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陈照奎珍贵遗作!太极拳技击训练及技巧,告诉你拳架缠丝劲如何练——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2-01-05 1963 次查看

        此文系1977年陈照奎先生以书信方式亲笔写寄给其徒马虹的教学资料,其珍贵程度太极拳习练者观后自知。
        太极拳与其它拳术一样,都属于竞技性民族形式体育项目,它以增强体质和掌握搏斗防身技巧为主要目的。能够培养坚强、勇敢、果断、机智等优良精神品质,它的动作和谐优美富于变化,使人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容易引人入胜;它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于身心都有很大的益处。正是因为它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我在本文中想重点谈谈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技击基本功的锻炼方法步骤以及在对敌搏斗中如何发挥太极拳的优势。
        技击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我想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的体会,谈谈技击基本功的锻炼步骤及主要内容。
        在新式武器(枪炮〉出现以前,尤其在古代社会里,因当时生产斗争(如打猎)和社会斗争(战争)的需要,各种武器的用法和徒手搏斗的技巧并行发展着,有的逐渐分化成为专门的竞技。如拳击、角力、 摔跤、击剑等,有的却综合成为包括各种器械和徒手搏斗的完整的技击方法,如中国的各门武术。由于各种器械不过是手足的延长以加强致害效果,其动作仍以肢体为主,所以各门武术在锻炼方式中又都以拳术为基础、为中心。徒手锻炼所占比重最大而且最主要。
        在锻炼过程中,为了既要保证效果能够掌握技巧,又要保证安全不致受到伤害,就应该采取以下几个锻炼步骤:
        一、拳式套路的锻炼。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首先是各个拳式的练习,因为各个拳式都是搏斗实践中有效动作的总结。各种拳术最初大多是单独的招式,以后发展成为连贯一起的成套拳路。通过拳式和套路的锻炼,可以初步使自己的动作符合搏斗的要求,手足合于部位,求得劲整灵活周身一家,用劲正确,重心能保持平衡等。
        二、推手锻炼。在初步掌握拳架基本动作以后,还不能马上就直接对敌应用,中间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渡阶段,这就是推手(擖手〉。通过这个阶段由局部到全部逐渐掌握搏斗技巧。陈式推手的方法有单推 手、双推手、进一退一大搌、连续进退、进三退三、 进五退五以及左右旋转的圆形推手,这是有定向的。 还有不定向的推手,其难度更大,要求在不定向中双方紧紧衔接。各种推手的方法,大都有固定的招术、方法、劲别,可以按照劲别招术练习。
        三、单式练习。在已经熟练掌握拳式动作和推手技巧以后,就可以进一步练习散打,这就是去掉任何规则限定进行搏斗练习,也就是接近于实际运用的练习。实际上这是以前学过的技巧全面的、综合的运用, 本身没有另外的招术手法,但为了用劲完整,提高效果,还有一些辅助性的练习,就是单式练习。这种单式数量很多,主要是从套路中择出的最有效的若干发劲动作,练习目的是在运用时更准确、迅速、合乎搏斗要求的有效练习。此外,如拧棒子、抖杆子、打沙袋等等,也都是提高发劲爆发力的有效练习方法,可以适当配合。
        根据以上步骤,在练习时配合上是相辅相成的。练习拳式套路要求招式的准确完美和全身动作的协调相随这是基本功;推手是两人对练以求掌握基本的搏斗技巧,是初步的对敌实践,其难度可以依次衔接由 浅入深、由有定向渐至不定向,二者在锻炼过程中是相互配合的。拳式是基础,先练可使基本动作正确,再练推手可加深对招式实际运用的领会,并能检验拳式的正确程度。如果只练拳式不练推手,就缺乏对敌的直接实践,仅仅起健身作用,而不能掌握防身御敌 的技巧;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式,虽然能掌握一定的 应敌技巧,但无法全部正确地掌握基本动作,容易养成一些不正确的动作习惯,在技巧上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很难得到更大进步。只有将几个步骤适当的配合,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在上述三个步骤锻炼之中,还必须注意根据太极拳的独特要领的体现。把要领落实到每个步骤之中。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的认真钻研和实践:
        (一)重视缠丝劲的锻炼。缠丝劲,根据动作方位变化分作里外,上下,进退、左右、大小等缠绕方式。但总的以顺缠、逆缠为最基本的缠法。手顺缠劲:手往外旋转,以小指为主,大指合,余指依次跟上为 顺缠,手逆缠丝:手由外向里旋转,以大指为主,余指依次跟上,小指合,掌心虚,为逆缠。腿顺缠丝: 内劲由腰隙经大腿根,向上而外,经环跳大再往内下斜缠至足根,分注足五趾肚。以膝头向裆外旋转为顺缠。相反为逆缠。
        手、腿顺逆缠丝,不论顺缠、逆缠、或双顺、双逆等等,变化虽然复杂但都是在开合中变化,或开或 合,或开中寓合,合中寓开。都是在螺旋中进行的。 所以陈鑫说:“一虚一实、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另外手在运转时,中指领住左右四指,如写毛笔字运用笔尖的中锋
