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修炼太极拳,奥秘关键在“八通”——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1-03-18 2284 次查看

        修炼太极拳,要上层次,其奥秘之关键在于“八通”。“八通”是修炼太极拳至高水平、境界的核心理论。如何理解并实现太极拳的“八通”呢?
        一、理通是修炼太极拳的指针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正如拳论云:“学拳须明理,理明则功进。”太极拳博大精深,分别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兵家、医家等古老文化之精髓,同时受道教吐纳、导引、炼丹行气之术的影响,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脱胎于戚继光拳架,后来融入了太极内功,之后方演化成为太极拳,它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拳、哲理拳,所以修炼太极拳尤需知理。
        太极拳强调“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行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学理炼理、理通法遂,知道练到,做到得道”,这是修炼太极拳的要法守则。所谓“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只有掌握功理,太极拳才能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归纳起来,太极拳功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太极者,阴阳也,乃是动静开合,刚柔之分,混元之气,意形之修炼法”为核心的道家太极内丹功原理;
        (2)各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范(特别是每一个招式的技击含义和各种用法);
        (3)以“重力平衡”、“杠杆原理”、“力学原理”、“圆弧原理”、“电磁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4)“、捋、挤、按、采、、肘、靠”八劲的主要练法和用法;
        (5)以“进、退、顾、盼、定”为主的身法理论和练法;
        (6)各种经典的太极理论专著(包括张三丰《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陈王廷《拳经总歌》、陈鑫《用武要言》、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武禹襄《身法八要》、孙禄堂《太极拳学》、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等等。对于太极拳基本功理,习拳者不能轻视,要认真学习,融会贯通,用以指导修炼,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为理通也!
        二、形通是修炼太极拳的基础
        形通指的是在练习太极拳的拳架和基本动作时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要达到熟练贯通的境界。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形通。形通包括练习者的基本手形、步形、身形,基本手法、步法、身法等等各方面综合性的融会贯通,这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正如张三丰真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里真人强调的就是通的主要特点。他又云:“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这种“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连续性,是进行拳架修炼至精通的显著特点。如何达到形通呢? 
        一要精准。经过数百年发展,太极拳演变出有代表性的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七大流派(当然还有其他分支)。解放后,国家先后创编了多套新编太极套路。每种太极拳套路,都有其相应的动作标准和规范。其拳架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但都要求动作准确规范。
        二要意领息随(即以意念引导之),以呼吸配合动作(即“心为令,气为旗,形为势”)。正如拳论所云:“人之运动,以意为始,以形为终。”又有宗师云:“太极拳以外练形体、内练意气神而为道,为养生、技击、艺术观赏之术也。”
        三要刚柔相济。做到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外柔内刚、刚柔互用。正如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四要动静相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辅相成,即所谓“松静为本”、“动静相兼”、“以静御动”、“动中求静”。
        五要松而不懈。懈是指肢体的疲软,精神上的萎靡。懈既无目的性,也无规则可言,是一种无意识的放任懈怠。懈时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和肌肉之间是紧的。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倾,膝懈则站立不稳。
        六要自然舒适。太极拳深受到《周易》和《道德经》的影响,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指导思想的产物。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要以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为目标,尽量使人的运动服从于人体科学、力学原理和大自然的运动及变化规律,顺乎自然,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调和,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心境的升华。
        七要力意相宜。
        此外,各式太极拳调形时都提倡“用意不用力”,这条原则比较容易为人所误解。其实,调形时并非完全不用力,只是不用拙力、僵力、硬力、直力而已,使用的是活力、松沉力、柔力、螺旋力,注重的是力意相宜,这是修炼者不可不深察之理也。
        以上七点,是太极拳形通的要义。
        三、意通是修炼太极拳的关键
        意通指的是意念的通畅。意念,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比如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意念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等等,都需要意念的正确导引。
        要达到意通,关键是做到如下几点:
        其一是要意念先行。正如宗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太极名家陈鑫认为:“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动,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每招每势都要气沉丹田,发于丹田,气内走百骸、五脏,外行肌肤,贯于四肢末节。”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是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太极拳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真正实现太极拳术的“内三合”和“外三合”,即意、气、形的统一。在推手中,意念先行的原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太极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发”。在推手中如能正确地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出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意念先行。
        其二,意念要适度。太极拳意念的适度性原则要求练习太极拳时意念强度即意念活动的用意程度要适中。太极拳中意念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其三,意念要注重层次性。即根据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意念。
        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指向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师傅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防止误入歧途。
        第二个层次即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习者手上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进入意念第二层次,即要让练习者练拳时的意念指向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不要跑掉,贯串始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丹田充实饱满,这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
        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是沉重、饱满。同时,在这个层次,要了解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在意念上要有技击含义的导引和表现。
        第四个层次是用意念使内气下到脚上,降于涌泉,着重用意念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要在意念和动作中将每个招式开合虚实的变化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使拳艺臻于神明。
        第五个层次即意念的“劲断意不断”层次,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串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第六层次是练习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之阶段,刚复归柔,以意念变手,达到“炼神还虚”境界,为上关,属上乘功夫。
        第七层次,是练习太极拳登峰造极之阶段,意念若有若无,入千变万化之神道,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达到“炼虚还道”,意念使用到达空而不空、形神俱妙、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境界。此为意通也!
