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揭秘太极拳“松”的玄妙面纱——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1-09-04 2081 次查看

        “松”,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法则,也是太极拳最高的修炼境界。如果练太极拳者做不到放松,就永远体会不到太极拳技击的修炼方向。所以说:太极拳的放松很重要。也正因为此故,所有习练太极拳的人们,练拳时,都竭力要求做到 “松”。
        然而,有的人在教学生时指出:练太极拳时,不要使劲,就丢荡练。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应该说是一种误导,丢荡练,不代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要想做到真正意义的放松,就首先象洪均生宗师指出的那样:“未习拳,先明理”,首先就要真正明白放松的原因和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真正实质。
        很多练外家拳的人,每当看到慢悠悠的太极拳,都说太极拳只是健身,不能实战,那么慢、那么没有力量的拳如何实战对敌?也有很多自身练习太极拳者,从缓慢轻柔的太极拳式中,也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基于此种种的原因,太极拳被最终定格为健身的拳,其实,这些都是太极拳发展的悲哀!
        太极拳能实战,这是不容置疑的定论,以前很多优秀的太极拳家们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否则,太极拳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在推崇。
        那么,缓慢柔和的太极拳究竟如何应对快速有力的拳脚攻击呢?甚至太极拳的大家先贤们都异口同声地指出太极拳要做到松透呢?这似乎与当今人们想象当中的搏击大相径庭,所以,导致很多习练太极拳的人们如坠五里烟雾一般,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想做到放松,以为自己不用力就是放松了,可归根到底,都被划为了广场太极拳操。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原因,太极拳的高手才凤毛麟角吧。
        太极拳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呢?另外,放松对于技击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和意义呢?那么,我们就从“松”中来探讨、研究一下太极拳“松”的实质吧。
        下面我大致从七个方向来探究太极拳要做到“松”的必要性。
        (一)松静:太极拳只有做到放松了,才能心静下来。也只有松静下来,内在的气血方可畅通无阻,从而达到内气贯穿,打通任督二脉,乃至大小周天。“气,虚则行”,这里所表述的“虚”,就是指身体要放松,周身各处不要有一处用力。当气血畅通后,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同时,劲力可以随心所欲,通达到周身各个部位。这就是松中求静的原因所在。
        陈长兴在太极拳要论中指出:“心为主帅。”
        万法皆由心。在实战对敌交手时,一定要做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排除所有杂念,集中精神,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所以,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之下,心不慌,意不乱,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沉静。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提到:以心行气,无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拳谚说:“心为勇性”,心到则力生胆壮。
        拳谱说:一胆,二力,三功夫,只有做到身心放松下来,才能在变化多端的实战中保持沉稳冷静,正确判断敌之虚实,使自己感觉敏锐,反应灵动,处处占尽先机。这也是武术的内三合:心到意到,即:心与意合;意到气到,即:意与气合;气到力到,即:气与力合。
        (二)松柔:柔能克刚,在实战交手中,当对方运用擒拿等技术控制我反关节时,只有做到放松,才能化解一切来力和擒拿之法。这种化解所有的控制技术的运用,在太极拳中被称作为“松柔”。
        一般在运用擒拿反关节时,往往都是稍节被锁拿,控制了对方的根节不能灵活运转,充分利用了杠杆力学原理,导致了中节形成了背离生理的反关节为控制点。所以说,被擒拿时,都是因为自身的根节不能灵活运转,才被对手锁定。
        比如:我们如果要折断一根木棍,首先要固定住木棍的两端,然后利用中间的支点将木棍折断。在交手中,擒拿也是借助了这个支点,达到了控制对手的效果。
        如此说来,如果想要化解此类的擒拿之法,首先,就要做到“松”。我在这里给大家详细地分析一下,被擒拿后所应采取的几种化解之道。
        被擒拿时所应采取的手段,无非是想化解对方的作用力。要想化解来力,主要是在所擒拿的肢体中,从稍节、中节、根节这三个部位找到解脱的点。要想在其任何一点得到解脱,首先都是要松。当其中三节的任何一点有松动后,其所擒拿的力量就会失去支点和作用,所以,放松是化解所有来力和擒拿的必要手段。
        1、稍节的化法: 当对方采住我的腕关节时,不等对方完全牢牢地控制的刹那间,被锁拿
        之手不管是手指领劲还是收肘领劲,也不管是正旋或反旋,只要被锁扣之点能放松下来,对方就会感觉到其控制点就如同抓到一把水一样,有力无所使。另外,由于领劲的原因,我想解脱的力点,就会像水一样从其锁扣的手中顺势而出。
        很多人这时候往往都会本能地用力反抗,这是错误的应对方法措施。原因是:你越用力,
        你的胳膊所产生的抗力都是横力,即使是手走螺旋,也会相对加大解脱的阻力,如果力量大,也许可以摆脱这种锁扣力,如果力量小的话,则很难解脱。
        相反的,当你被锁扣的胳膊放松后,手走螺旋领劲,则就很容易解脱。这就好比在浓密的丛林拖一条绳子一样,绳子好比是胳膊,自然会放松。拖拉的劲就好比领劲一样,即使再怎么弯曲行进或有路障,绳子都会顺其自然很容易地被拉出。假如,你所拖拉的不是一根绳子,而是一根长长的树木话,因为树木本身坚硬,不能像绳子那样松软,就是力量再大,因为路障产生阻力和不能弯曲的原因,也很难将树木拖走。这就是松与硬的原因。
        2、中节的化法:中节的挒劲,在太极拳中,一般都形象地比喻为力学的杠杆支点。就是因
        为这个支点所产生的效果反应,才导致挒劲的形成,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个支点所起到的作用,才导致其整个臂膀被擒拿控制。
        要想化解这个部位的控制,也需要放松,当肘关节的支点柔软后,这个支点就会松动,肘关节部位就会在立体360度一周中产生移动和旋转,这样,肘关节活动的范围就会增大,对方就会很难控制住肘关节这个点,如此,擒拿就迎刃而解了。
        3、根节的化法:另外一点,当胳膊被擒拿后,是因为自己身体的重量和生理的结构等原因,才导致被擒拿,这种类型一般都是因为根节僵滞所导致的结果。什么是自己身体的重量和生理的结构呢?
