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拳架的不同层次——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1-10-06 2092 次查看

                武当太极拳拳架的不同层次
                武当太极拳的训练方式很多,包括:盘架、推手、太极球、太极剑等。盘架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法,既可作为行功,又是手、眼、身、法、步、精、气、神的综合体现。但若盘架被冠以固定的模式和意念活动,在拳法中就属于“有形有意”,这种盘架可以作为基础来训练,如想过渡到“无形无相”的高境界就很困难了。有形有意,则存在一种假设,在实战中就很难发挥出来,因为对手不会按自己想象的方法来打;遵循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从“有意”过渡到“无意”,随势打势,才能在实战时任意发挥所学。
                《内功经》有云:“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耳。后此变化无方,皆前此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盘架是太极拳修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太极拳的拳架并非一成不变,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训练要点和含义,这是跟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的最根本的区别。
                (一)松架
                松架是最初级的间架,也是最初级的层次。当今绝大部分流派的太极拳的拳架,都是采用这种形式,人们对太极拳的印象和判断,也大多是来源于对松架的认识。松是太极拳的基础,没有松就谈不上柔,没有柔又何谈刚柔相济呢?由此可见松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太极拳最初级的部分,根据这个层次就来定论太极拳,是很不准确的,我们要清楚,松只是一种手段,由松入柔才是根本目的。
                练习松架,首先要从精神和意识上放松,肌肉、骨骼、肩架都不要用多余的力,要一直松弛到神经末梢、脚尖和手尖。“松”不是懈,人不可能松到一点力都不用,那样他就无法站立于天地之间。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能做到相对的放松,不能做到绝对的放松,绝对的放松就是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种相对的放松就是我所说的“不用多余之力”。
                松,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落到实处就比较困难。这种情况我在教太极拳时遇到过很多次,学生自己觉得没用什么力,但我在旁往往还是看出他用了很多的多余之力。
                对于习练太极拳的人来讲,腰为主宰运化之枢纽,肩为四肢的根节,肘为手臂的纽带,胯为腿部的纽带,手足为神经末梢。如何使身体各部位的整体运动有效地合一,“一枝动百枝随”,一动无不动呢?比如,武当太极拳在练起式时,两手缓缓抬起之时,肩肘手局部、胯膝足、身体躯干这五张“大弓”应该如何放松,精神意识、气血等应如何调节?希望太极拳爱好者们能够参考太极拳谱中的各项要求,仔细琢磨和体会。
                传统功夫讲究至简至易,法门看似简单,但从中能生出千变万化出来。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个人能收获多少,就看其下多少功夫了。
                (二)沉架
                沉架是在松架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可以说,松不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没有真正的沉。在太极拳界,很多时候把松沉合在一起,称为“松沉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练到一定程度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刚开始训练时,松架和沉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训练方法:松劲是从松到柔,从上面一节节往下松;但沉劲是从下面一节节往下沉的(先从上面开始一节节松,而后才开始一节节沉)。
                我跟朋友们在一起探讨,有些朋友说他的太极拳不这样练,也有松沉劲,因此对我说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质疑。在我眼里,一座山峰并非只能从一个方向向上攀登,目的是攀到顶峰,人们选择的道路及方法各有不同,实际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更稳妥、更快地到达顶峰。不同的攀登道路没有对错之分,关键要看结果。太极拳修炼的每个阶段的明确性使习练者能够明白自己在这个阶段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沉架所锻炼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后面的刚架,如果缺少了沉架这一训练环节,就如同无根之木。每个训练环节都有其针对性,不要看外表,关键要看它的内涵,就像吃葡萄一样,只有吃到了葡萄,才能知道葡萄的三昧,是否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在实际运用中就会有明显的区别了。
                (三)刚架
                太极拳方面的图书众多,但谈及刚架者少之又少。我仅在太极拳大师刘晚苍前辈的书中及《武魂》杂志所登载的安道长的文章中见到提起过刚架,此外甚少见到刚架的描述及练法。太极拳之所以给大众以柔软无力的印象,可能也与刚架少为流传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人对刚架存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太极拳讲究松柔圆转,何必要练刚架呢?实则不然,刚架是伴随太极拳的产生而一直存在的,只是鲜为人知而已。太极拳其实讲究“刚柔相济”,不练刚架如何能达到刚柔相济呢?有刚无柔,则白费力气;有柔无刚,则催敌不克。
                还有些太极拳爱好者认为太极拳形如流水,柔极生刚。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谓不对,但有失偏颇。练刚架对太极拳的形如流水没有任何阻碍,它更有助于形如流水;至于柔极生刚,不是我们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所能掌握的,更何况初学者能练到极处吗?显然不能,既然达不到柔之极,又何谈由柔转刚呢?不同层次的习练者,应该依照不同层次的理论进行修炼。
                那么,到底何谓刚架?刚架是在松柔架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刚”不是指着力,也不是指发力,它是在松柔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在传统太极拳的修练体系中都有刚架的训练,这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辈需要对此认真学习,才能够把前贤们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
                武当太极拳的刚架训练涉及到的因素很多,非口传身授,难以言明。身体五张弓(指躯干和四肢)的开合、身形旋转对于刚架训练非常重要,训练时要体会身体从根到梢、一节一节之间力量的传导,用根节催,用梢节来领。
                以波浪式手部为例,通过周身旋转,用大椎把头和两肩引起,从而把两手的力量和腰部领起。我们在训练时,需要体会力量的节节贯穿,从尾闾到脊椎,然后到大椎,再传导到手,通过手的关节把力量找到位。为了让大家明白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演示时可以先把手固定住,纯用身体的力量把手推出,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手部运动的距离加大。同样,腿弓和头弓与身体整体大弓之间的劲的传导,也需要一节一节地训练,才能使劲力到位。
                武当太极拳的刚架训练,既要有神经末梢的牵引,也要有身体力量的推动,把全身整体的劲力合到一起。如上文提到的波浪式,通过神经末梢牵引自己的右手,身体要有前送之力推,脚下也要有蹬踏拧转之力,这种运劲的模式如同车子运动一样,前面车头拉着,后面还得推着,底下还有个轮子运送,那么车子的运转才能顺达。我们找劲时,感觉力量一点点地顺达了,每个关节都毫无阻滞,劲就使到一起了。
                找劲训练需要用身体来催,这同样也是一个气血渗透的过程。运劲贵乎缓,劲力慢慢地从根节往梢节传导,缓缓体会这个感觉,这一部分训练是刚架训练的第一步。第二步呢,就是找重心,身体要从空气中寻找这种感觉。过去老师常说:“真传一句话。”虽然其中关窍,几分钟就能讲明,但如果之前的基础不到位,就是花上几年时间训练刚劲,也很难达标过关。
                刚架训练主要训练筋骨的弹性、刚柔的变化,这对于发力是至关重要的。拳谱里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但箭的射程远近与弓的弹性大小关系极大。就像上面对于手部的演示,把手臂伸直,在手前方三五寸处放置一根筷子,本来手是够不到筷子的,但是通过刚架训练以后,身体的弹性大大增强,活动空间大大地加大,在发力的一瞬间,周身关节拉展开,手臂就又能弹出三五寸的长度,从而触到筷子,但整个身形看上去并没有大的运动。在旁观者看来,演示者的筋腱就如同皮筋一样,瞬间拉长。这种训练能够极大地增强身体的弹性。过去说:“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这些都是经验之谈。
                刚架训练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有柔无刚,或者有刚无柔,都不可取,笔者通过所述,希望能给习练者一点启迪。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