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 · 法不离无为——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1-12-07 1806 次查看

        法不离动静,道不离阴阳
        太极本为无为,进入两仪境界则自生有为,有为又可化生有为。
        所以,太极的修为方法,就是无为而为,有无相生。它是自然的,不是自主的。而两仪的修为∶阴主静,静极生动,动以生阳;阳主动,动极归静,静以生阴。这就是阴阳相生之理。
        天地为动静之本,动静交炼。法不离动静,动静为太极之体用;道不离阴阳,阴阳为动静之用;形神双修,形神为人生之本来。
        这就是说,一动一静是道家太极学的修为之本。
        所以,太极之修为,都在动静之间。发功最初为外动,即形动;由外动到内动,由动归静,动静相兼,这是修为的基本之理。
        动静之中寓修为大道
        动静是相对待的,也是相统一的。它又有阴阳、刚柔之称。《易·系辞上传》云∶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有常,阴阳有序,刚柔分司,阴阳以象。故在修为中,动静为阴阳之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邵子有解注谓∶
        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故太极动静,由阴阳化生。静动之极,阴阳反成。所以天地之道,由动静而生。动静本法道、法天而成。《庄子·刻意》 中说∶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静一而不变,…动而以天行。
        静而法阴,故静一而不变;动以象阳,故动而如天行。动者有作之行,静者无为之象。所以,动静之中寓有修为大道。
        动中之静为真静,静中之动为真动
        动为静之对,静为动之对。动为静之用,静为动之体。所以,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静以生动,静为动之源,静中有动;动极生静,动为静之本,动中有静。无静便无所谓动,无动亦无所谓静。动中之静为真静,静中之动为真动。
        动以炼运,重在炼命;静以摄养,重在修性。功以动而始发,功以静而得生;功以动得,功以静成。
        功在动静中生、长、得、成。因此,修为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动静。故动静者,三才之大道也。
        动静过则阴阳伤
        认识了动静的对待关系后,在炼功中,你就不能总是想着动。动虽然能盛气,但也会耗气。在修为中,动静正好相反相成。如果炼功时人为地去追求动或静,都是错误的。
        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动静过则阴阳伤。"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
        所以,修为应动静相宜。修自静起,亦自静终。法以动得,亦以动灭。整个修为的过程如此,修为的每一步亦如此。
        太极大道之修为,从十方无极裆到九宫太极架,便是静起静终。第二步修为又自静起,此后亦必静归。大道以静开始,最后以静了结。
        当炼功从一个阶段走向下一个阶段后,你就能体会到动静之间的关系了,理解动静之理和动静之趣。
        道兴无为,虚无自然
        从动静到有无、有和无又成一对待。一是有为,一是无为。因此,对待之中又产生一个对待。
        太极修为强调无为自生有为,有为化生有为,从有为又自归无为,这是符合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的自然之道的。古来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天道的规律,这个有无相生的过程,就是修为的全过程。
        《太平经》上讲∶
        道兴无为,虚无自然。
        因此,若能无为而为,则自得天然。无为为大道大德。
        《庄子》中说∶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因此,无为而为,是为大道之修,是为真为。而有为之为,人为难图。
        《大乘起信论》云∶
        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故曰无常。
        所以,有为之为,是为非为。修无为之法,一定要处于无为状态,人机不动,则天机自动;若人为引动,人机妄动,则天机自然不动。那么此动便不是真动。
        比如,道家认为人体有二十四部大脉,脉络通与不通,与炼不炼功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哪一条脉应该通,或哪一条脉已经通了,你自己并不知道。如果自然地行气,气机会自动地去通能够通或应该通的脉。若人为地引气,就可能造成堵气、岔气等后果。所以,必须无为而为。
        无为始含本来自然之有为。
        无为自生有为,无为自得其为,无为自适其为,无为自为所为,无为自为欲为,无为自为当为。
        唯无为而无可不为,故无为无所不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