        所谓的自己身体重量而导致的擒拿,就是当对方利用象背负摔之类的反关节擒拿或背摔时,此类的拿法,就是借助于对方身体下沉的重量,使胳膊不能随意旋转,来达到控制对手反关节的目的。如果被控制时身体自转螺旋,就会使根节活脱,从而导致中节的支点被破坏。
        另外, 诸如很多的拿法都是利用生理结构,使对方无法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不能灵活转换而导致的擒拿。因为身体各个关节、骨骼,都有屈伸和顺逆,如果背离了生理,超越其极限,就会被对方控制。这些擒拿之法,只要腰裆松开,根节就会活脱起来,如果根节松开,其控制点和锁扣点都将失去擒拿效能。
        (三)松活:拳法在实战中,普遍要求做到身手灵活。一个“活”字,在拳法的修炼中,其实包含了武术的手、眼、身、法、步的轻灵和敏捷。想要真正做到拳法的灵活、敏捷,周身“松”不下来,一切都是枉然。在行拳走架时,要做到时时处处地放松,松的越好,相对用的力就越小,身手就越轻灵,周身才能“灵活”起来。
        在交手中,若能放松下来,就能听住对方的来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能听住来力,就能达到粘黏连随、因势利导的目的,不仅可以使对方的来力走空,同时,也可以随机而动,后发制人,渐渐达到太极拳的懂劲阶段。所以,太极拳要求越放松越好,也是出于这种原因之一。
        相反的,如果松不下来,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僵硬,僵硬后,反应就不会灵敏,更别想听住来力,也做不到粘黏连随,如此,太极拳的一切应用都成为了泡影。所以说:太极拳松不下来,就永远练不出真正的太极功夫,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一句就是太极拳修炼到最高境界的轻灵听劲和懂劲的高级阶段。希望习练太极拳者,多加体悟。
        (四)松快:都说:天下武功,惟快不破。在技击中,出击时要求快速有力。快,使对手难以防守;快,进攻的时候才有助于产生大力。杨少侯曾经说过:“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要想出手快捷速猛,首先就要做到以“松”为先导,所以说:“松”是快的根源。
        为什么松开之后,出手才能快捷有力呢?从生理的角度讲,肢体放松后,周身不僵滞,便于机动灵活的出击,这是人体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如果,筋、肌肉僵硬,出手时的速度和力量就会受到牵制。所以说,能放松,在实战的时候就会加大攻击的速度和力量。
        在柔和缓慢的太极拳练习中,外表上看似轻柔缓慢,其实,都是在待机而动。通过长久的拳架锻炼,达到肢体放松后,周身各处都处在随机而动的最佳状态之中。 “静如山岳,动如脱兔”,看外表安逸轻松,实则内含玄机。
        (五)松空:太极拳的“空”,就是在散打或推手时,对方的来力,在触及到身体的瞬间,身体内在产生了螺旋自转,将来力引进落空,形成了虚实的转换,有的人称之为“丹田内转”。所以,很多太极拳的高手,当来力触及身体时,给对手的感觉身体像棉絮一样,其实,这就是“松空”的现象。
        太极拳的“松”,在推手和散手的实战中很是关键。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在与别人推手时,由于对方力大而不能化解者,都是做不到放松之故。
        王宗岳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方为懂劲。”这里提到的双重之病,就是双方在交手时,都很用力,形成了僵持的顶牛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出现,就是任何一方都不懂阴阳虚实的变化。也就是说:双方都不懂得太极拳运化!
