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是太极拳中的两大技法,它们都是太极劲自身作用的发挥。本文拟从太极劲的角度来阐释这两种技法所蕴含的内在原理,探讨它们彼此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壹、太极劲的作用
收劲和透劲相吻接即为太极劲。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
收,吸收、接收、内收之义。收劲是由外向内的劲。收劲意欲把放出的劲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透,渗透、穿透、通透之义。透劲是由内向外的劲。透劲意欲把收入体内的劲向外透达,如有巨大的力量从体内向外奔发。二劲相吻接,即指收劲是透劲的内收,收劲要有助于透劲的向外通达;透劲是收劲的外放,透劲要有助于收劲的向内吸入。至此,二劲贯通,首尾相接,故名之为太极劲。为何称此二劲的吻接为太极劲呢?如何实现此二劲的吻接呢?这涉及到太极劲的原理及其动作要领,笔者将另文详加阐释。
那么,太极劲在太极拳技击中究竟有何作用呢?
收,具有化解来力、使其落空的作用;透,具有力达彼身、顺势发放的作用。二劲的吻接,就是指这两种劲气互相渗透,交叉环抱,并行于统一体中。由于并行,所以,它们同时都在发挥着作用,太极劲因而也就具有了“化发一体”的功能。
作为太极拳功法的太极劲是实现太极拳运用技巧的基础,因此,借助于太极劲的原理,我们可以对太极拳的技法有一个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贰、沾粘连随
关于“沾粘连随”的定义,《杨氏老谱》中解释道:“沾者,提上拨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沾者,提上拨高之谓也。”提上拨高,就是拨根之术。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劲进逼,使其不得动弹;待引其出反抗劲时,透劲不丢,顺势收回。这一动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对方顺着吸引力的方向冲出,同时,足跟拨起,重心浮起。注意:收好了再透逼,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回收时的透劲不丢好比诱饵,令对方于不知不觉中失去平衡。
“粘者,留恋缱绻之谓也。”“留恋缱绻”好似情意缠绵,彼此不能分离,意指逼住对方,使彼不得动弹。对方想要逃脱,我就继续用透劲逼进;对方如欲相抗,我就将其收空。总之,对方逃也逃不掉,抗也抗不得,非常难受。所以,透逼对方时要收着透。收者,收其来力;透者,劲入其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吸空对方时,不可急躁,要静。要“运劲如抽丝”,收劲时要特别注意作为静劲的透劲,其透直指对方跟部,收劲才会避免盲目性。这是动中求静之法。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透劲透入时,先将收劲收好,彼逃时跟着进去;彼欲相抗,一收再透,令彼不得站稳,仍然处于被势。这也是动中求静之法。
通过以太极劲对沾粘连随的阐释可以看出,沾粘是静中之动,连随是动中之静。所以,太极拳主张动静相兼,要求“动中求静,静中触动”。由于沾粘主攻,连随主守,沾与连相呼应,粘与随相呼应,所以,沾粘连随合在一起方才完满。但从根本上讲,沾粘连随可归结为沾粘二字。当然,连随也很重要,若无此静,动也失去方向。
沾粘连随,或沾连粘随,所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都主张动静合一、化发一体。既然沾粘已经抓住了四字的根本,故本文主张四字的顺序为沾粘连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沾粘连随的实现所依赖的是收劲与透劲的共同作用。由于沾粘连随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技术,所以,收劲与透劲的共同作用在推手中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只有我推人,没有人推我。”
这便解决了太极拳中关于力量的问题。推手中不是不用力,而应是不用对抗力、或对顶力。只要不对顶,力量越大越好。
叁、敷盖对吞
“敷盖对吞”源于武禹襄的《四字密诀》,原文如下:“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四字皆以气言,可见理解《四字密诀》的关键是“气”字。此处的气,不可理解为呼吸之气,也不可理解为所谓气功的气,而是“劲气”,也就是太极劲。太极拳中虽然也有习内气、调呼吸的方法,但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此处是讲用运行“内气”的方式来实现太极拳的技术。因为在武术中,气的本义是意识对形体的活化。当意识蕴满全身,身心合一时,形体便被活化,从而具有了特殊的功能。故李亦畲曾提出“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3]的入门方法。太极劲正是通过太极理念对形体的活化,这一活化的结果便是收劲与透劲的吻接。在这一意义上,太极拳中特别崇尚劲气,认为劲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劲气,就是劲的运行,是局部之劲的开合虚实在节节贯串的作用下,达到整体化时所实现的。此处以气言,正是强调了收劲与透劲的整体性。现在,我们不妨以收劲与透劲相吻接的太极劲的运动,来对《四字密诀》作一番分析,以探明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推进了太极拳技术的发展。
