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的螺旋性法度——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11-26 2966 次查看

        洪均生先生说:“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洪公总结出来的东西具有一种特性,即既能上接传统法脉,又能下通现代科学。掤劲亦叫缠丝劲,保证出掤劲必是动作按螺旋来运动。庞朴先生曾考证过,古人所说的玄字是水形成的旋涡。旋涡和螺旋讲的是一回事。太极拳玄之又玄的奥秘就在螺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不做,“无不为”即啥都能做,无所不为。如此矛盾对立的表述,让人有点找不着北。看了很多关于这句话的注解,不是牵强附会,就是自行添加信息。我认为老子一句话说的两个为,为字的意思一样,都是做或作为。但两个为的内容不一样。第一个为是做或作为的边界,即为的法度,无为即不违反法度,不越边界线。法度禁止的坚决不能做。第二个为是做或作为的本身或具体做法。“无为”不是顺任自然,而是不做违背法度戒律的行为,只有守着法度不违,才能无所不为。
        为啥一个“为”是法度,而第二“为”是做法作为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解读其意为,人遵循地的法度,地遵循天的法度,天遵循道的法度,道遵循自身的法度。很多人将“无为”解读为顺其自然而为,这与对“道法自然”的误读有关。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或万物生灭状态。万物乃道所生,道不可能反过来再效法自然界。再者万物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之性,如果道要来效法万物生灭所呈现的自然之性,道会累成傻道了。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法度戒律不能逾越,只有在此基础上的随心所欲才是处处暗合中庸。
        “无为而无不为”这种表述方式西方也有,《圣经》中说上帝和人的约写在约板上就是“十戒”,戒是不能做的事,即法度,除此之外都能做。因此,东方的圣贤在表达上逻辑是一致的,即先说啥不能做,然后再说如何做,用啥方法去做。
        法度和规律不一样。规律是指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而法度是规矩和戒律,法度不是行为方式或方法,而是划定了规律起作用的边界。越过此界,规律就会失效。因此,在这个意思上来说,法度是规律前提和保障。道说不清楚,但法度可以且必须说清楚,更必须不折不扣用实际行为来遵守,不去违背。可以这么讲,世界上的法度都是以“无”或“不”开头的。会运用方法是一,理解背后规律是二,最重要的是清楚如何能保规律永远有效(法度)是三。古人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还少了一层,更要知“所以然”的法度。很多人将法度戒律视为约束和约制,这是一种误解。法度戒律是为了让你持有的规律能永久有效,是让你拥有更强大力量的保证,而不是相反。
        太极拳之道,其理法分为两大部分:法度和规律、方法。方法很多,难以穷尽,且能不断被创新。但法度则只有曲指能数且亘古不变的几条。太极拳的动作规律是螺旋,螺旋的运用方法很多,不可穷尽。拳是人在练,螺旋亦是人体的螺旋,如果我们能捋清楚人体螺旋的法度,并严守之,就能保证螺旋规律一直有效,只有螺旋规律有效,再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适合的方法,则太极拳之练用就不是件困难的事了。需要强调的是,太极拳中的顺其自然之性是指顺着螺旋特有的性质逻辑而然,螺旋性才是的它的自然之性,顺其自然在这里已经变成了特指,只能是螺旋性,其他任何违背螺旋的泛指性顺其自然皆是想当然,很多人装出一副怡然自得的轻松摸样,摇头晃脑的作行云流水状,没有螺旋性的自然而然,皆练不出功夫来,只能演,不能打。
        法度勾出规律起作用的边界,界定出主要大的错误,法度能让我们更全面彻底的触碰到事物的整体和核心。知道规律只是知道了系统内的运行,只有清楚了法度,才是超越了整个系统来把握系统。
        向量螺旋之法度
        螺旋是太极拳动作的规律。螺旋动作的性质逻辑则必须清晰,只要有一处不清晰存在问题,掤劲就出不来了。圈、圆、环皆是螺旋的部分表现形式,但不能准确的表达螺旋。不少人喜欢把螺旋说成是立体螺旋,螺旋就是必须在三维中才能出现的运动形式,因此,说螺旋时已经包含的立体三维。洪均生太极拳里讲的螺旋是向量螺旋。向量(矢量),指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物理上把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称为标量。螺旋像螺蛳壳纹理的曲线形。螺旋是一种像螺线及螺丝的扭纹曲线。向量螺旋是个活螺旋。向量是个有大小和方向的活量,其方向有n个可能性,大小变化组合也有n种。