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老师学拳算起,至今已是四十五载光阴。虽然先师已逝去二十九年,我仍遵照老师的教导,从不三心二意,认准先师指明的道路,严格要求自己,一路走到底,从不怀疑。对汪脉同根同源者,永抱虚心以学之;对汪脉以外的太极拳门派,取其长,补己短,不言人非。虽年过古稀,仍在太极之路上求索,力争能走得更深些、更远些,不负先师教诲之恩。
高老师文化虽不高,但他爱钻研,多从实践中分析问题。他善于在不知不觉间控制对方,使人陷入被动,有劲儿不得使。神意、动作之灵敏,难以用语言表达,全身处处皆能发人。
我练拳四十余年,虽略有心得,然仍自觉与先师相差甚远。四十年来,不论是 自己演练拳架,还是与友人交流技艺,总以先师所说所教为原则,反复揣摩。
现将记忆中先师的教诲,整理归纳数条,尽量保留原话,与同好共享,以表对先师的缅怀之情。若能因此令习拳者有所借鉴,则此道不绝,我愿已足。
一、拳架子
1、练架子,要把头虚领起来。低头猫腰技术不高。
2、胯以上要直,胳肢窝里夹着个鸡蛋,不能夹破了,也不能掉了。肩膀关节要松开,主要是小臂动。
3、两手抱球是双护肘,要成球形,里边是气、是水。劲大了,气和水就跑了,掤劲就没了。另外,别把气球掉了。
4、上下轴放正了,手脚动是轴先动。
5、内外合:内合是神意气合,外合是手和脚合,肘和膝合,肩和胯合。
6、三尖要相照,手尖脚尖鼻子尖不能拧着,要方向一致。
7、别练半截拳,把气松下去,下盘稳才行。定式时把气松出去,收回来。
8、肩、肘、腕、胯、腰、膝到脚都得松,不是耷拉胳膊,而是用神意气走架子。松是沉的。沉也是一种劲,叫松沉劲。
9、盘架子得把手、拳伸出去(指的是内气,不是杵人),越远越好。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出去了,再把出去的东西收回来。把关节抻长,总揪着筋不行。(不能用拙力,不能忘了松肩垂肘,是神意气放远)
10、 虚实要分清,左实右必虚,右实左必虚。实中也有虚,虚中也有实。以弓步为例,前腿膝盖一虚提,就是实变虚,后腿则是虚变实。
11、盘架子要把腰练活,练拳不活腰,终生艺难高。
12、手是两扇门,肩膀要松开,学螳螂。
13、尾闾要松着下垂,不能撅着屁股。
14、练拳是神意走,气自然跟上,别走死拳,练死架子。练完拳感到全身舒服轻松。
15、拳架子一招一式,变化很多,在哪儿停都能发人。用心体会,用心练,举手投足都含着攻防之意。
16、练拳似有人,要揣摩每个式子的用意,那儿是防?哪是攻?别瞎练,要想像着练拳。
17、养生不要把手伸直,伸直了内气就放出去了。含在手心里,手心里含着一小团气儿。
18、练技击的,到姿势结束也就是定式时,内气一松散,马上再把意气收回来。
19、虽是呼吸自然,长期松柔慢匀地盘架子,身上自会有气动之感,不能用意去追,追严重了,气滞在哪儿,哪儿就难受。
二、关于中
20、周身合适,圆活自如,自自然然,中就算藏好了。
21、与人一接手,我什么都没了。
22、我把中揣兜里了。
23、内气像血压表的水银柱,能上能下。
24、用手势变化,改换手形,对方摸不着中。腕子活点儿。
25、松活才能藏好自己的中,全身松活。
26、对方摸哪儿,哪儿就空。对方就是摸不着我的中。
27、我和你接手,用手腕空,你扶我胳膊,我用肘空,用肩空,用竖轴空,别显出形来,心里动一点点儿就行,做到无形无象。
28、腰松是关键,所有关节都松开,学柳条儿。
29、空和散是两件事儿,要分得开,还得连得上。引和发,合与开,要研究。
三、关于接手
30、从侧面接,别接对方的劲头儿,接他的边儿。
31、微微地滚着接,用圆弧接。(指的是接触的一刹那,要紧凑,看不出来才妙。)
