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两个问题——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1-01-05 2783 次查看

        在太极拳古典理论著作中,被拳界评价最高的应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它从宏观高层次用我国太极阴阳学说来论说太极学,提纲挚领,立论精辟,文词简炼,条理清晰,对太极拳的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普遍和很高的指导意义。但因该文以理立论,比较抽象,对具体拳法讲得不多,而且言简意赅。因此在某些论述上引起了太极拳研习者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对这些有争议的地方作更深入的研究,当有助于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1.《双重》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高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于《王论》中对双重未作具体解释,于是怎样理解双重,在拳界引起不少争议。首先是,双重之病是只发生在双方比手之时,还是也会出现在走架之中?主张前者的人认为《王论》中指出:“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和“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明显地是指双方比手时才会出现双重。主张后者的人则认为《王论》中也指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可见双重也指走架中的毛病。
        对走架中何为双重,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两腿平均用力支持身体(如骑马步)是双重;
        (2)双手同时出击是双重;
        (3)同侧手足同时为实是双重;
        (4)两足未分虚实或两手未分虚实只是双实,井非双重,只有两足两手同时不分虚实,才是双重;
        (5)上下不相随是双重。
        对比手中的双重大致有下列看法:
        (1)对方向我加力,我不知柔化而用力顶抗是双重;
        (2)丢匾也是双重;
        (3)只走不粘亦是双重。
        上面对双重的各种解释,有些是明显错误的。有些虽然有相当道理,可惜都是从一个局部去理解和解释,没有从整体和从太极阴阳哲理方面去理解双重的实质。现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太极拳的哲学指导思想是太极阴阳论。太极动则分为阴阳,阴阳静则合为太极(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台)。合太极时,阴阳将分未分是统一状态下的协调;分阴阳时,阴阳对立交变是矛盾状态下的协调。总的要求是阴阳相济,互为其根。《王论》谈到双重时固然举出了“自为人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等有关比手时的双重,但也同时举出了“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等和走架相关的双重。《王论》对双重的基本观点是:“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种观点是从整体去理解双重的,包括了走架和比手。阴阳是矛盾对立而又协调统一的两个方面。太极是阴阳平衡相合相抱的一个球体。太极球中的某一部分阳的减少同时也是阴的增加,它必然导致太极球中另一部分阳的增加和阴的减少,反之亦然。这就是阴阳交变,互为其根。这种此消彼长、互为其根的变化是在保持太极整体阴阳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是阴阳相济。如果背离了阴阳平衡这个条件,就必然导致阴阳乖离,互相牵制、抵触、排斥,而使太极的整体协调遭到破坏,失去了球体运动的圆转顺随和轻灵的性质,而导致滞重不灵。这就是双重的实质。
        以虚实为例,虚为阴实为阳,右虚则左实,上虑则下实,手虚则足实;两手分虚实,两足分虚实。虚实分清当然是避免双重的方法。但是,只从手或足或是其他局部的虚实变换中去理解双重则是片面的,无法达到整体的阴阳相济,解决不了双重问题。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就明确无误地说明了局部(如手足)的虚实必须服从全身的总虚实,才能达到阴阳相济。因此,避免双重之病不能只着眼于手和足或其他局部的阴阳虚实,而必须注意全身的阴阳虚实,使矛眉对立的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统一协调起来,消长转化,互为其根。不互相牵制,不互相抵触,更不互相排斥。这样才能达到全身的安舒、轻灵、圆转、顺随而不出现双重。反之,无论动静、虚实、开合,出现自相牵制、抵触、排斥,即是不知阴阳,双重之病未悟。
