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分陰陽,陰陽分五行,五行列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化生之大體備矣。
人之性爲太極,神氣爲陰陽,五行八卦則爲筋骨皮毛之屬,愈生而愈粗,愈到而愈細。性之動爲心,存其心爲意,意以存神,神以運氣,氣以運動骨肉,形之於身則爲拳架焉。拳之靜止爲太極,動則分陰陽,開合,呼吸,蓄發,卷舒,皆陰陽也,進退,左右,中定爲五行,掤、捋、擠、按、採、列、肘、靠爲八卦,五行之運行於八卦,八卦之中亦有五行,故謂棚、捋、擠、按、中定亦爲火、金、木、水、土,拳中掤勁中虛,其勢炎上,按勁中滿,其勢就下,擠勁發於腳,如春雷之動地、捋勁順於上,如西風之揠草,中定定於中,則如高山巍巍,峻拔不可移也。
人之性稟之於天,實無所不全,而神氣則稟之於陰陽五行,而有偏正強弱之分矣,練拳之旨,在於弱者使強,偏者使正而已。物之不正者,削之可使正,補之亦可使正,練拳之道,補之爲主焉。人欲大其用,故欲強其體,如欲長其生,則當嗇其用,每見弱者多嗇,而強者易亢,是以強者反難保其體也。如能平其氣而強之,則雖強而不亢,故能大其用而亦長其生矣。
生而氣平者有之,不平者爲多也。所謂不平者,其氣質偏於五行之一偶也。其氣如偏,則爲勁亦然,火者搖晃而騰上,土者遲重而下沈,木者善挺而多節,金者堅強而多梭,水者流流蕩蕩,善於多方而適應也。其所稟愈偏,則其角度亦愈大,而其受五行之生克亦愈急,所謂一動則有吉凶悔吝者是也,有偏于金者,則逢土而吉,遭火而凶,遇水而吝,見木而悔,此等人練拳,招式繁多,勁只一捋而已,用功多年,惟練其角度耳。其與人推手,亦只以捋爲得勁,遇擠者可占上風,遇棚者即爲所制矣。
人能全其氣,即能平其氣,而能跳出五行之外矣。人身一小天地耳。苟能取法于天地之生成,即能返本歸原,而能全其元氣矣,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故男子先練水,女子練火,練水者,即練下丹田,於骨肉即爲腰也。練水者,亦即練精化氣,氣足則化神,神足則能變化氣,及能神足而虛之,則能無有偏礙,而能神通其變化矣,雖然能變化氣者,即能全其氣,然則由於神之偏執,亦將頑固其氣焉。所以,惟能虛其神者,方能通靈變化,而確能完全其氣矣。
所謂神氣足者,非惟填充之足,而亦通之足也,練拳之渾身通氣,運動輕靈,乃可謂神氣足矣,本身先能通氣。即能通氣於人。於是而能知人,故曰達已而後達人,此即謂之懂勁。神之足者,非惟能變化已之氣,而亦能變化人之氣,神之全者,非惟能變化已之神,而亦能變化人之神,而神氣者,骨肉之主也。如能節制其人之神氣,即亦能節制其人之身。如此即爲內家拳之化勁,其如仁政之化人,沛然孰能禦之哉。
神氣者,水火也。得陰陽之輕清,爲生命之所貴。練內功者,鼎爐在此,藥物在此,火候亦在此也。練拳不知水火,非內家拳也。水火者,坎離也,乾坤之用,六十四卦之生命也。坎離升降,則呼吸開合,吸則神(上丹田)合氣開,呼則神開氣合,心與神同,氣下意合。吸爲開,其時手足支撐八面爲剛,腰轉爲蓄爲柔。其象如離卦,呼爲合,其時手足發勁爲柔,腰挺爲剛,其象如坎卦。然則,此乃內含之剛柔。猶坎離之內含於八卦也。形之于拳則尚有變化,開合始終,而分列八卦。故於棚則爲離,於捋則爲,於擠則爲震,於按則爲坎,於採則爲艮,於列則爲巽,於肘則爲乾,於靠則爲也。
上節所謂開合皆以中氣而言,若以手足之氣言,則正爲相反,即蓄好合而發爲開,如是其卦象亦相反,所謂手足之氣,即對外之發勁,其與丹田之中氣,實乃相反相成者也。
