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运动中,开是开始、开展或发放;合是关闭、合拢的意思。开合是指太极拳动作的外在表现或动态。
太极拳每一个架势在行功过程中都有起、承、转、合,阴阳消长,虚实转换的过程。
起也就是动作开始,意与劲的发动,肢体从前一个完成式子的固定姿势中作左右、前后分开、动作起来,这就是开。
合就是动作终了,内外合一,由动归静,气沉丹田,劲力完整的过程。
前人曾经这样描写开合的含意:“开为伸展、放大;合为缩敛,收小”;“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由此看来,太极拳所谓开合,就不是只讲外形的开合了。它是意识引导动作的,所以形之所开,必有意念在先;形之所合,也是内外合一的。开合与呼吸也是统一的。
举例来说,孙式太极拳的开手为开,合手为合。杨式太极拳起势为开,收势为合。由“斜飞”式向“提手上势”式过渡时即为开,“提手上势"式完成式为合;“白鹤亮翅”完成式为开,由该式向“搂膝拗步”式过渡之时即为合。“如封似闭”式前半动作重心后坐时为开,后半动作重心前移时为合。前人也有从技击含义来解释:“见人即开——即见人劲来时化开之谓也。开劲乃方劲而有开展之意”,又谓“开之反为合,一开为阳,一合为阴。有开必有合,有合必有开”。故开合二字,有连带关系。“就去则合——即乘敌去合之之谓也。合为圆劲,亦即紧凑之意。合时用腰腿劲,须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贴脊背。在十三势拳式中如提手、手挥琵琶、如封似闭,合太极等皆有合劲之意。”
简言之,从外形可见其里,当由实转虚,劲力含蓄轻灵,肩胛开展,胸廓舒张时即为开;相反,当动作由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肩胛内含,胸廓收缩的时候即为合。
太极拳运动中开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强调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
初学太极拳时,只能自然呼吸,与开合的意念配合不起来。及至纯熟,便会懂得拳势呼吸。关于拳势呼吸的规律,太极拳理论中有两种提法,一种是开吸合呼,另一种是合吸开呼。其中本质分歧,是对开合的含义理解不同。一些古籍拳论述说过于简练,后人引用时未能深入理解其开合的原意。请看下面2例:
例1:“收即是放,断而复连。”——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
例2:“……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李亦畲《五字诀》。
上述2例如何理解呢?
例1是说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劲的转换要断而复连,因而在收的过程中,已有放的成分。收转瞬即变为放。
例2是描述并解释何谓合与何谓开的。它明白地说,气之由上而下谓之合,气之由下而上谓之开。这里所说的气,并非呼吸之气,而是内气。陈炎林先生曾这样说明呼吸之气:"……且至艺高时,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二层(俗谓先天气、后天气)。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入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迫上。此种境界,俗日气通。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之。”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所谓合是指运动时下层气(先天气)降入丹田,而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的过程。他的主张是开吸合呼的。
李亦畲又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表面上看,好像李亦畲在这里强调了合吸开呼。其实不然,这里之合,不代表防,而开也不代表攻。因下文“提得起”是说练拳者自身的精神能提得起,意向上提,气亦随之;气行则劲随,亦能以此劲将人拿起来。拿是发提拿之劲,可见吸气时也有发劲。这一段话说明练太极拳时向上用劲提、拿,则须吸气,如做杨式太极拳之“白鹤亮翅”式。向下打、向前向外放劲则须呼气,如“海底针”式。
李亦畲又提到"……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
这段话所说的开合,是讲内劲问题。用开合来说明用劲方法,是开劲还是合劲。静是合,动是开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一致的,二者均说到太极拳动作过程。一动俱动,一静俱静。
太极拳每一个架势在行功过程中都有起承转合、阴阳消长、虚实转换的过程。起也就是开始起动,意与劲的发动,肢体从前面固定的姿势中作左右、前后分开。动作起来--动之则分,这就是开。从上面例子的分析看,此时便应吸。合就是动作终了,内外合一,由动归静,气沉丹田,劲力完整,上下左右协调合一。这就是合,此时便应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