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太极拳忌犯“双重”之病,历来为太极拳界之共识,然而究竟何为“双重”,则似乎难有定论。余功保老师编著的《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中对“双重”是这样解释的:
“双重的含义,各家认识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说法:1.‘重’,指身体的某一部分落实,‘双重’指双足双手不分虚实,阴阳不明;2.手与足是互为阴阳的两部分,‘双重’即同侧的手足同时处于实或虚的状态;3.‘双’指形、意两部分,“双重”是指意与相关的形同为实的状态;4.‘双重’指敌实我实,敌虚我虚,从而丧失了以柔克刚原则的僵拙状态。”
以上四种说法,基本代表了当前太极拳界对于双重的理解。这些说法初听起来,好像都见仁见智各有道理。然而一旦深入思考和分析,便会发现除了第四种说法外,其他三种说法都明显根据不足,经不起推敲,是不值得采信的。
第一种说法认为在练太极拳或推手技击时,双手或双足不能同时为虚,也不能同时为实,否则便是犯了“双重”之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在练拳或推手时,人的重心总是在左脚和右脚之间经常变化的。重心从一条腿移到另一条腿时,中间必然经历一个双足平均承担身体重量的时刻,也就是双足同为实的时刻。如果这就是双重,那么在练拳和推手时,任何人都会犯双重之病,而且这样的双重出现的频率会非常高,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更何况,人的双手如同两支可以独立作战、相互配合的部队。这两支部队,通常需以一方为主攻,一方为助攻。但有时也需要两支部队同时并进以开展钳形攻势,或同时撤退以诱敌深入,如同双手都为实或都为虚的情况,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病呢?
其实在各家太极拳套路拳式动作中,双手或双足同为实或同为虚的情形并不少见。例如陈式老架的“双推手”、“上步七星”定式时双手同为实;“青龙出水”定式时双足同为实。杨式、吴式太极拳的“十字手”双手与双足均为对称之形,虚实自然相同(同为实或同为虚,下同);“双峰贯耳”、“上步七星”双手虚实均相同;“揽雀尾”、“抱虎归山”、“如封似闭”等拳式中的“按”式,往回引化时双手同为虚,而向前推按时双手同为实。吴式太极拳的“单鞭”、“白鹤亮翅”、“扇通背”等拳式动作双足同为实。至于在推手之时,双手或双足的虚实,完全是根据对方手足的虚实情况、尤其是双方接触部位的虚实和双方态势而随机应变的,双手或双足同为虚或同为实的情形又怎能人为地设为禁区呢?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太极拳全书》中,吴式太极拳部分由被誉为“科学解释太极拳之第一人”的徐致一老师执笔。他在第一章第二节中详细解释了对“双重”的看法,明确指出认为“两腿同时用力支持身体”就是“双重”的说法是不对的,“甚至害人不浅。”
第二种说法认为同侧的手足同时处于实或虚的状态即为双重,这种说法同样是对本应随机应变的身体四肢无端自设禁区、自缚手脚。按照这种说法,陈式、杨式等太极拳套路中的“单鞭”、杨式太极拳中的“扇通背”等拳式动作中都是存在双重之病的,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第三种说法认为所谓的“意”与相关的“形”不能同为实,否则便是双重,这就更是有违常识了。我们都知道,推手或对敌时,我之意图如同打牌时自己的底牌,是绝不能让对方知道的。《太极拳论》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正是说的太极拳家通过巧妙的太极技法,在探知对手意图的同时,能尽量隐藏自己的意图,从而达到胜敌的目的。而我之形,对方一望便知,是无法保密的。如果说形与意同为实,或者同为虚是一种病,那么高明的拳家在对敌的时候,就会尽量避免此病。也就是说,他的形为实的时候,他的意就必为虚;而他的形为虚的时候,它的意就必为实。如此一来,其对手也就很容易通过观其形之虚实而知其意之实虚。意泄于形,不知为自己的意图保密的拳家,又怎么能算得上是高明的拳家呢?因此,硬将形和意的虚实扯到一起相互捆绑,显然也是愚莫甚焉之举。
解铃还须系铃人。“双重”一词为王宗岳所创,主要出现在王氏《太极拳论》中。要理解“双重”的含义,关键是要明白文中“重”之所指究竟为何,也就是明白“重”的含义。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重”字一共出现过四次,后两次都是以“双重”的形式出现的,前两次分别为“左重”和“右重”,出现于下面一段论述之中: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上段文字的意思,自然也就无法弄明白“左重”和“右重”的含义。上段文字是王宗岳关于太极拳在应对敌之攻击时的六种主要策略:
当对方加力攻击我之左边肢体时,我左边肢体不是与之硬顶,而是以虚引化。对方加力于我右边肢体时,我右边肢体同样以虚引化。对方朝我上部加大攻击力量时,我便顺势将其引向更高,使其不能伤及我身。对方如加力攻击我下部,我则将其引向更低,使其击向地面或扑倒于地。对方如攻击前进,我则顺势后退引化,或与其巧妙周旋,让他没完没了地前进而无法达到取胜的目的。对方如后退以求调整力量,我则向前追逼,使其穷于应付而限入被动。
由上可知,“左重”、“右重”是指太极拳家在推手或对敌时,对对手主要攻击方向或对手加力方向是偏向我左方还是偏向我右方的一个基本判断。“左”、“右”只是指对方的攻击方向相对我之中线而言,并非专指左右手或左右足。因此,文中后面出现的“双重”也就不可能专指左右手或左右足。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前面所列出的对于“双重”的第一种和第二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左重”、“右重”的含义既已清楚,那么何为“双重”是不是就毫无疑问了呢?还不能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联系上下文,不整体把握作者写作全文的主要思想,单看前面那段文字,还是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的。例如,有人会问:“既然左重是对手朝我左边加力攻击,右重是对方朝我右边加力攻击,那么双重就是对方朝我左右两边平均加力攻击了。”按照这种说法,“双重”与否完全是对方的事,而与我无关了,又怎么能算是我的病呢?这显然决非王宗岳“双重”之本意。
如果我们综合考察上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与下文“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两段话的含义,就不难理解“双重”的准确含义了。既然“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为太极拳的正确应敌策略,那么,“左重则左重,右重则右重”(敌方加力攻击我左边或右边,我左边或右边也加力反攻,以攻对攻,以重对重)当然就是病了,而这正是王宗岳所指出的“双重”之病。其实,上文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与下文的“偏沉则随”表达的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偏沉则随”是说我之哪边感觉沉重(对方加力攻击给我的感觉),则我之哪边便随敌而动,不与之硬顶,这样方能“活似车轮”;一旦与之硬顶,就如同车轮遇到障碍或受到阻力,不能灵活转运了,即所谓“双重则滞”。
致此,双重的含义便已基本辨析清楚。我们再来回头看看《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中所收集的太极拳界对于双重的四种认识。前三种的错误前面已讨论,即使是第四种,也并非全无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双重指“敌实我实、敌虚我虚”。以实对实自然为双重之病;以虚对虚则有“丢”之嫌,怎么也算双重之病呢?如果一定要命名,也许叫“双轻”更合适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