        及边锋一样以求笔道圆润。手的运转也是中指领(中气、中正劲)在手臂外旋顺缠及手臂内旋
        逆缠的情况下旋转运动。在技击中如果善于运用这种顺逆缠丝劲,就可以在散打中避免硬顶硬抗直出直入以体力取胜的拙力,而便于避实就虚、化去对手来劲,实现化打结合,然后乘机制敌。为此,在陈氏太极拳中任何招式任何部位的动作,一概走缠丝劲,绝无例外。但必须注意全身的动作配合适当,走缠丝劲不一定动作有多么大,有时走缠丝劲与没走缠丝劲从外表看差别很小,只要走得适当就行了,多余的晃动和旋转反而有害处。为什么要运劲走缠丝呢?现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原来在人日常生活中所自然形成的动作一般说来都走直线——由起点迳直到终点,因为这样最节约时间和力量。在平常肢体动作或拿动什么物件时,不会感到有什么缺陷或不方便,但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发现有问题。例如:向前用力推挤什么东西,突然推空了(用力过大被推掉或外力很快移开〉 就会使全身一下子失去平衡。较轻的可以依靠前庭分析器的无条件反射的调整而不致被摔倒(平衡的机能可以经过训练建立并加强有关的条件反射,其基础则属于无条件反射),较重的则不免跌一跤。
        平时练拳中出现的劲断、劲散、劲僵都是由于没有运用缠丝劲的后果。动作不能连贯就叫劲断,肢体动作不能完整地协调、平衡不能十分稳定就叫做劲散,用力僵滞不能随机变化就叫做劲僵。劲断、劲散、劲 僵在推手或搏斗时就处于劣势,处于劣势则背劲。当与对手相持时,在着力点相接触的部位顺其用力方向随势移动而加以侧向的力量,则可能使其用力方向改变,而着力点落空失效,甚至全身动作失调平衡受到破坏〔即劲断、劲散〉。如此我方动作必须走曲线,而且对手为了避免劲断、劲散,也必须转换原着力点的用劲方向,跟踪前进,也用曲线求胜。互相化劲发劲,连续进行,互相生剋,经过较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缠丝劲。通常讲的“横破直”、“直破横”的法则,也必须走螺旋劲,否则仍容易出现顶抗之劲。
        (二)始终保持气沉丹田、尾闾中正,以保持重心稳定和身躯转动灵活。人的重心约在小腹部位(直立时为准〉,在转动身躯时如果不能保持上述要求则重心必然偏重一方不能灵活转动,在接受外力或发力 制敌时就不能迅速地变换自己“力点”以躲避对手来劲,也不能迅速跟踪对手的变化而致胜。因此,在拳式锻炼以及推手、散手任何动作中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则。
        (三)含胸塌腰、沉肩坠肘,肘不贴肋,以保持 上肢动作的灵活而处于有利形势。为了使气沉丹田,气不上涌,必须使前胸略含、腰部下塌、腹压下沉,以配合尾闾中正稳定重心并保证动作灵活。沉肩坠肘、肘不贴肋是在运动时保持上下(肩、胯、肘、膝、手、脚)相合的条件下运劲发力,保证动作灵活自如,不致因肩肘被逼被拿而受制于人。
        (四)扣裆松跨,练走低架使下盘坚实稳定。扣裆、松胯、双膝弯曲,则站立稳定而转动灵活,在接受外力或与对手贴身时易于占取有利形势,所以任何讲求内劲的拳术〈如形意、八卦、通背等)都没有双腿绷直的姿势。
        (五)注意锻炼整体劲。劲由足起,劲由脊发,腰腹为动作枢纽,全身用劲合一,化劲与发劲相连接, 攻守统一。发劲时一定要做到“周身一家”,练习用丹田带动发整体劲。
        (六)苦练与巧练相结合。技击基本功的锻炼,要坚持“苦练不死练,巧练不取巧”。敌我搏斗,主要靠勇敢,但是光凭勇敢没有过硬的技术也不行,有了勇敢再加上过硬的技术就如虎添翼。像拳式、单式的基本动作要灵活协调,一定要练得很熟,每一动作运劲发劲要走捷径,要快、狠、猛、准,精通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不管遇到什么敌人都有办法对付。要练出过硬的技术,不苦练不行。练的时候快、慢、刚、 柔、蓄、发、松活弹抖都不能忽视。只练慢不练快,进攻速度慢,敌人容易防备;只练柔不练刚,发劲时对敌人威胁不大;只练快不练慢,运发劲动作路线远,对劲体会不深,快是在慢动作逐渐熟练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情况下的快;刚是在柔的基础上所练的缠绵弹抖的刚。所以要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刚柔、轻沉、蓄发随意,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不受任何限制。要练出这些硬功夫,就要靠天长日久地练。苦练要动脑子,不要成了死练,这就是苦练加巧练。练的动作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目的非常明确,不能像京剧演员耍的花枪一样,耍得很活,但在技击上没用,力量不够,中看不中用。 所以要苦练不死练,巧练不取巧。
        陈照奎资料:
        陈照奎(1928年1月24日——1981年5月7日),祖籍温县陈家沟,随父定居北京。
        为陈氏第十八代的代表人物,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先生是著名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的幼子,四岁随父赴北京,七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功夫可达出神入化境地。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