總而言之,蓄時吸,吸則心神合,而意氣開,於是手足之勁收,其勁自腕借掌(手與腳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發時呼,呼則心神開而意氣合,於是手足之勁放,其勁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勁收而氣開故不匾,借勁而蓄故不丟,接勁則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發勁故不頂,可知不丟不頂者,原非機巧之事,而爲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動之則分,陰陽相濟,即此之謂手。
對敵之理,基於推手,推手之變化,以五行生克爲原理。本身則相生,掤火生中定土,中定土生履金,履金生按水,按水生擠木,擠木又生棚火,對敵則相克,棚火克履金,中定土克按水,履金克擠木,按水克棚火,擠木複克中定土。對方當亦按相生而變。所以相錯一式而畫爲相克矣。五行有“子報母仇”之理也。又中土亦籠絡四方,故棚履擠按亦皆含中定之勁。
推手初分五行,推到細時,便分八卦。非能強分之者,其以五行相生,自然便能列出八卦也。
知活步推手中有採列肘靠,不知采列肘靠實已含蓄于定步推手之中,只以定步之圈子較小,不易練出采列肘靠,而以活步放大而明確之也。
故謂棚履擠按爲四正,采列肘靠爲四隅。得四正,即得四隅,微四隅,亦無以成四正也。明理則不懼,克已則無憂,從容於不憂不懼之地,則何患神氣之不全也。 氣含於骨肉,而爲骨肉之主,神含於氣,而爲氣之主,神氣者水火也,水火相和則相濟,不和則相克,故須有土者。居間以高停之。土者意也,火之所生,水之以克,火若勝水,意以消之,水若勝火,意以克之,如此方能心平氣和,相攜而進矣。意者,意境,境界之謂也。陶冶于文藝之中,涵養於心胸之內,雍雍而退,有若杜甫之沈鬱,揚揚而進,亦如李白之開朗,開合法詩詞之平仄,轉側合歌舞之迴旋,飄然王逸少,端灝九成宮,惟其高明合道,所以觸類旁通,法古人以法自然,能精微而能高深也。
然則,人有重於機巧者,有耽於物欲者,有泥於一境者,類皆神意氣之有所偏勝也,三者不和,心身失調,神愈旺而心機愈重,氣愈足而物欲愈多,意愈盛而性情愈執,竟若吞刀止痛,減火加薪,必致耗神傷氣,修無所成也。
李家拳重氣勢,往來如一陣風,其蓄發能量甚大,有如抽風箱然,蓄引鬆放。
楊家拳較細緻,運動如抽絲,練習要抑揚頓挫。
急來則急應,以閃戰勁對之 ,一閃戰對方必被一抖之勢所定住(一呆)我若仍能拎住腰,氣勢不散,則可即上步打之。
得拳之訣要,練時漸上路,找自己之勁,隨後在打手中找對方之勁,功夫要上進則積累十分重要。積累之功在日常一言一行中更重要,一疏忽往往數月之功或數年之積累,傾於一朝,可不慎哉。
二人頂牛或纏結,要用蕩開勁將彼引開,而後順其勁去之。
二人頂牛或纏結,要用蕩開勁將彼引開,而後順其勁去之。
蕩開勁是棚、捋、擠、按、中定的那一種?
蕩開是身體鼓蕩而動的運動狀態,不是動作。
“總而言之,蓄時吸,吸則心神合,而意氣開,於是手足之勁收,其勁自腕借掌(手與腳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發時呼,呼則心神開而意氣合,於是手足之勁放,其勁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勁收而氣開故不匾,借勁而蓄故不丟,接勁則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發勁故不頂,可知不丟不頂者,原非機巧之事,而爲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動之則分,陰陽相濟,即此之謂手。”
這裏說的是心神和意氣在呼吸時的變化。心神與意氣及勁正好是相反相成,若不能相反相成就難免頂;匾;丟;抗。這個很重要,千金難換,要好好用心體會。
心神;意氣;勁都是指自己的狀態。你先不要想這些較後端的問題,先將神氣練好,自然會知道和理解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