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练习之动静开合——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1-07-21 1991 次查看

        中老年人学太极拳姿势动作时,先要学相关理论,即学太极拳锻炼的规律。懂规律,则知其所以然,能有所适从,规范自在,可事半功倍,收太极拳益寿延年之功。要练好太极拳,先要了解动静开合的规律。
        一、动之则开,静之则合
        《太极拳论》第一句就指出:“太极者,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理论的渊源,是对练拳规律的高度概括。
        动,就是打拳时肢体不断改变姿势,但动是有强度变化的,可以成实也可以成刚。
        静,就是打拳时,不想事,不谈话,身体放松,呼吸自然等。不像其他场合身体的静,则真是“肢体不动”。静是有深度之分,可以是虚也可以是柔。打拳要有实虚,先辈拳家曾说:“开合虚实乃太极拳之经(原则)也”。太极拳的动静,是有意识、有神情和记忆的,如果静到“无我”,“无意识界”,就不能打拳了。
        开,是“用意”(即用意念和想像)由腰脊内部动起,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动到周身和四肢末梢掌指成实是开。
        合,与开相接,掌指成虚,同样由使气收回腰脊内部,是合。腰脊主宰着动开、合回,循环往复,连绵不断,直到一套拳的结束。捋挤按、进退转换等全部姿势动作,皆由开合组成,是太极拳的主要内容。“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的一开一合,是太极拳的独特动法,是保证动静互有平衡统一的条件。太极拳就是由这些要领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太极拳的动法,能使身体的静保持不变,身体动的同时,成为“静中触动,动犹静”,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互有平衡统一,这就是太极拳的规律,存在于打拳全过程。
        开合体现动静,“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有大有小,因方向角度不同,有时翻转着开,翻转着合,或“开了再开”,“合了再合”。但都是开合互有平衡统一。开合组成捋挤按、进退转换等全部姿势动作。由开或合组成的动作,叫“定势”。由开组成的“定势”,则“开中有合”,“实中有虚”;由合组成的“定势”则“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定势”之间也是由开合,或“再开”、“再合”,互相连接。全部姿势动作的线路,都是面向八方的开合。开合是太极拳的主体。
        四肢展现的开合,在练拳中显得很重要。上肢由内向外弧形展伸,意达指尖,是开,如组成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开势动作。由指掌末梢向内弧形收缩,回到腰脊内部,是合,如组成手挥琵琶、捋、挤等合势动作。四肢线路,就是面向八方的开合。用上肢开合使形气兼得,则事半功倍,是上乘方法。下肢的进步、退步、侧步、分脚、踢脚、扬脚是开,收脚、跟步、虚步、落脚是合。有时虚实转换,就是开合。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脚的方向、角度、宽长距离。前脚是方向,后脚与前脚约成35度角。宽与肩同,步幅长短,视架子高低而定,架子高则步幅短,架子低则步幅长,即抬腿落下,舒直的同时着地。就是合适的步幅,开步皆如此。双脚开合是基础,必须掌握好。四肢上下相应开合,周身和谐统一,每个姿势都“中正安舒”,是打太极拳合乎规范的主要标志。上肢双臂开合,两脚猫步(也是开合),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学会“用意”开合,就学会了太极拳的主要部分。先分别学练猫步的起落,使与上肢开合同步。对要领有所领悟后,开始学套路如24式的姿势动作,这是学会太极拳的高效捷径。
        三、动皆开,静皆合
        太极拳的“用意”,动静开合,即意、气、形、神,是彻底的全面的身体运动。动则周身上下左右表里内外,皆动皆开,无处不动不开。静也如此,周身皆静皆合,无处不静不合。
        动静开合的循环往复,与身体的神经、气血、呼吸开合的循环往复有相辅相成、强源固本的作用。而动静互有平衡统一,是身体生长发展的最佳过程。因此说太极拳是健康长寿运动的第一选择,也不为过。
        学懂动静,学会“用意”,学会开合,掌握规律,则动作自如,“动即是法”,升堂入室,进入太极拳殿堂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