用凸显。因其健身效果明显,太极拳也就随之演变成了一种健身术,从而也就饱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然而,太极拳之真义也就日趋淡化,真功尽失,以至于人们一谈太极就是健身养生而不知有武,混淆了拳的功能、作用和本质。甚至有些人,把太极拳的修炼内容之精、气、神也当成了拳的本质。殊不知精、气、神为各家各派所崇,只不过是修炼的方法有异。人们把太极拳当成健身的方法去练,或当成修仙的工具,以追求健康为目的,此本无可厚非,但若以此为拳,则失其拳意,不过健身术而已,其终不为拳!
太极拳作为武术大家庭中的一个优秀的拳种,虽然健身效果奇特,但那只是练拳的基础,拳的最终目的还在于用拳。所以,技击才是拳的本质。太极拳之真谛乃是健武一体,“健”只是为了更好地“武”,不“健”无为以“武”!只有透悟太极拳之真谛,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不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失其真义。
太极理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法则的洞悉:凡物皆有阴阳二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宏人微,直透本元。太极理论不仅融合了现代辩证唯物论,而且也囊括了现代全息理论。太极运动乃如细胞之分裂,每个细胞都带有原细胞的全部信息。太极理论之科学性、正确性、先进性、深奥性和超时空的包容性,卓显其神圣。依其理论指导而运之拳——太极拳乃武源圣道,自然上乘。因此,孙禄堂先生称其为“道艺拳”。
太极拳锻炼实是一种修为,贵在体悟,明理才能践道。太极拳中,无论虚实、刚柔、松紧、开合、进退、化打等等,皆可以阴阳譬之释之。练太极拳,不可不知阴阳,不可不练松紧,不可不变虚实,不可不用刚柔,诸功练全根归懂劲,所以“懂劲后愈练愈精”。不能悟“道艺”之真,亦不能达太极上乘之门。
一、知阴阳明事理
阴阳和谐乃是太极理论之核心,东方文化之妙奥,有别于西哲之一分为二,非黑即白。互济交融,相生相抱,中正不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互为其根,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协调平衡,循环无端。太极拳不过易其理而非玄其奥。在具体的运拳指导上,不是孤立的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而是相分相系,相争相合,相互变化,互不分离,不偏不倚,中和平衡,内外如一,协调运作,自然顺随。太极拳修为,要整体把握,细微体悟,不要只在枝节上做文章。大亦阴阳,小亦阴阳,无处不阴阳,阴阳交融乃是至理。只要我们抓住了拳学的核心,就不会被表面现象或枝节的问题所迷惑;更不会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二、练松紧合自然
松紧乃是阴阳的具化,人之一切运动无不由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而生。没有松紧的矛盾运动,便不会产生轻重缓急、快慢刚柔、动静虚实的变化,不松紧难成屈伸进退。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松紧是一把打开功夫之门的金钥匙,道在心,功在身,悟透松紧乃成真。只有松紧无常,才能刚柔不定,才可虚实莫测。无论哪门哪派,各种劲力皆由松紧而生,松紧是人的自然生理现象,也是最本质的运动核心机制。但太极拳之松紧要整体把握,在自然态中,肌肉筋腱的松紧随意识的松紧而松紧,只要形神若一,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松紧自然合生理,亦能合道。松中紧来紧中松,松紧紧松自然功。松松紧紧不离中,慢松慢紧内力增。瞬松瞬紧炸力崩,松长紧短只一瞬,非松非紧松贯终。一松一紧一太极,松紧运化自无敌。拳者只要洞彻松紧玄机,内力自出,气力自足,什么浑圆力、混元力、整体力、惊炸力、抖弹力、震颤力、连续力等等,无不在内,虚实刚柔亦在其中。万法归一,劲出自然,皆不出松紧之功。
现在谈太极者多论松,以为松是万能的,好像把松练好了,就什么都解决了,其实不然。无论健身还是技击,只松不紧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味的松不仅在技击中迎不住人,还会使人疲塌,引起某些功能的失调。太极拳中如果没有紧,松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松中务须有紧。关于松紧的问题,吴图南先生说得好:“什么是松,拉伸才是松,人身九节拉开了才是松。缩着是紧,紧也不能说错,也是太极拳需要的。光松是一体,一松一紧,一屈一伸,二体才能把人打出去。一味地松你能把人打出去吗?一物二体才是阴阳说”。拳中所谓的松紧,实际上就是整体的膨胀和收缩,真正的松紧是由精神所支配的,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所以说,松紧在心不在身,心紧形自紧,心松身自松,该紧处自然紧,该松处自然松。什么阴松阳紧,阴紧阳松,不过骗人的把戏而已。松紧本是一根绳,刚柔虚实皆在松紧中,劲力由松紧而来,而非由气之所为,所谓的“气”只不过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感觉。故前人说:“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全在神聚,敛神入骨(髓)”。李亦畲说得更清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时下有些人,既不明拳道又不懂丹道,不知炼气归神之理,却在那里自持清高,不是循经周天、河车搬运,就是运气催力,不仅于功无缘,于身无益,还会造成出偏和戕害身心之流弊。拳与丹道不同,拳中感悟的是劲,练的是劲,用的也是劲,而不是气;即便你的气再大再鼓也不能打人,打的靠的还是劲而不是单纯的气,乃是气力相合之物。只有松紧才能气力合,若气力不合则难以为拳。即便是丹道,尚有“昔日遇师真口诀,只是凝神人气穴”的说法,正宗的上乘丹功以“无为”为宗,也绝不会循劲妄为的。在这一点上,拳与丹是一致的,“神凝气则聚,神舒则体静,心平气则和,心浮则气躁”。拳中本无气,松紧力自出,力出气自足,能松紧则内气鼓荡,不能本末倒置。拳是形神若一的松紧运动,松紧才是力量之源,有力量才能有气势,能松紧如意,便能心息相依,心神合一,久之,自得劲力浑厚,刚猛惊炸之妙,虚实刚柔自贯其中,若遇敌交手,自能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轻重缓急,快慢虚实,忽隐忽显,因势而变,因机而发,触之即应,应之则自如。松则蓄能,紧则释能,遇隙而发,不得不发,不蓄而发,随意而发,不发而发,蓄发合变,如环无端。