“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敷之所以能让对方不得动,取决于敷的动作方法是怎么做的。李启轩对“敷”字的解释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敷者,包括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 [4]“气未到而意已吞”,就是收中之透。故其法能控制对方,并能不让彼劲上己身。因此,敷就是收着劲的透法。自身收好,再将劲透出,当此劲与对方接通时,由于收劲已将对方的来力吸回,对方则不能得力而脚下浮起,同时,我之劲已直逼其跟部,故对方经此点问而身体发呆,难以动弹。这个方法与粘是一样的。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此是先透后收之法。透劲点问对方,对方受逼,欲出力反抗。我方透劲不丢,同时即透即收,将其来力收回,故对方仍被逼住。因此,这种透中之收的劲法时刻将对方罩住,彼一动弹,即将其闷死,就如盖“盖子”一般。
“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对方经敷盖以后,已经身体发僵,身形涣散,脚下漂浮,我则接住其劲,顺势打去,自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对方经敷盖后,有可能孤注一掷,全力前冲,我则用吸力顺势收回,使彼落空。
可见,所谓气,就是收透二劲的运动。因为收透二劲的吻接就是太极劲,太极劲又是内劲,是内在的形、气、意、神,故太极劲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达到《四字密诀》所描述的状态,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体认是不会明白的,故武禹襄才说:“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内劲是内在的运动,因而无形无声,懂劲当然是懂得太极劲。太极劲作为太极拳成果的标志,非过来之人,当然难以悟出个中奥秘。此处以气言,正是要强调太极劲,这是功夫进展的必经之途。
两种技法的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种技法的阐释可以看出,两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太极劲自身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它们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区别。
沾粘连随更抽象、更普遍、更一般,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只要有一点太极劲,就能见到一点沾粘的功效。这也正是沾粘连随在太极拳中深受欢迎、并普遍流行的原因。然而,敷盖对吞之技则有点阳春白雪的意境。它之所以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并不单纯是因为武禹襄通篇都用“气”字来加以阐释的缘故,而是因为这一技法的要求太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技法的确颇具匠心。应该说,敷盖对吞把沾粘连随更加具体化了。它要求技术运用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本是一件便于操作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一技术特别强调劲法的完整性,从而使初学者感到门墙太高而难以进入实践。
从另一角度来说,由于敷盖对吞追求技术的完善,因此,它实际上是沾粘之技的进展,是沾粘之技向高级境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可以通过对“顶扁丢抗”之病的克服来获得解答。
在沾粘连随的学习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顶扁丢抗”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沾粘连随自身的质量,从而阻碍了技术的运用。关于“顶扁丢抗”的毛病及其危害,《杨氏老谱》中说道:“顶者,出头之谓也。扁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扁丢抗,是所不易也。”
至于如何去除这些毛病,文中并无交待。不过,通过对《四字密诀》的阐释,特别是对“敷”字的阐释,可以对此寻找到一些答案。
所谓“知觉运动”就是听劲。良好的听劲并不仅仅在劲点,而是全身性的,身体中每个部位的微小变化都会给整体带来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的最终结果就是顶扁丢抗之病。所以,对于这些病根要从身中去找,从身中去发现那些微小的变化,或出头、或不及、或离开、或太过。如果病在自身,应注意收透二劲的衔接,保证劲气的流畅,使来力不能上身。如果病在对方,就要顺势切入,抓住时机,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控制对方全身。也就是说,若要形成良好的知觉判断,其前题是必须练出全身感应的能力,从劲气上将对方包括周匝,从而达到如《敷字诀解》中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的上乘境界。
可见,敷盖对吞虽然在学理上与沾粘连随一样,但它不是沾粘之技的重复,而是一种进展。它一方面通过具体化使沾粘之技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又通过整体性来克服沾粘之技运用过程中的弊病,使推手技术逐步走向精细与完善。
综上所述,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都是太极劲自身运动的结果,两大技法的实现都依赖着收劲与透劲的互相配合。但是,沾粘连随有着较大的普遍性,而敷盖对吞则通过具体化和整体化给予了进一步深入,使沾粘之技有克服自身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顶扁丢抗等毛病的能力,向着精细、完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