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美感中见太极功力,说一说“轻功”有多重要!——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1-03-24 2360 次查看

        动似彩云追月,形如芙蓉出水,这就是太极“轻”功的要求,也是基本功扎实之后,追求太极美感的需要。
        轻,是太极拳劲力修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近代和当代的先哲先贤、名师大家的传拳授艺中,都强调“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运用。
        “轻”,在太极拳劲力运用的体现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在习练三型五法,尤其步法、腿法以及推手等的培训上,一开始就要注重轻起轻落,点起点落,慢升徐降,手如抽丝,足似猫行,给人以出手不凡、投足惊人之感。否则日久天长,待“双重”产生,或重而拙笨、重而迟滞、重而僵硬形成后再去纠正就困难了
        其次,“轻”在融入各法的运用层面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合体,此刻必须强调“轻”将依据需要或随机应变,或因势利导采用和选择“轻”的最佳组合体。
        这就看修炼者分寸的拿捏,以精准无误地展现劲力运用的尺度,如轻柔稳健、轻灵敏捷、轻静安舒、轻盈柔韧、轻巧流畅、轻松柔和等,“轻”在此层面上运用得当,犹如猛虎增翼,锦上添花
        再次,在行功走架或套路与招式的演练层面上,则要求轻身静心,从容飘逸,轻中求慢,轻中求准,轻中求稳,轻中求柔,轻中求美,动似彩云追月,形如芙蓉出水,高雅端庄,美不胜收。
        “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上,不显而易见,其实不然,它似乎无处不有,尤其隐含在动作中轻灵且有着落,“虽觉得空无一物,却又感到实实在在,身心放松,不存紧张,不用僵力,肌肉与气血高度协调。关节始终保持松畅,随曲就伸”……这便是“轻”的神奇与奥妙之处。
        对于“轻”,各流派均有精辟之论述:
        吴式太极拳对心理(思想、意境)上的要求概括为“五字诀”,即静、轻、灵、切、恒。
        “静”为先,“轻”紧跟。“轻”与“柔”结合而变为“轻柔”,拳理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其意是,“轻”是有力而不用的。
        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才堪称“太极劲”。
        倘若修炼者懂得了这个劲的运用道理,则可说你步人了练拳的高阶段、高境界。
        同时也必须明了,只有持之以恒,努力不懈的修炼,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而武式太极拳,气节高雅,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它一贯主张“轻灵松软,外柔内刚”,刚而不滞,柔而不散,动静作势,时阴时阳。
        还说,要想探求轻灵之妙,还需掌握度的大小。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有“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
        拳论还说:“一举动,周身轻灵,尤须贯串。”杨式太极拳杨班侯所作的《轻重分胜负五字诀》中说:“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精辟地论述了“轻”的优势、作用与“重”(尤其“双重”)的弊端,以及“轻”与“重”在劲力运用上的一些辩证关系。
        当下,人世间习练太极拳数以亿计,除院校、武馆、专业队伍以外,绝大多数是在民间。而民间习练者对“轻”又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呢?
        只要我们深入其问,便一目了然,尤其晨练点,绝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叫“轻”,更谈不上对它理解与运用。因此打起拳来虚实难分,变化不灵,劲路不畅,不是东歪西斜,便是上晃下摆,一出腿便立刻砸地有声,否则就会摇晃倒地;有的练了几年、乃至于十余年;仍是“双重”缠身,“不是双手双足不分虚实,阴阳不明;便是手与足互为阴阳的两部分,同侧的手足同处于实或虚的状态”;或形与意两部分同为实的状态;或彼此双方在交手时彼实我也实,彼虚我亦虚,丧失了“以柔克刚”的原则而出现僵拙状态。
        这些,都与“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未能解决好有关,因而,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长久得不到进步。
        先哲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明确地将“双重”定为太极拳之病,而引起修炼者和拳师们的高度重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