        四、气通是修炼太极拳的要义
        气通是指通过调息,让呼吸之气和修炼出的内气可以通畅到达全身肢体各处。正如《庄子》云:“吹呵呼吸,吐故纳新。”太极拳名家葛馨吾在《太极拳之研究》中指出:“吾国古来相传之吐纳、导引诸术,皆呼吸运动也。太极拳全为正呼吸法,亦名深呼吸,动作与呼吸始终一致而不乱,为最高之原则,此种非他种方法所同具。”古籍《养生四要》指出:“人身之气,以一出一入为一呼吸。一呼一吸,则为一息。”“息者,气也”,调息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存在于武术气功修持时每一过程。用现代的语言说,“息”是人体的一种机能,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方法。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它与调身、调心相辅相成、相互联动,在整个气功修炼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里强调的就是要气通,也是要求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要实现气通,就要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要根据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调息方法。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应当主要采用自然调息法,要求做到顺其自然,通过调节呼吸消除紧张、缓解压力,使形体舒松自然,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第二阶段(即练拳达到动作比较规范、套路比较熟练的程度)就要逐步让修习者学会逆式调息法(即腹式呼吸)。功力上升后,再依次采用胸式调息法、技击调息法、化境胎息法等。
        其二,要注重意形相随的原则。练功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和运用调息方法、掌握调息要素、遵守调息的规律和原则、明了调息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把意念活动和呼吸或气息的出入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这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与呼吸或气息结合起来,并使呼吸达到深、细、匀、长,自然活泼的境地。也就是做到调息、调身、调心这三个太极拳中的核心要素统一协调。
        其三,太极拳调息的自然适度性原则要求练习太极拳时调整呼吸的活动要适中。调息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也就是说,在放松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达于四梢”。正如太极拳家陈鑫说:“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按照如上原则进行调息,则气通可实现也。
        五、劲通是修炼太极拳的核心
        太极拳的内劲是指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劲力。这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是个常人不易觉察到的东西,却与人体健康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经过长期特定训练,人可以感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内劲。因其运转隐于丹田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正如民国第一高手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所指出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因而应当“识得内劲休再问,贯彻拳经千万篇”。
        传统各式太极拳虽然招式动作各有不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但其内劲却是万法归一。那什么是劲通呢?就是在练习拳架和运用招法时,自上而下,由外而内,以静为本,节节松沉,以意导气,最终气节节沉于丹田并可随时运发于手的整体劲,由此打通了手指、腕、肘、肩、腰、胯、膝、踝、脚趾这九大关节,并贯至双脚,脚底生根。在劲通的前提下,做好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能在力点上形成强大的太极劲力。劲通是太极功夫上身的一个显著标志。
        首先,劲通是太极拳修炼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当练习正确、熟练了拳架(特别是传统各式太极拳的拳架)后,内功由量变的积累达到了质变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内劲修炼的第一次飞跃,即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其时的第一感觉是身体内部出现一股新的力量,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流到哪里都很舒畅,这就是太极内劲出现了。随着功力加深,骨节和经脉畅通,内劲在身体内运行不再受阻,通过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组关节实现自由传递。
        其二,劲通是太极拳“调心”即意念充分作用的结果。内劲是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正如李亦畲所云:“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其三,劲通是丹田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太极拳内劲其实好似一种水,丹田好似压力容器罐,腹式呼吸好似压力器,浑身经脉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较大管道,大脑是指导气流的总机关。用大脑的意识调整腹式呼吸使内气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荡,加强压力器即呼吸的调整,使压力容器罐向四梢送内劲。
        其四,传统各式太极拳内劲的精髓都是练出松沉劲,这是劲通的基础。太极内劲传递是通过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组关节实现的,这在传统经典拳论中被比喻为九曲珠。有了松沉劲,腰(丹田)这个中心部位才能发挥出承下启上牵动九曲珠的重要作用。因此,脚下生根、与大地之气相接的松沉劲是母劲,是太极拳的基础劲、底层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的。如果身上没有松沉劲,就不可达到劲通。
        六、穴通是修炼太极拳的玄机
