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沉是另外一种松柔的境界。你有提顶之意,知道尾闾中正,那么你的脊柱关节松开了,内气就能下沉了。所以说,松沉实际上就进入了练内气的阶段。太极拳名家郑曼青曾有“能松透,即是沉”“沉与松,原是一事”的体会,可谓道尽松沉二字的真谛。
前面的松开、松散主要讲的是关节、形体的部分,但是,松沉的沉,是指在关节松开的基础上,内气自然而然往下走,但又不是重力压在下肢上,小腹也必须始终松软,而不能紧张地绷挺,也就是古典拳论所说的“腹内松净气腾然”。
讲松沉的时候要注意,还有一个内劲往上、贯达四梢的问题。一些太极拳高手举手投足间让人感觉内劲浑厚沉稳的气势,就是松沉功夫的体现。内劲往下松沉,往上就要有提升之意。又是另一个纵向的问题,也就是悬顶之意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功夫不是最初阶段就能体会的。
松静,是习练太极拳的另一个关键。静同样有很多境界,李亦畲提出“神舒体静”,讲的就是练太极拳时要先求心神两静的功夫。练太极拳时一上场,先行立正站好,两手自然下垂,两目平视,提顶吊裆,寂寂空空,就已经在体会“神舒体静”的意境了。
静,首先是心的问题,一般人心静不下来。前面讲的主要是外形方面的松,也是为了帮助内心的静。你身上舒服了,放松了,就容易产生精神上的放松,二者相辅相成。
练太极拳求静,是要找到心灵上那种真正宁静的境界,尽管在品德情操上已经修炼到很细微的程度,仍然可以一点也不表露出来,虽然睿智足以洞察一切,却仍然能保持沉默和冷静,这就是太极静功的体现。
练太极拳浅层次阶段的静,只能讲以一念代万念,也是很难。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但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到底要用怎样的意去达到静的境界?
松静自然,所谓讲用意,就是要把心搞定。真正静的时候,层次很高了,也就是“不静不见道之奇”“心静可以通神明"。
要真正静了,才能见到真正的动,那时你无心去观察什么东西,但你又什么都观察到了。这时候的体会就如水静则清,无波则平,水面平静则可以察见水底的一事一物。心亦如此。心静则气和,气和就能正确体察事理,事理察则心体澄明不动,心明便是良知的主宰。
达到静的程度,会感觉到身体的内动更加明显。这话听起来好像很矛盾,事实是心静下来了,反而可以观察内在的变化,内动也更强,达到一种真正的内敛,再经过听劲揉手等方式的验证,都是内动的范围产生的作用。
当代学者南怀瑾先生说,天地宇宙之间,没有一个真正的静,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动,动和静只是正反、阴阳、一体两面的一种变化规律。这是对儒家动静功夫的体会。
王阳明的概括是:“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白莫掩矣。”这就是说,理解了动静合一,佛教的纤细区别自然清楚明白了。
对于练太极拳的人来说,要明白的是,动、静本为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形式,气之聚散构成了事物的动静运动,太极拳内功心法所研究的就是这种气之聚散的动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