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武术门派,其标准的制定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确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太极拳又发展出了众多的分支。就是因为这种分支形成的变化,使太极拳的衡量标准失去了尺度。
各有各的老师,标准如何来衡量?追溯数百年前古老的打法虽说不现实,但是如果以太极拳的组成部分和身法标准来衡量,是可以做到各式太极拳同台竞赛的。
太极拳的组成部分:导引术、吐纳术、武术、中医经络学、道家阴阳哲学。这些基础的“组成部分”能与太极拳的“养练结合”相呼应,就是很出色的太极拳。
练太极拳的作用有三:养生、健身、技击。为什么把养生作用放在首位呢?原因有二:
一是太极拳祖师爷们告诫人们,练拳的目的应该是养生,如,张三丰祖师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先师也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二是由于时代发展与进步,使太极拳健身不如田径体操,以太极拳技击又不如现代枪炮。而太极拳养生是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完成的,既健身又养生,一举两得。还没有什么运动项目可替代它,于是太极拳养生成为当今世界以运动方式养生之最佳选择。
之所以太极拳养生最好,是因为它是以练意练气为主的内家拳,通过演练拳架套路(调形)、呼吸(调息)和神意内敛(调心)等技法,来培补人的精气神,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如果只盘拳架套路(调形),不进行调息调心,也仅仅只起健身作用,因此练太极拳必须注重内在意气的修炼。
太极拳怎样内炼行气呢?其道理已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清楚了:“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太极拳行气之法须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为依据,从拳经的原字原意去体悟,才不会走错路。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盘好架子,以求达到身法正确,动作标准,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对、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顺、腰要塞、臀要敛、裆要圆、腿要曲。
这“二十要”包括了太极拳形体动作从头顶到手脚的基本要求。只有先做到“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屈膝沉胯、气沉丹田”等基本身法要求,才能进一步往更深一层次的行拳套路和功法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