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崇尚柔,讲究“以柔克刚”,强调“柔弱胜刚强”,但并不代表太极拳没有刚,不要刚。实际上,太极拳非常讲究“积柔成刚",太极拳同样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刚柔同体。
练太极拳达到一定水平,太极拳的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杨澄甫宗师所说的“臂膊如棉裹铁,分量很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境界。
不过,对于何为太极拳的刚,一般人也容易错误地理解为动作上的有力,以为用肌肉、韧带打出去的这个有力的动作就是刚,以为出手出拳出腿出脚虎虎生威、有速度、有力量就是刚。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片面的,太极拳的刚,是指积柔成刚的刚,就像孟子讲的“浩然之气存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那个刚,是属于真正的阳刚劲。达到这种至大至刚的境界,则可体会一种内劲弥漫、生气勃勃的内在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也就能体会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益,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刚柔同体柔即刚
在我们练习的太极拳中,所谓积柔成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讲的是刚柔同体,是同一个体而不能分开。很多人以为刚柔相济,一定是部分柔,里面含着点力,也就是一部分刚,错了,不是这样的。
那种劲可以称之为僵柔劲,不是真正的松柔,不是真正的刚。太极拳的松柔,是要自自然然的松柔,松得空荡荡的,随意肌皆可为我所用,然后才能产生太极拳的所谓的刚,也就是太极拳的内劲。所以,太极拳的内劲,也就是阳劲,这种内劲必须以松柔为条件,才能顺利地发放。因为任何僵劲都会阻滞太极拳内劲的发放。
太极拳讲“以柔克刚”,但是,这种以柔克刚的柔,并非软弱无力,而是经过长期训练,在化解拙力、消去看得见的刚猛之劲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阴柔之劲,这种柔幼状如水流,或澎满,或倾泻,或如消涓细流,或鼓荡湍急,到了高级阶段,这种内劲至柔至顺,无形无象,空灵虚幻,周身内外全凭真意运行。
专气致柔是正途
在自己练习时,我们要“专气致柔”,因为只有这样的松柔练法,才能够达到行真养气的目的。盘拳走架时要感觉到自己如一个大面包,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呢?比如像“猫步”的步法练习,何为猫步?就是形容其步法轻灵,如踩在棉花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是外表看起来气势很大,但内里却是非常松柔。外面的气势是神、意、气聚散的体现,内里的松柔同样是神、意、气聚散的作用。
经过这种松柔培养出来的内气是先天真气,既柔且勇,无碍于寿。而肌肉韧带所用的力,属于后大之气,用多了反而伤身。盘拳走架时如果憋气用力,那是追求血气之勇,就谈不上养生了。
此外,太极拳粘连黏随的柔化功夫,如果能练出来,与人搭于之时则能自然做到屈伸进退,不丢不顶。那时别人的感觉就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刚柔往来无寄。而我自己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当化则化,当发则发,进出同时产生,化打同时产生,这就是刚柔相济。
老子讲以柔克刚,但同时又指出,柔弱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为柔而柔。相反,柔不过是手段,要用柔获取刚强所达不到的目的,这就是所谓“以退为进”“以守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