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敲“拳与道合”
都说“拳与道合”,细推敲,有些不妥。万物皆有道;其理相同,道不同。譬如,万物都有生和死,但其动静和寿命大不相同;单说“拳与道合”没什么意义,应该说清“拳道”是什么。孙禄堂大师给出了科学地回答:“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玄妙也”。
《系词》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也是讲的万物之道,拳道有自己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且阴阳之道必须继之、成之才可谓性善,才有意义。
拳术以“道”言之,是体还是用,值得探讨。道者,路径及设施也,是体外之象;《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有“背阴朝阳、不离阴阳”两个意思,其中阴阳,都是身外可见之象,没有自身本体的意思;阴阳代表本体,或者说阴阳就是本体,有误导之弊;《内经》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望闻问切”都是以象诊病;阴平阳秘,平和之象;《系辞》曰:“天垂象,见吉凶”;皆是以象言之;佛说:“四大皆空,无众生相”,意即所见之象,都是假象,因为原子核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1/十万分;可见,阴阳之道的象,须辨真假;所谓“练虚合道”,应该合己身内之性,才是真道。
庄子说的“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理和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都是论体,而不是论的阴阳之象。以传统说:“一是太极”,没有异议;“二是天地”,合“宇宙生成和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三是海陆空”, 海陆空(山水和空气)为天地所生,可为万物之母;如此认识,与天文学合拍,有“与时俱进”的成分。
“二是阴阳”的传统说法,经不住推敲;老子《道德经》论的是“生死、胜败”之道,“负阴抱阳”如向日葵,是万物生长的外像,不说“二是阴阳”的句子;“三是中和”的传统说法,更不合逻辑;“三”是三个实体;“中和”是程度,也是象的范畴。阴阳是一气之象,如高速公路的上下道,非是有两条高速公路。《周易阐真》曰:“阳退即阴生,阳进即阴退,阴阳总是一气(象)之变化。非一气之外,别有阴阳”;王阳明《传习录》曰:“一气屈伸而为阴阳;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黄帝内经》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意即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也是一气流行之意。说明古人对阴阳已经有了醒悟的认识。
万物始终都有阴阳,单说“阴阳就是拳经”也没有意义。应该说清阴阳的本体是什么?阴阳五行本体论,多牵强附会,站不住脚。本体必须有真正的物质,应该说阴阳的本体,是身体的心脑神经、脏腑气血、筋骨肌肉。阴阳学说研究的是功能盛衰的表象,始终处于“望闻问切”的模糊层次,探求人体的微观结构、节律和功能,是武学“与时俱进”的攻关目标;
至于怎么驾驭,孙禄堂大师也给出了准确地回答:“一气运阴阳”。这“一气”最重要,是主体。阴阳如木偶(表象),本体是幕后耍线的人;武学是“一气运阴阳”的学问,不能光说阴阳而丢掉“一气(炁)”。
二、明心见性浅解
人体细胞靠遗传信息自行分裂和协调松缩产生功能,可谓人体第一“元性”;“感而遂通”是筋骨细胞“元性”之使然;人体每一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绝大部分肌肉均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位置相对的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产生开合、伸缩,并保持肢体的刚度和稳定;
呼吸是内环境元性的驱动频率,可以唤醒其它脏器的共振;脏腑也不完全自律,又都受呼吸的推动。共振是万物之源,也是生命的重要元性;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也即性命即是“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王阳明曰:“性是心之体,尽心即是尽性;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视听,手足之知痛痒, 此知觉便是心也”;又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以上先论,对认识阴阳本体有启发作用;
现代科学“自律程序”即“属性”之论,能比较正确地解释“元性”!武学“张顶手足,顶沉肘膝”,可以体会到:“顶头竖项、行之以神、松肩藏胯、塌腰提肛、气沉丹田”等内外连锁反应的功能,就是“明心见性”简而明之的具体途径!单说“明心见性”,单说“行之以神”,觉得非常神妙,用“手足肘膝”启动自律功能,再回味“明心见性”,就豁然贯通了!
万物的结构都有序,生命信息都自律,此即生命的固有元性。武学使人体结构和信息从无序到有序,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包括技击),就是“率性修道”;
身内一切硬件、软件都是天地赋予的,孙禄堂大师说“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又说:“拳中无形之劲,谓之性,性即身中无形之八卦也”;中和,即人之元性和一切自律功能的传统概括;启动或顺生命自律程序,“拳与性合”见矣!
人体内环境,包括所有“筋骨”,都全自动运行,“感觉”只不过是“耳目、筋骨”的“感传器、处理器”而已。只要“耳目”、“肢体”有了感觉,“即时而应”会自然产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实际是人之“本性”。
三、性与道之别
1、性为内,道为外;2、性是本体,道是外象;3、性是体之功能属性,道是路径及其设施;4、性有思维,道没有思维;5、性由心发,道是方向和环境;6、性是先天,道是后天;7、性属自己,道属万物;8、静可以见智慧玄关之“性”,动也可以见筋骨气血流行之“性”;9、“见性”是见己之性,见道是见“外之性”;10、道从性,长生而久胜;性从道,有主从之别矣!
四、拳与性合
以上证明,“合性”才是真经。“拳与性合”当先合心肺的频率之性。基因程序藏于脏腑、筋骨、气血等内环境,意念不可改变。顺者命长,逆者短命。
“阴阳为道”的学说是中国先民在三千年以前形成的,对现代天文物理、生理科学有启发作用,但毕竟有时代的局限,而有矛盾的成分,不能对万物之理都解释清楚。武学以象鉴“中正”、“平和”,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不结合有关的科学知识,难以从传统文化跃迁到现在信息科技的层次。孙禄堂大师解释说:“每出一手,即合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也即“外合拳理、内合生理”,才可谓“拳与性合”。
正是:
武学合心肺,后天返先天;结构排有序,执两用中和。
以上管窥之见,诚请专家、老师、同学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