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劲之种类——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11-13 3251 次查看

        董公英杰在《经验谈》中说:“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懂劲。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而陈公炎林在《论劲》中将劲分为粘黏劲、走劲、公劲、引劲、拿劲、发劲、借劲、开劲、合劲、提劲、沉劲、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扌列劲、肘劲、靠劲、长劲、截劲、钻劲、拨劲、搓劲、撅劲、卷劲、冷断劲、寸劲、分劲、抖跳劲、抖擞劲、折叠劲、擦皮劲、虚临劲、凌空劲等。陈微明老师《太极问答》中答曰:“就余所知,(太极拳之劲)约有粘劲、化劲、提劲、放劲、借劲、截劲、卷劲、入劲、抖擞劲数种。”吴图南老师认为还有“凌空劲”,并作“凌空劲”一首,如下:
        露蝉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器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我今说破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吸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使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成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杨少侯(1862—1929)名兆熊,字梦祥(见于志钧著《太极拳正宗》)。
        陈公炎林曰:“此劲(凌空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后退。盖因被发者,精神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然被发者必须先明粘黏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此劲虽奥妙莫测,但学者可不必深求,仅作游戏观可耳。相传昔时杨健侯少侯父子,能吸引烛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即凌空劲中一法,惟此功夫今已失传云。”
        而杨振基老师说:“他未听到家里人说过先辈能凌空发人,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这与科学道理不相符合。他不是自己贬低杨家先人,几代人传下来,包括他大哥所传的都没有说过能凌空打人。身手不与对方接触,不产生弹性,不产生条件反射,不可能打倒别人。我见过父亲与人推手,大哥杨守中与人推手都是挨着的。没听说过杨家有不接触别人就能发人的本事。一个人手有多大神,有多大劲,不接触别人如何能把人发出去?”
        而李雅轩老师则认为:“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千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可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李雅轩老师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软劲,松软劲不如虚无劲。”可见对于劲的分类还是有的,只是各人的修为体验不同,而划分粗细不同,名称不一耳。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要明白太极劲的生化之道,就必须懂劲,懂劲才能主宰,懂劲才能明阴阳、明虚实、明动静、明刚柔、明太极之拳权,明太极之本然。《太极拳推原解》曰:“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而“拳可权者在于功劲,拳可运者在于功劲,拳可化者在于功劲,拳可体者在于功劲,拳可用者在于功劲,拳法之谋在于功劲,拳法之可德者亦在于功劲,太极拳以中和之功劲为依归。”所以太极拳修为重劲不重力,以劲为本;重劲不重力,以劲为用;重劲不用力,曲会力势,不倚拙力,不用后天浊气,全身意思皆用精神,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或气与劲合,二者是统一的,但绝非可以等同。王芗斋先生说:“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此处所言之“活力”即是劲,与筋肉紧缩,注血之浊气拙力是有本质不同的。正如万籁声所说:“以意使劲,五灵沉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是为武术上之劲!不然,即农夫等粗人之劲,不足为贵。盖此等之劲,一逾壮年,即渐消减,伊等之劲,可抬什物,举石头,打俗人,亦名为力,缘不能运用者为力,流通四肢者为劲。是万不能与武术家相提并论也!但武术家能打举百钧之人,未必能举百钧之物,此即死劲活劲之辨。”太极拳练的是活劲,用的也是活劲,这是它与其他气功,及一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没有内涵的所谓“拳术”之所以区别的地方。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