        为什么会下这种结论?因为太极拳就是讲究阴阳的变化,也就是虚实的变化。顶牛的现象,就是双方都在用力,也就是说,都是“实”的,而没有“虚”的运用,所以说,双重就是不懂太极拳。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几句话,其实就是虚实的经典理论,他明确地指出了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要领。
        这六句真言,明确地指出了太极拳左右、上下、进退的虚实变化规律。
        “左重则左虚”这句指出了在交手时,当我的左侧受到大力来犯时,则左侧的部位就要是“虚”空的,也就是说,不要用力抵抗。有人会质疑,对方大力进犯,还要不用力,这不是更加使对手得逞么?其实,这种思想错了,这就是太极拳所谓的引进落空的具体体现。当对手大力来犯时,其对手不仅上肢在用力,同时,其下盘也会产生相对应的支撑力,如果我受力的点顺势松开,变化成虚空之象,就会使对方的来力无所适从,而被引进走空,同时,也会使其下盘的稳定受到破坏,导致对方重心前倾,以致落败。
        “右沉则右杳”。这一句是指出了,当右侧来力大的时候,右侧就是虚空的,其中道理与左相同。此句与上一句虽然是左右的对应,但左右形成的变化,就是阴阳虚实的变化。当对方双手同时揪抓我时,哪面的力大,哪面就是虚空的,哪面就要松开。这就是左右阴阳的变化之法。如果对方单手揪抓,这个被揪抓的点,也要有虚实,这些虚实的变化,都来自于松腰、松胯,形成了自转的螺旋转换,来达到使来力走空的现象。如果,腰、胯松不开,就做不到引进落空,所以,“松”是关键,只有做到“松”,才能使来力落空。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四句就是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经典理论。
        能放松,在对手的拳腿攻击时,就能与其来力相合,做到借力打力,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妙。王宗岳在《打手歌》中提出:“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如果松不开,就不可能做到粘黏连随,松不开,就做不到舍己从人和随曲就伸!如果做不到粘黏连随、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就不可能与来力形成合力,更谈不上引进落空。
        太极拳能做到放松,在劲力的运用上,就是“虚”的体现。这样,就可以使对手看不出一点行迹,摸不清我的虚实,在实战中,就会占据主动。《孙子兵法》在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所以说:“松”是首要的关键之匙,这把钥匙就是开启太极拳技击术的关键所在。
        (六)松沉:“松沉”,习练太极拳的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之为一种劲,叫做“松沉劲”。它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力运用方法。这种力的产生,主要是周身放松,身体自然沉裆塌劲,从内气的运行,以及借助于身体重量沉劲下塌所产生的作用力。一般称之为“松沉劲”。这种“松沉劲”也包含着阴阳。
        “松沉劲”不仅在攻击对手时,需要周身做到放松,沉裆塌劲,而且在防守时,当对方大力推按来时,也要周身放松、沉劲下塌,掤住对方的来力,配合腰裆转换和身体自转的虚实,化解对方的来力。如果松不开,身体就会僵硬,身体僵硬,身体就会像一根木棍子一样,劲力就沉不下来,在防守时,就会被来力推动,在进攻时,也推不动对手。这些都是身体没能松开的原因所致。
        另外,肢体如果放松不了,手法和身法的力就作用不到对方的肢体。因为自己的肢体是僵硬的,僵硬的肢体是因为自身的有力控制的原因,达不到粘黏连随,更不能舍己从人,其力都是用犟劲,所以说:松不开的劲,都是犟劲,也就是说这种劲力再大,也是不可取的。
        有的人会问:放松后,如何能产生力?其实,肢体放松后,力来自于自身肢体的重量。当自身的腰裆、肩关节等身体各处松开后,周身就会灵活运转,肢体的重量就会粘附在对手的身体之上,难于摆脱。这种自然而然的力,就产生于“松”。
        (七)松通:太极拳的技击,必须使劲力节节贯穿,周身各部位都可以随意达到技击的效果,就必须做到“松”。这就是太极拳所谓的“挨到何处何处击” ,“处处有掤劲”的松通阶段。
        只有周身放松后,劲力才能直达末梢。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放松,内气才会通达到身体的各部位乃至梢节。
        比如,当我用右拳攻击对手时,对方抓住或格挡住我的小臂,致使我的右拳走空,我顺势右小臂放松,以肘为击打点,继续顺势用肘法靠击对方;如果对方化开我的肘攻,我顺势右臂整体放松,微微掤住对方的接触点,腰裆转换,继续以右肩靠击等。这就是拳法所提到的节节贯穿。
        太极拳在出手时,要求手领肘、肘领肩;收手时,要求肩领肘、肘领手,讲究的是:节节贯穿。所以说,太极拳只有做到放松,才能劲力通达,这就是太极拳的松通之道。
        基于如上的种种原因,所以,太极拳在行拳走架或对抗中,要求松之又松,不使用犟力。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遇刚则柔,遇柔则刚,刚柔相济,才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之道。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