        至于比手中出现的双重,其根源仍在于走架中的双重未悟。只是由于另一方的加入,两个运动系统合成一个系统,增加了人我双方的一对主要矛眉使情况更加复杂而已。比手中避双重的关键还是在于保持自身整体的平衡协调,阴阳转化互为其根,达到阴阳相济。正如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所说:“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具体地说,彼以刚采,我以柔应,避其劲端,接其劲侧。保持自身的中正安舒,不偏不倚。通过腰、胯、腿和粘着点的螺旋缠绕,将对方来力的一部分引化到身外(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这就是“走”(阴)。“走”只是阴阳交变互为其根整个过程的一半,其另一半是“粘”(阳)。《王论》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也就是说,粘和走是合一的,是整体,不可分成两截。柔走同时也就是刚粘。通过腰、胯、腿的旋转将对方来力中未被引化的部分返回加于对方身上,控制其中心或劲源,这就是“粘”。做到了粘走合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也就做到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而避免了双重之病。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关键是“守中。,外则“立身中正”、“尾闾正中”;内则“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只有在“守中”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阴阳的整体平衡协调而相济。
        现举两例说明在走架中知阴阳避双重之理:
        (1)左云手:当左足向左开步时,左足上提变虚,右足松沉变实,随着右足下沉为实,右手上棚为虚,配合右手变虚,左手下沉为实,此时左手之实又正好配合左足之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左足上提变虚时,左手下沉变实,随着左手下沉变实,右手上捆变虚,配合右手变虚,右足松沉变实,此时右足之实又正好配合左足之虚。整个过程的虚实变换,节节贯串,相顺相随。正如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说:“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局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2)右蹬脚:左足向下松沉为实,右足前蹬为虚,配合右足之虚,右手前击为实,随着石手前击为实,左手向后放劲为虚,此时左手之虚又正好配合左足之实。有人认为,右足用劲前蹬,应为实,左足负担全身重量,亦为实,因此该式是双重。这是由于未能从整体去知阴阳而得出的错误判断。实际上,右足虽用劲前蹬,但其发劲的基础和源头仍在左足下沉之实。因此,相对于左足而言,右足为虚。譬如人站于结了冰的河的岸边,伸右足用力踩冰以试探其承受力,此时石足虽用力下踏,但仍是左足为实,右足为虚,否则即会跌入河中。在右蹬脚的情况下,虽然左右手分虚实,左右足分虚实,但从全身来看,相对于左足之实,右足和两手都为虚,此即“三虚一实”(实际上,太极拳所有拳势,任何时候四肢都应处于三虚一实的状态,三虚是动,是气势腾挪;一实是静,是精神贯注之处),才能保持整体的安舒、轻灵、顺随,避免了双重之病。
        以上是从身法上论双重,其实,太极拳阴阳交变互为其根达到阴阳相济的另一个关键,是心意的合一和意气的灵活变换。王宗岳《十三势歌》说:“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事说:。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又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可见心、意、气的灵活变换对全身阴阳相济的重要作用。
        2.“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王论》中的这句话,是对“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的引伸,从仰、俯、进、退四个方面来说明以柔克刚,用柔劲顺随走化对方进攻的刚劲所产生的效果,但没有说明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和过程。有人解释为:‘彼使我仰,我以更高引之,彼使我俯,我以更低引之;彼退我进,我以更长逼之;彼进我退,我以更促引之。。有人说:“在推手过程中,不论对方向上或向下进攻,还是前进或后退,都沾随对方,随其攻上而上,随其攻下而下,随其前进而退,随其后退而进。由于我的柔顺随从,使对方攻上有高不可攀之感,再攻,脚根就会浮起;攻下有深不可测之感,再攻,身体就会塌坠;前进有远不可及之感,再进,则会前倾失势;后退有身急步促之感,再退,就会仰倾失势”。不过,单从字面去解释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从字面去解释文句,而在于弄清在实战中怎样才能做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如果只是从上、下、进、退去顺随对方,则当对方比自己身高手长时,只会使自己落于背势而失败。这样的顺随就不是“舍己从人”而是。舍近求远”,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王论》在“左重则左虚……退之则愈促”句中只提到了“走”的一面,而没有提到“粘”的一面。我们要理解,由于“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是《王论》的中心思想,因此,提到了走就当然包括了粘。而粘走合一涉及到一系列细致而复杂的技击方法,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王论》是一篇提纲挚领,言简意赅的论文,不可能详细地去论述这些细致而复杂的问题,所以只谈效果而不谈具体方法和过程。我们学习《王论》,要全面学习它所提出的太极拳理法和各个要诀,特别是“粘即是走……方为懂劲”的中心思想,结合实践,印证揣摩,方能收到效果。功久则自然“豁然贯通”而达到“从心所欲”。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