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的三虚包一实——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1-01-19 2941 次查看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可以先练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
        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顶劲、不伸脸、不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外形帮助。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吊裆,要由两臂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护肫如不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松肩结合,是内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要周围一寸,处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松肩结合成一体,闪战者即方向也,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几讲搓合在右合拢,合后的手开是竖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过肩。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一个焦点。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
        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
        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一根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叫精神的这只实腿要静,要静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
        略谈一招一式,如白鹅亮翅的手法,两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竖,右手一横,在这两膊中就包括着刚柔、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数寸间,包涵着棚、捋、挤、按等用法。又如下势的退步,在收前脚的同时,也附带有刚(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两者同时进行,不可有先后、参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动作,全在心静中产生。心不静则不专心,拳便散乱,一散乱便身不由主,欲要自身有主,必须保持八条线都存在,一举动就要照顾四面八方。因此,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
        启:启是启、承、开、合一个节序的开端。启,就是起势,也就是拳的开头。一起势即要有聚。聚,就是各个身法的组合搓和成一个整体,不可那先那后。但聚是有些“尚气”的,这不妨事,因为它同时在心静和腹部放大(气沉丹田),一起进行。这样一静一松就成为“空”(关节脱开),一空便和“尚气”相抵消。因此,可以使气沉丹田即存在着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练拳运动中,不要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开、统一、再分开。刚是先动,同时必须保持柔的跟动。打拳时不可时起时伏。时升时降,像波浪形,必须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线,还要保持空、松。一开始练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两膊两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搂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两上膊不可伸直,为了符合”动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做身法总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没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确还存在着意念这个东西。比如身前要竖起一根直线,从头到脚在垂直线中产生横的一寸一根,和两寸间距的一根根前伸线,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尺寸,上中下都是一个枰,犹如身前竖着有刺的屏风。又如,眼视前面远方目标时,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着这个目标发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这是属于虚的一面。那么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实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势法。内形又叫内因,外形就是动作,内外相合,就是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极原理了。再就”开合”来说,合是收,开是放。
        1、要合中有开,即外形在合时,有放松,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丢,这就是合中寓开。
        2、开中有合。就是手脚开大,意念放远而放松,内中有含蓄,就是开中寓合。
        3、开中寓开。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气,就是开中寓开。
        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拢时,内中再紧凑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论怎样,都是意在外,神在内,主要在蓄劲,劲发于脚跟,形于手指,最终气沉丹田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合势是手脚八条线的缩短,不可一条腿落后而拔长,因为拔长便聚不圆了。如要八条线不知用哪条线,搭手不哓得他的刚还是柔,是不行的。
        这一讲同前三讲为四合一,成为一个整体,练拳可以先练慢,后练快。慢可以细细体会,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灵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乱,首先要求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补,而意缺可以神补,达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后劲整,在劲整的基础上揣摩和用法上的变换活动。
        固然,拳的设计和它的理论,要在外形上表现出来,但又要把身体练好,艺术提高,还在分形和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际在即能派实际用场也。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师讲的话相差多少?缺多少必须赶上多少。若说身体难做好,并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练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不行。所以然,即本身的反应合不合规矩。因此说入门须口授,功夫来自勤学多练,你不来问我,我无法帮你。因此,学者还需要多问,以教拳的来说,要因人施教,根据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