只有螺旋才能将上下、前后、左右、三维三对六个方向全包含统一在一个动作中,螺旋将阴阳、虚实、刚柔也全部包含在一个动作中,螺旋将牵动、化、发的劲力也包含在一股劲中,因此,向量螺旋是一种生物性直觉系统算法(智)加上物理性整体螺旋复合杠杆技术(劲),即智劲。离开了生物性直觉系统算法,物理性螺旋技术就失去了随遇活用的神明,没有了物理性螺旋复合杠杆技术,生物性直觉系统算法就仅剩下冥想。螺旋也是所有招术中输入最小输出最大的运动形式。上下、左右、前后三对对立又对融的力只有螺旋才能一动而统于一。螺旋是物理性的,先大后小再微于无,功夫高深者,缩小加密后,几乎看不到身体的螺旋动作。但身体必须符合物理架构性整体螺旋的法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涉及到技术的活用,违背螺旋法度,就无法做到螺旋性运动,就不是太极拳了,太极拳里的技术更无法运用上。比如“牵动四量拔千斤”,能做到四量拔千斤必须有前面的牵动,牵动之技术是以螺旋运动为基础的,不是直线的前后或左右牵动,直线牵动是硬拉硬扯。遇到力大的,就牵不动了。太极拳的牵动是向量螺旋,一牵,即传递出来三对六个方向的劲力,再根据并利用对方被牵动时的应急反应力,从而实现“四量拔千斤”之结果。牵动的奥秘是在牵动后螺旋力方向和大小的灵活变化,只有螺旋,才能最大限度的借助和利用对方的应急之力。因此,欲做到太极拳术的活用,前提必须是清楚的守住太极拳的法度。
        保证向量螺旋能产生智劲的法度:
        法度不是方法和用法,而是保证方法和用法更有效的基础。法度必须“无为”,即不能违背,不能做。
        1、不双重。单中,旋涡和螺旋只能有一个中轴。出现两个中轴,螺旋就转不动了,是为双重。双重不仅指自身运动时的螺旋,更包含着对抗双方动态时的随遇平衡。因此,双重是一个动态状态,不是一个静态概念。不双重,就是为了保重自身在遇到外来负荷时向量螺旋的有效运转。所谓双重则滞,一双重就转不动了,无法螺旋。
        2、不起肘。太极拳身体之螺旋是复合型的,至少包含着两个螺旋:一是以双膝、腰裆、脊柱形成的产生上下劲力的“动力轴螺旋”,一是以中指尖到肘尖能产生前后、左右劲力和任意方向灵活的“作用轴螺旋”。功力轴为主是唯一的中轴,作用轴是建立的在动力轴之上,能灵活的将动力轴提供的上下劲力,改变成根据对方来力大小和方向顺应变化成有利于我的前后、左右等任意大小和方向的向量劲力,且在改变过程中动力轴的动力不能衰减只能全额或放大传递。这就是不起肘的原因,不起肘能始终保证小臂的作用轴和脊柱的动力轴有种相对不变的架构关系。这种相对不变的架构关系能让动力轴的动力≥100%的传递到作用轴上来作用给对方,更能让动力轴提供的上下方向之动力,灵活成任何根据实战需要的方向和大小的向量。
        3、不用力。戒用局部之力直接对抗,所用之力大小之临界点为仅保证向量螺旋动作的有效完成即可。一用局部之力应急对抗,就会破坏向量螺旋整体系统劲力的形成。
        4、“不变之静”。保证螺旋有效运行的人体物理性架构中,一动无有不动,但有些架构性的相对关系则是不变的,即技术动作虽在动,但关键的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的螺旋性架构关系不能变形,始终保持相对关系不变。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其中动静之机就是在表明,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静”字含义深,误解误读的很多。“静”不能粗浅地理解为安静、停止。而是要从“静”字的原始义来分析。《说文解字》:静,宷也,谓粉白黛黑也,采色详宷得其宐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宷度得宐。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静,从青从争。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的本义是彩色分布自洽不乱。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色彩分布自洽,在太极拳就是螺旋架构的分布自洽,并始终保持住这种合适的架构性分布关系,即静之则合。这个螺旋架构在运动中也不能变形,始终不变。老拳师常说的“合住劲”,说的就是保持住身体的螺旋性架构不散、不变。
        按照上面的法度,我们再来解读太极拳的技术要求就容易了,不至于云山雾罩的不知所云。比如“舍己从人”。舍己从人的本质是让螺旋性起作用。螺旋性质就是一边舍弃顺从而另一边连带顺从过来对方的力量再转回给对方。不舍掉自己的一边,就不可能形成螺旋。因为不舍,一对抗就螺旋不起来了。有人说这是自然“不造作”“无心机”,实际上这是“无为”,即不违背螺旋性的法度来为,这样才能“无不为”。阮纪正先生总结太极拳具体操作互相联系的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不顶抗的逆反”,而是“不服从的顺化”,三是“不妥协的圆融”。其观点的和实际具体操作运用也印证我不违背法度的论断。
        守住太极拳螺旋之“无为”法度,方可妙用太极拳神明到“无不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