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劲路走向——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11-10 2791 次查看

        属阳性的劲路,从两足生起,沿腿外侧足三阳经向上,走丹田,对穿至命门,顺督脉过玉枕,一支沿手三阳贯于手指,另一支虚领顶劲,直达百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属阴的气,一路由百会过人中而下行,另一路由两手劳宫穴沿手三阴经运行。两路在膻中相会,通过含胸拔背,走任脉,气沉丹田,对穿至命门,沉至会阴,然后沿两腿内侧足三阴,沉至涌泉入地。沿阴阳动静的路线,精气在神的指引下,在周身走了一个“8”字形,便成了太极图中两尾生生不息的阴阳鱼。
        人身气血运动路线有三个关卡,仙道家认为需要修筑“三桥”,以跨越尾闾、夹脊、玉枕。
        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以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以对穿至命门。《黄庭经》云:“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可见这一关卡历来是练精练气者的困难所在。过这一关卡的要领便是“开胯、敛腹、收臀、提肛”。历代练家都对此有精辟的描述,“如坐高凳”、“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一关卡,便是下丹田的功夫了。“定之方中足有根”,整劲由此而来。
        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过不了这一关,上行的劲难以分为两路,两路气血也难以由此汇流下行。克服这一关的动作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不是两个动作要求,而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同时完成的一个要求。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中丹田的功夫了,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
        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指导精气互生互化的总指挥部,俗称“上丹田”。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如象卷鼻”、“收颌”、“猴头永不抛”。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而贯穿三个丹田的却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恰似象形的“丰”字。这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做到了“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功夫了。一般人练习武术内功和道家功夫的时候,内气的运行路线是督升任降,走一个循环。但是这个只是练法,是培养自己的方法,不是打人的方法。因为按照这个路线,内气和内劲只是在自己体内循环,是不出体的。到不了体外,也就变不成力,打不了人。要想气到四稍,尤其是到手指稍,有个窍门,  就是将这个循环打断。改变气的路线。简单的说,内气由丹田尾闾提到夹脊之后,不再向上到达百会。而是气从夹脊沿着两个肩胛骨到肩,肩一松,到肘,然后到手。原来是气由百汇下来,到了丹田之后小腹凸起。现在是气由夹脊分开到肩肘手,气贯到手的时候,小腹凸起。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气感不足的话可能需要意念引导一下(我个人不提倡意念,但是这个内劲的运行路线大家要清楚)。内劲充实的人自己做一下就可以感觉的到了。太极拳里面有个秘诀叫“练任不练督”,看来各家拳法在核心的东西上也是大同小异。而且太极拳让人松,也就是为了气由夹脊更快更好的传到手上。
        说一下,这样练确实可以增加手上的力度,但是他毕竟打破了小周天的气的运行路线,对于养身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就是为什么道家不提倡发劲打人,因为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而武术家到了晚年,更多的还是按照小周天的路线来运气,不发力,不是练气化力,而是练气化神,气由夹脊向上到百会,这也就是武术可以入道的根本原因,以武入道。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