32、用点接手,在点上用掤捋挤按等劲儿,大小有学问。
33、接触点上不叫劲,他要哪儿给他哪儿,虚处找他。
34、手腕活,掤捋挤按随对方变化而变化,要做到无过无不及。
35、用神意接,不要给劲。
36、接手不是乱动、妄动,而是自己得机得势。
四、关于发劲
37、像牛用意一伸脖子,(但别变成低头猫腰),全身向前一松。
38、左右弓步,虚前腿,劲就出去了。
39、腰长一下,气一后贴,再向前松,劲也出去了。(劲由脊发)
40、肩头内扣,含胸也能发劲,肩胛骨是活的。
41、肘劲,是八种劲中十分重要的劲,在肩腰胯做后援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方向不同的劲。下边这些劲都得松活放出。捅劲,斩劲,撩劲,撇劲,刀劲,挫劲,研磨劲,拽劲,迎门肘,侧击肘,后击肘等。
42、指哪儿打哪儿。活于腕,发于肘。手指方向,把肘放出去。一起指也行,单个指也行,五指能脂出五个方向。
43、胯劲,胳膊引、眼神引都能发出劲。他手一按我肩,把被按的肩膀下面的胳膊一动,也可以指哪儿打哪儿。神意领比较好。如果他抓我大臂,小臂就指哪儿打哪儿。肩胯要用意合好,不能在接触点上干活儿。
44、气要能上能下,平常气就是在下边,在丹田,还能下到脚心,向外一松散,就能把劲松散出去了。
45、过去地主收租子的杆称,中间有个细孔,里边有水银,放粮时,称砣总是高高的,收租时称砣老是低的。我给你讲这个,是让你知道,内气就像那水银,能动。
46、哈拉巴(肩胛骨)是胳膊的根儿,它摧着手发劲。
47、胯是腿的根,胯有劲儿。农民扫场,扫灰、扫麦肤子用胳膊扫行,要是扫厚厚的麦粒,就得用胯劲,腰劲。分脚、踢腿、蹬、踏等也是由胯发动。
48、人身五张弓,弓中间就是中节,一松一紧就是发劲。松不透,也不会有冷脆劲。
49、没有手,别想接点,往他身后看,把肘松出去。
50、发劲先往他脚后跟后边一点儿看,再平放。都是用意。画一个对勾。上下左右都一样。
51、引一下,再发劲,引大了人家就跟进来了,引小了顶上了,引和发要拿捏火候。
52、要点,刺点,不要直杵,是绵花劲儿。手要松软,指头能沾住他的皮,走他的皮,内劲才能渗得进去。
53、接点就是称杆上的“星儿”,又是称砣的绳,只许轻轻地拨弄。不过是“星”里“星”外的事儿,这才是四两拨千斤的妙手。
54、人身子就是个球,这球可大可小。和别人搭手,根据对方来势,决定自己这个球滚动的大小和方向。要想微妙,就得把自己的球变成小米粒。
55、和对方接手,刚一挨就拧钻把劲放出去,就是螺旋劲。
56、和对方一接触,就滚他的球,一停,立刻五弓齐发,或只使肩肘劲,把对方发出。
57、掤圆了,上下轴放正,重心维持好,别人一碰就炸。
58、碰劲,下肢的关节像有润滑油,中向前一动,用中碰对方的中,不是手、胳膊用劲,而是球的后边儿向前。
(一)关于“其根在脚”
《太极拳术十要》(杨澄浦)讲:“其根在脚。”太极拳修炼的基本功须从脚开始,也就是从站开始。桩功的基本形态就是站。故俗称:站桩。实践证明,无极桩功、浑圆桩功乃至整个太极拳修炼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不会站”所致。究其原因,是在站中没有寻求到脚下的真意。没有体悟到脚下与大地相系相合的“滋味”。也就没有真正找到脚下的那个“根”。
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把“其根在脚”理解为脚下用力踩地而扎“根”,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其根在脚”之真义是脚下虚空不用力。“其根在脚”之根字应作“根本”之释解。换言之,太极内功修为有得,其根本就在于脚下的彻底解放!