        穴通是指修炼太极拳时激发出的人体穴道势能的活性,此时人体各大经络畅通,是修炼太极拳术的真正玄机所在,古时非得意之入室弟子不传也。
        穴位,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少的地方。《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解释穴道是“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其一,穴道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经脉、人体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其通畅与否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映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修炼太极拳强调“通则顺,不通则滞”,就是指穴通之理。修炼太极拳本质上就是确保这些穴位和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等的畅通,以达到阴阳平衡。
        其二,修炼太极拳时,要知道所修炼的招势对哪些穴位和经脉产生了影响。比如“气贴于背”主要属于哪些经络在运动,“劲由脚发,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对哪些穴位和经脉产生了刺激;比如练习杨式太极起势、云手等动作时,左右两脚应当迈开多大宽度合适,如果迈开大了,就会歪斜而失去尾闾中正,如果迈开小了,就会形成夹裆之病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知道了穴位和经脉的知识,就可以很好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开左脚时,用意念调整着右肩的肩井穴和右脚的涌泉穴,使其相互上下对齐;开右脚时,用意念调整着左肩的肩井穴和左脚的涌泉穴,使其相互上下对齐。左云手时,必须等重心移到左边上,让左肩的肩井穴和左脚的涌泉穴上下垂直相通,继而才能转腰、云手。练习“劲由脚发,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时,就要意念地下之力量通过脚中之涌泉穴,经过足三里、阳陵、跳环、命门等穴位,最终推动位于丹田和夹脊部位以内气为主的内劲,由背部、肩井穴走阳经经络和督脉,再顺着手上经络,让内劲经肩井穴而发至手上的劳宫穴。如此举一反三,太极拳的其他招势,亦如此理。
        其三,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穴通。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即是此理也。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辗转的动作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使人体206块骨头、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和720个穴位有规律、有节奏地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降出入,调节了人体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正如汉代名医华佗云:“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长年练拳可使内气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程度,由里及表(经络—经筋—皮部)、由表至里(皮部—经筋—经络)而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康健身体的目的。
        其四,要实现穴通,关键在于修炼者需要在明师指点下,准确规范地练习好拳架,并真正做到松沉到位。太极拳松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球万有引力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只有修炼时松沉到位,才能实现人体穴道和各种人体经络保持畅通。正如《拳论》云:“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七、情通是修炼太极拳的保证
        什么是情通呢?就是指习练太极者要达到情绪的平衡、平和、舒畅、愉悦。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忘记世俗中的一切烦恼,忘记所有不好的情绪,达到思想安静、意念集中,进而进入一种轻松舒适的练功境界。要达到情通,其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仁爱精神,多行善事。
        其二是注重武德修养。为武之道,以德为本。武德是中华武术气功的灵魂。太极拳的修炼者要高度重视武德修行。要明确学习太极拳的宗旨是为了强健身体,弘扬光大中华武术,掌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绝非恃艺为非作歹,损害群众利益。
        其三是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切矛盾,承认矛盾无处不在,合情合理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做到荣辱不惊,处变不惊,消除世俗事务压力过大或工作节奏过快所带来的紧张压迫之感觉,达到心绪平和、镇定、平衡、放松、专注的精神状态。
        其四,放松入静后,专心致志地练功。
        八、神通是修炼太极拳的高境
        神通是太极拳修炼至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正如拳论所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极拳修炼的至高境界。太极拳术修炼熟能生巧,只有形成条件反射,方能随心所欲,神妙高明。只有将“、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八门五步灵活运用至粘、连、随、听、化、拿、发、擎、引、松、放、截、扣、抓、闭、敷、盖、对、吞等技击手法中,才能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在练习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之阶段,刚复归柔,以意念变手,意念若有若无,达到“炼神还虚”境界。此时,气遍于身内,神通于天地之时,内气会自然在体内鼓荡游弋,形成自在于肉体(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经络)之间的自由运转,意念则是不用而用,神便不领而领,此种境界,拳味必出,所谓出神入化,阶及神明至矣。
        修炼者如能专心修炼,做到上述八通,则传统意义上的太极真功可也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