三、变虚实知进退
虚实是阴阳理论的引申,仍是理。阴可虚也可实,阳可实亦可 虚。虚实可分为整体、局部、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等等,“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屈伸、化打等等皆可虚实释之。前人关于虚实之论颇多,无非真假、轻重、动静、缓急而已。虚实在于变,而不在于静止,不变不虚实,虚实是在动中体现的,而不是单腿或双腿站在那里。虚实变换有渐变与瞬变之分,渐与瞬亦要转换。虚实变换不是为变而变,轻重缓急要因变而变,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在交手中,只有变虚实,才能重心灵变,知进知退,敌虚我实,敌实我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不定,忽虚忽实。虚实莫测,自能使敌不知虚实。虚实乃兵家第一要义,务须隐而不露,实而突显,显而则威。拳中只有虚实灵变,才能身活步活,攻防敏捷,进退自如,不落双重。以前人虚实之论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对号,要客观地分析客观地理解,所谓“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乃是纵向为喻,横向亦然,是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阐释;再如“虚实即是开合”亦不能划等号,乃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中各寓虚实之意。开合虚实不单纯是平面的运动,而是立体交叉的关系,所以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变换虚实一是变换重心,二是变换松紧,能做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首尾呼应,局部灵活,整体协调,虚实则明。
四、用刚柔寓化打
刚柔是阴阳理论的引化,虽近于实,但仍不具体,依然为理。刚柔可实可虚,既矛盾对立又统一,浑然一体。在太极中,要求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无处不刚柔,绝不能柔是柔刚是刚,而是要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只有刚柔不分,刚柔瞬变,忽刚忽柔方臻上乘。俗话说“柔里含刚攻不破,刚里无柔不为坚”,陈杨老谱中都有“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粘)逼不捷”的论述,皆在阐释刚柔相济之理。刚柔在于用,是用的功夫,只有用中方显刚柔,不用不刚柔。太极拳虽外显于柔,绝不是无刚不刚,太极之刚非硬,而是厚沉实之谓;太极之柔不是软塌松懈,乃是骨撑筋伸肉松,是松沉圆撑。太极拳之刚柔乃是“棉里藏针,棉里裹铁”之谓。柔在其表而刚在其内,刚柔之劲,乃是源于整体协调的浑厚的自然沉坠和自然撑合,其劲含而不露,隐而不显,呼之即出——“发劲似发箭”。太极拳虽讲柔运刚发,乃是化打合一,柔之运化不在松软而在于圆润;刚之击打不在努气较力,而在于落点之瞬紧的崩炸、惊弹、抖颤,所以说“不用不刚柔”,只有刚柔运化(瞬变、渐变)方显太极拳之妙。
五、懂劲归根运太极
懂劲虽不是劲,却是劲中之劲,是太极拳中的难得之劲,懂劲亦可称之为用劲的功夫,所以说,懂劲是太极拳功夫的核心内容,亦是区别于其它拳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懂劲的人,即使柔化再好,发力再猛再刚,亦不可谓之太极有成。俗话说“功夫好练,懂劲难求”。太极拳“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而阶级神明”。懂劲是知觉功夫而非想像之所为,更非简单的机巧灵敏。拳论中说“阴阳相济方谓懂劲”,相济者,和合中正而不偏,于身则内外相合,于人则要舍己从人,不舍己从人,不能沾粘连随,不沾粘连随,则难成懂劲。所以,从人便是由己,由己亦要从人,不从人难以由己,不由己亦不能懂劲。知人知己知势乃懂劲。懂劲要松中求,静中悟,紧中得,推手验,战中用。太极拳者,只有真正的懂劲功夫上身,才能内知半斤八两,外知四两半斤,遇敌交手,如秤称物,分毫不差,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劲之大小,形之凹凸,虚实真假,重心所在,劲之断续,搭手便知。能懂劲便能有感而应,随感而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进打进乘,退打退跟,无过不及,沾粘不脱,触其一点,控其全身,摸劲而人,随劲而出,引之而来不得不来,挥之而去不得不去。如是,太极功成,久之,可神乎其技矣。
六、太极行功歌诀
太极求真功,全在紧与松,神意要贯顶,头领足下蹬。旋踝拧拔势,松沉要圆撑。臂在环中走,浑厚悬而垂。松胸要实腹,螺旋腰胯争。开合意在胸,脚步随身换。呼吸顺拳行,棚劲贯始终。松紧不动形,松紧一根绳。弹劲遇力应,刚柔瞬松紧。惊弹劲炸崩,虚实松紧变。抖颤浑圆功,松紧悟太极,久之艺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