故此,太极内功修为不但要做到“太极无手”,亦要做到“太极无脚”。太极桩功修炼的一个核心主旨就是把脚站“无”。
(二)关于“三空”
我所传承的太极内功要求通过桩功的修为,要做到“三空”即:空手、空胸、空脚。
诚然“三空”是太极桩功修炼的重要内容,然而并非是修为的目的。“三空”是为了达到“空出不空”。在太极内功修为中要牢牢把握住抓因而得果,这是内功修为有得的重要法门。因此,空为因,不空即果。
所谓“三空”是指:手之劳宫穴,胸部膻中穴,脚之涌泉穴要有虚含而空无之意。为此就必须做到:手不掛力;胸不着力;脚不用力。亦即拳论所云:用意不用力。
所言之用意即:手空而不空意如握球;胸空而不空意似含球;脚空而不空意在踏球。
只有做到用意不用力,手、胸、脚人身之上、中、下空而不空,从而做到“形空意不空”“形松意要紧”。上下相随,空出一气,意气合一,一气周流。从而空出意气之真实。正可谓:真空出妙有,无而生万有。
如此,方能成就黄帝内经所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也正是太极桩功修为的理论基础及核心主旨。
(三)真太极真传三句话
一.真太极有拳无我,是拳的演练,并非我的表现。
亦如梅兰芳大师曾说:唱戏不唱我。
故太极内功是:无我之功。
二.真太极用“我”演拳,就必须把我“抖落开”。
“抖、落、开”这三个字是北京老话常说的一句谚语。梅兰芳先生当年反复强调唱戏必须把自己“抖落开”。
把“我”抖落开了,就能把“我”抖落无了,把拳抖落有了。
故:拳是“无我”结的果,无我是“抖落开”的结果。
三.真太极“用意不用力”。不动心而用意,不用力而懂劲。拳在心里出,不在手上找。心中出拳意,真空生妙有。
借老北京一句老话:“凡事心里劲”。心里出劲身上用。
故太极内劲:出于心,落于身。
牢记真传三句话:
拳 无 我
抖 落 开
心 里 劲。
(四)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我所传承的太极拳内功修炼,就是始于太极桩功,并以桩功为主 线,贯穿于拳修的全过程,始终遵循太极阴阳之理法,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之修炼法则,即:一个中心“中正安舒”。三个基本点:“静心凝神、呼吸自然、周身松通”。认真恪守“一求三修”之内 功心法,一求即:“处处求中”。三修即:“反向修义、借假修真、层层修分”。
恰当运用“看、听、摸、悟”之学习方法,坚定地沿着“敬、 镜、净、静、境”五步阶梯拾阶而上,自强不息,逐步登堂入室,达到阶及神明境界。
(五)推手与技击区别
太极推手绝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击。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是目的不同。
世上任何的技击术,无一不是以战胜对手为目标。目前世界上的技击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擂台比武,擂台上两人或多人进行有规则的比赛,最终以胜负定输赢。擂台之上,虽然有裁判监督,有规则约束,但在规则之内,双方均以打败对手为目的。因此,擂台比武必有胜负,最终难逃既伤人,又伤己的结局。综观不管哪种门类的擂台选手,也许曾经获得过很多鲜花掌声,到头来没有几个不是全身上下伤痕累累,病痛缠身。我的一个曾经的学生,84年获得过全国青年散打冠军。从小喜武,青年时为了争胜负而登台比武,年岁稍长,就伤痛不离身。所以,比武擂台,登得了一时,站不上一世。每打败一个对手都会付出伤己的代价。
技击术应用的另一个方面,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搏击。敌我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是异常残酷的生死之战。生死拼搏的战场上,是不讲规则的。
太极推手与散打,不是一股道上的车,不要相比,关公与秦琼不在一个朝代,他们无法见面。古琴与钢琴,水墨与油画,美声与民族,中餐与西餐,咖啡与茶。文化不同,追求不同,理念不同,需要不同。无法用此否彼,也不要用彼否此。
凡技击运动,都是有限的运动生命,拳击,散打,摔跤等等,都只能是年轻时的运动,是以付出、损耗自身的精气神为代价的运动,而太极拳、太极推手,是永远伴随着生命、不受年龄限制的运动,是无限运动,是聚精,蓄气,养神的运动,是无极限运动。
推手与技击的区别,技击追求胜负结果,推手是享受过程中的乐趣。技击如同喝水是为了解渴,推手如同品茶是为了品茶中之味。技击是以变取胜,推手是变中推不变。技击是以动制动,以刚对刚。推手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归根结底,太极推手与现代技击的追求不同。技击追求胜负结果;推手则享受不变中变的过程。两者所求的目的不同。技击以打败对手为目的,推手则以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为主旨。技击以战胜对手,获取鲜花掌声为快乐;推手以战胜自己,获得自我内心的觉知为愉悦。技击一定要打败对手,推手一定要战胜自己。总而言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两股道上的车,不要比高低快慢,各取所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